阜阳剪纸: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活态传承与困境出路

2022-03-16 23:06李晓旋安婕
关键词:访谈乡村振兴

李晓旋 安婕

摘 要:自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文化中的民间“非遗”项目被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与安徽省省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葛庭友访谈中,发现阜阳剪纸面临着剪纸风格模糊、资金投入稀缺、传承人才流失、传承环境消失等突出问题。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解决阜阳剪纸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其关键路径在于以下三点:第一,以剪纸为中心,设置非遗产地核心区;第二,多方力量促进,完善非遗传承机制;第三,吸收传统文化,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遗项目;阜阳剪纸;访谈

中图分类号:G206;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2-0013-06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如何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和民俗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成为议论的焦点。阜阳作为皖北地区重要城市,其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阜阳全市人口总数的58.03%。2008年,阜阳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诞生以来就带有浑厚的乡土气息,兼具东方审美韵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阜阳市乃至安徽省“非遗”的代表项目,若能发挥其有效性,必将成为皖北片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一、传承:阜阳剪纸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阜阳剪纸传承何以必要

阜阳剪纸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凭借着这张名片,阜阳市的界首市、颍州区在21世纪初先后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剪纸艺术之乡”,可以说剪纸不仅是阜阳市文化名片,更是皖北文化名片。但是就阜阳市在安徽省非遗项目的分布位置来看,并不具备优势。“传统技艺集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尤其以黄山市居多,其他沿江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淮北地区中,阜阳有较多的传统技艺门类”[1],从安徽省非遗中心公示的非遗名录来分析,皖南靠着古徽州的“大树”可以说占尽了优势,以黄山市为例,黄山市拥有国家级内的“非遗”22项,而在皖北地区,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淮北六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遗数量相加也只有25项,阜阳和宿州各占9项。阜阳市的非遗在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与黄山市相比,自是不能相提并论。在阜阳这个人口密集的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以农业经济为主“小城市”,确实也急需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来给这个城市增添文化竞争力,或者说可以带来更实际的经济效益。

阜阳市地处淮河中游,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地融合碰撞。当地的剪纸工艺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刚柔并济的风格,蕴含着皖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其背后所承载的剪纸技艺更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剪纸的传承具有二重性,所要承担的不单只是物质层面的“器”的传承;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技”的传承,饱含了皖北地区的厚重历史和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

阜阳市剪纸历史悠久,按照传统,在当地最重要三大人生阶段(婚、育、葬)中都能用到剪纸。“旧时农家生孩子前,常请老年妇女剪“催生婆婆”,剪纸上待生的女人两腿叉蹲,阴部剪金鱼(男性)戏莲(女性),上坐一胖娃娃,将此剪纸压在月婆用的布垫下,等孩子平安降生后,连同“衣包”一起埋掉。”[2]在丧葬仪式中,也会用纸剪一些纸幡、纸花、纸人等等。

总体而言,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说,剪纸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阜阳市的名片;从提升经济实力而言,剪纸作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产业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从保护非遗项目来说,剪纸本身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宝贵的民间手工艺遗产。这些都给了其必须传承的原因。

(二)阜阳剪纸传承何以可能

阜阳剪纸传承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支持,这是阜阳剪纸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我国与非遗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乡村振兴战略被正式纳入国家计划中来,这些政策法规在促进乡村振兴,保护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较好条件。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3]

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也一直在调整措施,改“输血式”救济为“开发式”扶贫。这就急需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推动作用,进行思想扶贫与精神扶贫,不仅要摆脱 “看得见”的贫困,还要摆脱“看不见”的贫困。开发农村非遗资源就成了文化扶贫关键的一环,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问题,利用非遗项目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高效发展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非遗保护三位一体结合为国家全面脱贫,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

二、困境:阜阳剪纸作为全国“领头羊”的困惑

按照记载,阜阳市1980年就已经成立剪纸协会,而全国剪纸总协会在阜阳市剪纸协会的帮助下于1984年在山西成立,作为剪纸界的“领头羊”,理应在全国具有知名度才对。但是在陕派、山西派、海派闻名全国的境地下,阜阳剪纸的境地,似乎并不如人意。笔者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阜阳市剪纸协会会长葛庭友就有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并将其反映的阜阳剪纸目前面临的困境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剪纸风格模糊

非遗的珍贵性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若是在同类型的非遗产品中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风格不明,那么同类型的替代品很快会挤进非遗市场,原有的非遗产品就会在市场中消失殆尽。我国的非遗保护专家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遗产的六种原则,提出“文化构成六原则”。其中就有“特殊性原则”。“它指民俗非遗遗产地的遗产种类和遗产特征与其他种类和其他特征相比较的差异性。在确定民俗非遗护的构成要素时,应选择民俗非遗中最能体现特色的资源,将之抽取出来,引进现代社会更深、更广阔的精神层面,提升为现代文化事业的研发对象。如果该民俗非遗遗产地不能与特色民俗相匹配,就会丢掉自己的很多独特之处。”[4]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葛庭友总结了阜阳剪纸渐渐没落的原因。早年阜阳地区剪纸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为刀法刚劲有力,信刀刻剪无拘无束,“师古而不泥古”,风格淳朴,粗犷豪放,特别是农民剪纸家作品,更具有浓郁个人风味。例如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建礼,他的剪纸构图非常丰满,人物具有巧趣和幽默感,这也是阜阳剪纸早年能在全国能够立足的重要原因。如今阜阳剪纸“泯然众人矣”,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因为仿作太多,渐渐失去了个性,今天的网络传媒在给民间非遗带来大量交流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艺人的创作惰性,他们会模仿其他地区的艺人作品,渐渐脱离本土特色;二是民间艺人丧失了创作激情,由于担心作品被抄袭,只能在原有作品上进行二次创作;三是失去了“民间”本色,新培养的剪纸艺人具备专业知识,却不具备乡土情怀,作品融合了太多现代工艺美术元素,有“匠气”无“匠心”。

(二)资金投入稀缺

缺少资金投入到人才的培养工程以及后续的文创产品生产,几乎是每个非遗项目都会遇到的问题。政府资金投入不够,有意愿参与剪纸课程培训的人员需要自担各项费用,民间艺人日常生活的收入来源于种地和打零工,大多只是凭借爱好参与剪纸项目,并不以剪纸为生,因此鲜少有人会为参与培训,浪费大量金钱在交通、食宿上。

手工艺类非遗产品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先手工艺类产品的生产几乎全凭艺人爱好,失去了市场和资金支持,技艺就会像无源之水很快枯竭。据葛庭友介绍,在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以后,他的活动机会和经费支持也多了起来,他在阜阳师范大学还成立了工作室。但是更多的传承人,他们的身份与收益并不对等,日常开销依赖的是打工或种地;其次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纵然有非遗保护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双重导向,但是负责非遗帮扶政策的人员并非全然了解一项技艺的传承过程,因此也就没办法将资金精准对接。再次,县市级的传承人是得不到国家经费支持的,这对非遗传承十分不利,非遗传承人的等级与技艺水平高低其实并无关系;最后,是非遗产品的销售问题。非遗产品无法“活起来”,目前来看,生产出的非遗产品是一件不被市场接受的“死物”,手工艺人生产出的产品缺少规模化的商业运营,数量也太少,只有产出没有回馈,导致手工艺人本身失去了资金来源的重要一环。

(三)传承人才流失

传统技艺学习的时间长,青年人由于缺少对剪纸传统和艺术的了解,情感上无法认同,对其缺乏热情。且就目前的非遗市场的现状来看,乡村的没落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往往由于后继乏人而失传。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葛庭友在谈到目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问题时,举了一个例子。阜阳市马寨乡一个剪鞋花的老太太,虽然有着高超的剪纸技艺,但是现在没有人再穿手工做的鞋了,传承环境的消失导致传承的技艺慢慢被遗忘。再者民间艺人缺乏对非遗概念的理解,基本不懂如何申报成为非遗传承人。像这样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进入非遗传承人门槛,不能进入剪纸交流圈子的现象实在是不胜枚举。总结起来,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非遗环境的构建,主要面临如下难题:第一,非遗培训班资质申报困难。开展非遗培训班需要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的支持,以及阜阳市剪纸协会的配合,以及许多繁琐的手续和流程;第二,非遗传承老师选择困难。一个合格的非遗培训班授课的老师要有非遗传承人的资格,但是很多民间艺人即使技艺再高超,也因为缺少资质,被拦在了门外;第三,成为非遗传承人申报要求太高。非遗传承人必须有三代以上传承传统,且申报材料复杂,许多民间艺人年纪也比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申报流程知之甚少。这些都是非遗传承人培养过程中常见但是却不易解决的问题。

除了老一代的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还有青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有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青年人才流失,造成乡村文化“空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3]艺术类人才同样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是乡村振兴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四)传承环境消失

“民间艺术被城市解构,乡民生活被城市同化,乡民意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足以让源自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重大的打击。”[5]非遗传承人在城市与乡村的狭缝中艰难求生,不得不承认,民间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在城市化的演进中,它的生存环境慢慢消失了。

在过去,剪纸在生活处处可见,处处要用,现在脱离实用了变成昂贵的工艺品,普通人家买不起,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剪纸的传承环境消失,它不被需要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剪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处处所需。家中喜事、丧事、做鞋花、枕花、馍花、衣服样花都需要用到裁纸剪样。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消失,工业时代的来临,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手工制作的窗花、鞋花、馍花、枕花都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中。

传统的手工艺作品已经让位于机械化生产,哪怕是近年来呼吁回归传统,“复古”之风卷土重来,剪纸依然是被忽略的。剪纸艺术家为了特定的群体去制作大型的剪纸艺术品,将其从日常变得奢侈,动辄几尺长的大型作品,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而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又给艺术作品笼罩了一层光环,普通的民间手工艺作品被剥离出它的原生环境,民间手工艺作品此时又变成了高档艺术品,审美的需要此时又让位于实用的需要。正如柳宗悦所言,“脱离了实用性就没有正宗的工艺,被评论为‘鄙俗的实用性必须得到保护”[6]然而,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从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实用价值的不被需要到实用价值被吹捧为高端审美价值,此时的民间技艺已经成为任人打扮的洋娃娃,它的生命也不存在了。非遗传承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他所做的工作确实是在做保护,但是把非遗当作民间技艺来说,它的民间性又消失了,如果只是非遗传承人只针对某一消费群体来展示他的技藝,此时的民间手工艺面临的是“保护性破坏”的局面。“‘保护性破坏简而言之就是打着保护的幌子,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片面过度的开发,破坏了传统手工艺中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使文化资源因我们的“保护”而中断。”[7]面对传统手工艺的颓势,依靠非遗传承人或者说个体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来传承并不是最佳路径。

三、出路:阜阳剪纸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以剪纸为中心,设置非遗产地核心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3]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政府往往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以及农产品养殖等方面,忽略文化项目投资,使非遗项目最重要的传承地变成文化沙漠。

在乡村振兴政策下,阜阳市有关部门可以以剪纸为核心,以其他非遗项目为辅助,在剪纸项目保护较好的自然村设立剪纸保护传承地。“对遗产地核心區的居民,要进行民俗文化传承不间断的教育,保证民俗非遗保护实践与保护研究的工作并举;对遗产地的非核心区的居民,要进行民俗非遗知识教育.并进行保持遗产地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性旅游事业的统一管理。”[4]目前阜阳市的部分乡镇已经具备了形成非遗产地核心区的条件。目前阜阳市已有的国家4A级以上的景区包括:阜阳市生态园、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颍上县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颍上县尤家花园、颍上明清苑、临泉魔幻之都文化旅游景区等。在景区内设置非遗一条街,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的平台,形成核心影响力,吸引阜阳市包括剪纸、柳编、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等非遗传承人入驻,既可招揽游客又可以吸纳更多非遗传承人加入,实现双赢,双项增收。

在剪纸艺人较多的村寨,加快形成非遗工艺品文化名乡。过去由于交通和信息的制约导致销售规模较小、利润较低,只能在本地进行销售。现在有了网络直播平台,掌握剪纸技艺的传承人经过培训也可以自己上网销售自己的剪纸作品。通过使用电商平台,将自己的技艺通过网络展示给观众,民间艺人开启网络直播,销售剪纸文创产品,不仅是对自身的宣传,也是对非遗项目和乡村的宣传。

(二)多方力量促进,完善非遗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大部分是口传心授,因此,要加强对传承人保护的制度建设。”[8]非遗项目的传承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父子相继或者师徒一对一教学,这种传承方式不利于非遗传播面的扩大,从根本上解决非遗的保护、传承问题。

“非遗的传承须由活生生的社会成员完成,而传承人正是完成非遗传承的主体。传承人掌握着非遗的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创新者。一旦传承人去世,损失的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生命个体,更是一种知识、技艺,甚至一种文化、传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9]对于当前利用乡村振兴政策与非遗传承人培养来说,构建出一套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传承人保护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农村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便利条件,健全非遗传承人奖励机制,加强对县市一级的非遗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思想境界。鼓励他们利用非遗技能带动周围村民致富,通过以传统手工艺等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或者文化精准扶贫,激发传承人的传承意愿,为传承提供内驱力。

就笔者前期与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访的情况来看,开设培训班,发挥集体社会传承优势是完善传承机制的有效路径之一。“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刚刚起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大众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社会化传承的保护模式。”[8]以剪纸技艺传承为例,推及安徽省其他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譬如徽墨制作技艺、芜湖铁画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等,剪出来的花样、徽墨、铁画、宣纸是最终产品,该传承的技艺本身却失去了踪迹。如果技艺本身不被需要,只能依附“高档的非遗产品”这张皮囊,民间手工艺也只能走入死胡同。从某种层面来说我们需要外价值作为支撑将民间手工艺放在一个极高的地位,但是这不是感受非遗,也不是理解民间手工艺价值内核的正确途径。开设培训班,降低准入门槛,体验技艺从开始构思到制作,再到成品的过程,学习剪纸技巧中层次的处理、大小、远近、粗细的关系等技能,这才是开设培训班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另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发挥教育传承功能也是有效传承手段。以葛庭友为例,他被评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之后受邀在安徽很多高校任教,相当一部分高校还聘其为客座教授,他在阜阳师范大学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学校与他的合作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新华学院等高校的学生也不时来阜阳师范大学与之交流。包括在他与相关部门组织下的非遗进校园、剪纸走进课堂,编写剪纸教材等活动都有序的展开。非遗剪纸进校园这种教育传承方式不仅可以达到对新生代剪纸艺术的知识传承和文化认同,而且剪纸技艺和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三)吸收传统文化,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

阜阳剪纸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风靡全国,在本世纪初走向没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模仿中失去了本身特色。谈及阜阳剪纸生存的出路,不少人都觉得是打开创意,不拘泥于传统,但是实际上,能在全国剪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通常是以传统取胜。例如“四川剪纸既有巴人粗犷豪放的天性,叉透露出温文儒雅的书香气息。而湖南剪纸承传了战国时楚地剪镂雕刻风俗和南北朝时“人日节”装饰之遗风,以凿花最有特色,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俏丽的风格作为楚之腹地的湖北.巫术剪纸则尤其丰富,旧时年节祭祖、丧葬、招魂、求子都要用到。”[10]阜阳剪纸的珍贵就在于其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当前需要做的就是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利部分,提高本土产品竞争力。

非遗项目的手工艺类产品在销售时往往面临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剪纸亦是如此,高档大型长卷剪纸作品给予了手工艺人价值补偿却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若是考虑以机器批量生产代替传统手工艺,这二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其一,走纯手工制作的高端收藏品路线,价位普遍较高;其二,走分工合作的理念,由村中多人分工协作,进行零部件的手工加工工作,最后再统一合成,价位较第一类稍低;其三,采用手工与机器协同制作,提高工艺品生产效率,价位较第二类稍低;其四,完全由机器制作,进行批量化生产,因此价格较为低廉,且已背离手工艺品的初衷,单独片面发展难以长久。”[11]非遗产品的价值所在就在于手工艺人倾注的机器无法取代的技艺和情感。非遗保护的独特性在于坚持非遗项目的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若是简单地把它归类为产业化批量生产模式,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产品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创意。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竞争力,需要明确产品的受众,精准把握消费市场。

第一,进行产品价格定位。以往的剪纸文创产品针对的都是企业和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年群体,忽略了具有一定审美品位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群体。因此,非遗周边产品的定价也应适应大学生这一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例如河南省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都相继推出了从几块到几十块价格不等的雪糕、橡皮擦、书签、笔记本等商品,深受学生群体喜爱。

第二,进行产品设计定位。文创产品的设计常常只注重观赏性,缺乏实用性,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当考虑其实用价值,考虑各个年龄层次的需求。例如可以将剪纸图案应用在窗帘、丝巾这类针对女性的产品上。针对儿童群体,可以开发剪纸拼图,讲述历史典故的剪纸连环画等益智教育类产品。针对企业,可以开发剪纸图案的笔记本、钢笔、手机壳等产品,作为伴手礼送给客户。

第三,进行产品风格定位。阜阳的剪纸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色,饱含了手工艺人对这片土地的最朴素的热爱。纵观阜阳民间剪纸作品几乎都深深地烙有阜阳本土的民间特色。阜阳剪纸求生存的路径之一,就是继续保持其特有的乡土风格。阜阳是姜子牙、管仲、吕蒙等历史名人的故里,拥有刘伶醉三秋传说、姜子牙的传说、甘罗的传说等丰富的传说故事。还有太和临泉面塑、界首木雕、紫陶等多种民间手工艺。在剪纸中可以将人物、传说、当地技艺等元素融入其中,发挥文化区域优势。

四、结语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11]“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能够在工艺美术上得到体现。它不仅在精神上、文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在物质上、经济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12]剪纸作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产生于此地长期发展进化的农耕文明的社会生活中,并随着社会发展而获得发展,融合本地区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当地居民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相信其在乡村振兴、非遗保护这两项强有力政策的帮扶下,能够以个性、质量、文化立于全国剪纸行业,成为脱贫路上的有力抓手。

——————————

参考文献:

〔1〕白如山,陈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26-32.

〔2〕江小角.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18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4〕董晓萍.民俗非遗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100.

〔5〕馬知遥.论非遗传承的人与环境[N].中国文化报,2009-06-28(001).

〔6〕[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6.

〔7〕罗京艳,周秦羽.裂变中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中黔东南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再生[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83-87.

〔8〕林青.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4):32-37.

〔9〕李虎.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40-44.

〔9〕刘魁立,张旭.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38.

〔10〕马知遥,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0,(02):19-29.

〔11〕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 5404170.htm,2019-06-28.

〔12〕张道一.工艺美术的性质和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2(04):49-5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Fuyang Paper Cutting: Living Inheritance and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Interview with Ge Tingyou, the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Xiao-xuan1, AN Jie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00041,China; 2.Department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Yunnan Provincial Librar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Project in rural culture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as a focus for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n interview with Ge Tingyou, the inheritor of paper-cutting which is the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nhui, it is found that Fuyang paper-cutting is faced with some appar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ambiguous style, the lack of investment, the loss of talents, the disappearance of inheritance environment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ke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li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first, set up the core area of paper-cutting ; Second, improve the inheritance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rd, absorb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produc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Fuyang Paper Cutting; Interview

收稿日期:2021-11-22

作者简介:李晓旋(1993-),女,安徽阜阳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化与地方文献;安婕(1979-),女,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修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小文种文献保护与整理研究”(17ZDA30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地方志中的彝语方言研究”(YB2021092)

猜你喜欢
访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刘再复访谈录
第二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