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秀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1]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也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2]这些论述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不同地域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我们透过方言,能够探寻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果说汉语共同语表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那么不同地域的方言不仅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共性,也表现了地域文化的个性。方言不仅是某一地域人们的交际工具,而且承载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内涵,成为该地域的一种文化符号[3]。
仙桃原名沔阳,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江汉平原,是一个农业大市,境内湖泊河流星罗棋布,有“水乡泽国”和“鱼米之乡”的美称,而且还是著名的“中国体操之乡”。
仙桃境内通行仙桃方言。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仙桃方言属于西南官话[4]。仙桃方言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在戏剧等艺术领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仙桃戏剧主要有皮影戏和花鼓戏两种,此外还有脍炙人口的仙桃民歌。这些说唱艺术都是运用仙桃本土方言表演的,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仙桃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文化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5]。仙桃古属“云梦泽”。沙湖、越舟湖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垦生息,所以仙桃文化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仙桃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夏、商时为荆州域[6]。仙桃方言正是在荆楚文化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并记录和映射着荆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下面从6个方面考察仙桃方言所映射的地域文化。
邢福义先生曾指出:“在物质文化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对同类事物用词的多寡来分析物质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一般说来,某一物质出产地的人们对这一物质的细微差别格外敏感,因而就会造出各种不同的词来给以区分。”[7]仙桃地区存在大量关于“米饭”的方言词语,体现了仙桃地区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仙桃一日三顿分别叫做“吃早饭”“吃中饭”“吃夜饭”。即便现在人们早上一般改吃面条,但问候时还是离不开“饭”字,如“吃早饭没”。这是因为仙桃过去以耕种为主,一大早就要出门干农活,所以一日三顿都会做饭吃,这样才有力气。正是这种事实在语言中的积淀和反映,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保留着这一说法,即使早餐的食物有了变化。
关于米饭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新鲜饭、隔夜饭、现饭、尸饭(有馊味的饭)、稀饭、干饭、糯米饭、夹生饭(半生不熟的饭)、生饭、熟饭、硬饭(比较硬的米饭)、烂饭(比较软的米饭,易咀嚼、吞咽)、锅巴饭、糊锅巴饭、糊饭、汤(泡)饭、油油饭、油盐饭、蛋炒饭、稀糊涂饭(米饭还带有一丝水汽,介于稀饭和干饭之间)、糊涂(碎米糊糊)等等,分别非常之细,各有不同。由米做成的其他主食也很多,比如:米粑粑、团子(用米包菜或肉馅做成圆球状、蒸制而成的食品,也叫“米团子”,一般元宵节食用)、糯米坨子、糯米粉子(将糯米炒熟后磨成粉状,用开水冲成糊状,加盐或糖,再加猪油食用)、细米粉子、鲜米粉子(可以直接干吃,也可用开水冲泡了吃)、米泡、炒米、糍粑(糯米蒸熟捣烂、切块)、汤圆、粽子、麻叶子、麻果子(一般春节期间食用)等等。这些都是由大米做成的主食,味道各异。这些主食名称区别更细,充分说明了仙桃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仙桃人以“米饭”为主食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表示旧事重提用“炒现饭”;乞丐说成“讨米佬”,而不是“讨钱佬”。说某人不清白、不圆滑用“夹生”(“夹生”本用来指米饭半生不熟)来形容。人家生孩子时,常送米或蛋等祝贺,称为“送祝米”。这些说法都离不开“大米”。俗语“你说的粑粑不要米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颗老鼠屎,坏哒一锅粥”,都与大米有关。
仙桃人以“米饭”为主食这一饮食文化,在日常的问候语中也有体现。一般地区,人们见面打招呼,会问“吃了没”,但仙桃地区的人打招呼,却一般会问“吃饭没”,可见“米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仙桃地区以“米饭”为主食,这与仙桃多湖泊的地域文化有很大关系。仙桃境内河湖密布,水系发达,其中河流就有14条,包括汉江、西流河、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沙湖、排湖(古时叫沔阳湖)、芦林湖、鲫鱼湖等大小湖泊。仙桃这种多河水的地域文化在其地名中有充分的体现。仙桃下面乡镇地名多与水有关,比如:干河街道、郭河镇、沙嘴、西流河镇、剅河镇、三伏潭镇、沙湖镇、张沟镇、通海口镇等等,这些地名几乎都与水有关。各乡镇下面的社区、村也多含“江、河、湖、湾、潭、渡、洲”等字,比如:干河四社区、新河社区、高家渡社区、钱沟社区、流潭社区、河湾社区、梅湖社区、叶河社区、巴篓湾社区、绿湾社区、官沟社区、铁匠湾社区、西河村、杜河社区、船湾村、清水湾社区、边湖村、深江村、黄桥村、新洲村、中洲村、黄洲村、双桥村、后湖堤村、潭湖村、枣湖村、白三洲村、周湖村、排湖村等等。甚至方言词汇中也常涉及湖、江等,如稀通龙湖(比喻一团糟)、撩江(比喻人很有本事、很勤快)。多河水的地域文化决定了仙桃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进而形成了以“米饭”为主的饮食文化。
仙桃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牛耕为主的农耕文化,这在方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动物词语就是“牛”,比如:蠢得像头牛、蛮得像头牛、像老牛拉磨车(慢得很)、从早到晚累得像头牛、他壮得像头牛等等。“牛”还常用来形容人能干或某事干得漂亮,比如“她牛得很。|是你牛,还是他牛?|他这个事办得牛。”赌博谚语中“成头牌,赶牛卖(第一把牌若是和了,会一输到底,输掉家底)”,更是证明了牛在一个家庭的重要地位。关于“牛”的俗语在仙桃方言中非常多。比如:
懒牛懒马屎尿多。(比喻懒人做事,总是找种种借口少劳动或不劳动)
牛尾巴摸不得。(比喻某人不能碰,一碰就炸)
牛脾气。(比喻人脾气很不好,很倔强)
牛高马大。(比喻人身材高大)
吹牛皮。(说大话,夸海口)
牛皮不是用来吹的。(比喻不要只顾着说大话,要有真本事)
牛皮是吹出来的。(比喻大话是吹嘘出来的,没有实际本领)
牛是衣食父母。(古时候用牛耕田,收获粮食,老百姓打心里感激,故尊牛为衣食父母。也说明牛在农耕时代的重要性。)
牛要打,马要牵,娃儿不打要上天。(过去仙桃靠打骂教育子女)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强迫别人做某事)
像牯牛汪姆妈。(汪:叫。姆妈:妈妈。比喻叫喊、反抗得厉害)
人老不值钱,牛老不耕田。
跑了偷牛的,捉住摇桩的。
拉断犁辕,累死牯牛。
牛好不在角上,人好不在脚上。
正如邢福义先生所说,“同类事物用词多寡可以分析物质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在牲畜类词汇中,“牛”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体现了仙桃以牛耕为主的农耕文化。
1.重男轻女
仙桃重男轻女的思想历来比较严重,一直到现在,这种思想依然很顽固,仙桃方言也打上了重男轻女思想的深深烙印。比如:生了个女孩叫“生了个坛子”“生了个赔钱货”;生了个男孩叫“生了个学生”。以前,人们家里穷,加上孩子多,能上得起学的非常少,往往都是把上学的机会留给男孩,女孩在家务农,“学生”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很高。“学生”意味着将来要光宗耀祖的,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所以生了个男孩就是生了个“学生”,新生了个希望。“坛子”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过去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都会用坛子装满酒了回家看父亲,所以“女儿”又有个名称叫“酒坛子”。在仙桃还有个习俗,家家都喜欢用坛子自制腌菜,所以只要是买得起坛子的家庭,都会有几个坛子在家泡腌菜。因为几乎家家都有,所以“坛子”自然也就不那么珍贵了,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女儿”和生“男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男尊女卑
首先体现在女性称呼男性化。正因为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仙桃,男性的地位远远高于女性,形成了一种男尊女卑的地域文化。在方言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女性称呼男性化。男性为尊,女性地位低下,反映在仙桃的称呼语中,专门称呼女性的词很少。仙桃方言中,称呼女性一般用“爷”或是“伯”“爹”之类的男性称呼。如果是比自己父亲大的姑妈,就分别称作大伯伯、二伯伯、三伯伯等等;若是比父亲小的姑妈,就称作“爷”,分别称作大爷、二爷、幺爷等等。姨妈也称“爷”或是“伯”,根据其与父母年龄的大小来定,比父母年龄小的称“爷”,比父母年龄大的称“伯”。女性称谓的男性化,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仙桃女子渴望社会地位提高的愿望。
其次体现在以“大、小”来区别男女。仙桃不仅女性称呼男性化,更有甚者,直接在男性称呼前面加“大、小”来区别男女。比如,对姑妈夫妻以大伯伯和小伯伯加以区别,大伯伯指姑父,小伯伯指姑妈,即使姑妈的年纪比姑父大,也只能叫做小伯伯。大姑妈家的就叫做大大伯伯、小大伯伯,二姑妈家的就叫做大二伯伯、小二伯伯等等。
仙桃方言中女性称呼男性化、以“大、小”来区别男女的称呼习俗,深刻反映了女性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过去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一般会归咎于鬼神之说。仙桃方言中大量的鬼神词语就是人们信奉鬼神的一个证明。比如:
(1)阎王、小鬼、黑白无常、祠堂、佛龛、香案、上供、烛台、蜡烛、纸钱、香、烧香、磕头、求签、请菩萨、上九日、念经
(2)老天爷、灶王爷、菩萨、请七姐、观世音菩萨、土地庙、关二爷
(3)神死(非常神气)、像小神子(形容人阴阳怪气、轻手轻脚、偷偷摸摸)、鬼混唐朝(不务正业)、轻神骨头、轻地轻神(喜欢无故招惹别人)、鸡汪鬼叫(大惊小怪)、扯皮鬼(攀扯不清的人)、黄魂(不清醒,糊涂)
(4)活见鬼、撞哒鬼(碰见不好的事)、搞某鬼(干什么)、流打鬼(二流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鬼打架(二流子)、鬼款(胡说)、吓得魂都跑哒、小气鬼(吝啬鬼)、见鬼佬(不守信用,不可信赖的人)、出鬼哒(表不可能发生的某事发生了)、像鬼像(像鬼一样,只要是符合人们心目中鬼的某一方面特征,就会使用这个说法)、拆白打鬼(诈骗、不诚实)
(5)道士先生遇到鬼——法都想尽、破庙的菩萨——东倒西歪、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坟茔堆里卖布——鬼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渗透着这些鬼神词语,即使与鬼神无关的事,人们也会加上“鬼”之类的字眼,比如例(3)(4)(5),说明对鬼神的迷信、敬畏已经植入民心。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这些都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人们对大自然复杂多变的现象难以解释时,只能相信冥冥之中有种力量支配着一切。基于这种感觉和思维方式的存在,人们崇尚鬼神。正如《吕氏春秋·异宝篇》中的记载:“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信有鬼神”“敬畏鬼神”正是楚文化的早期特征。又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8]仙桃方言中记录了大量祭祀鬼神的民俗活动。比如:
(6)招魂(喊魂)哪,侭喊。(招魂、喊魂:仙桃过去小孩如果夜晚啼哭不断,就会认为是撞了鬼,要招魂使其魂魄归位。需要晚上抱着小孩在路上喊“某某,回来哟”。另一人答:“回来了。”一直喊到走进家门。现在仙桃还有这样的风俗。现在多比喻一直叫喊某人,使人不耐烦。)
(7)求神拜佛
(8)一个烧香,一个拜佛(本是过去仙桃求神拜佛的用语,现在常用来指责一件简单的事,本来只需一个人就能做成,而有的人就是喜欢指使别人)
(9)烧香、磕头、求签、请菩萨、上九日、念经、请七姐、上供、烧纸钱、上坟、瞎子上坟——估堆
这些方言说法记录了过去仙桃人祭祀神巫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活动从大量寺庙的建立可窥见一斑。仙桃现在还有很多地名与寺庙有关,比如:小寺垸社区、观音堂社区、卢庙村、官庙村、珠玑寺村、东岳庙村、文庙村、西乐寺村、祠堂湾村、李庙村、荣庙村、新兴庙村、神坛村、红庙村等。
过去,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春节期间喜欢在家人、朋友之间打点小牌,增添过年的喜悦,形成了以赌为乐的年俗。仙桃方言丰富的赌博语言词汇形象地记下了这一风俗。仙桃方言关于打牌、赌博的说法非常丰富,光是打麻将就有“打麻将、抹牌、修长城、码长城”等好几种说法。一些牌桌用语,使用非常广泛,不仅用于赌博中,还盛行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
输得连裤子都没得穿的了。
牌水都喝得几碗。(比喻好赌)
用麻将煮水喝。(比喻嗜赌成性)
不吃不喝,留钱赌博。
抹牌赌博,尬(用)锹撮。(抹牌:打牌。指打牌的人招人唾弃。)
抹的抹,看的看,心里像钻子钻。(仙桃打麻将时,除了桌上的四个人,旁边往往还站了几个看牌的人,随时想要上桌顶替。比喻看客心急,想上桌打牌。)
麻将桌上看人品。
上场一把刀。(上了牌桌就六亲不认)
牌疯子,酒邪子。
抹牌赌博,越赌越薄。
十赌九输
小赌伤情,大赌伤身。
家中有三瘾,家败人也亡。(酒、赌、嫖)
久赌无胜家。
赌博就怕输精光,不赌为赢乐当先。
嫖坏人的名,赌坏人的运。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劝赌不劝嫖,劝嫖两不交。两者都不劝,一生无伙伴。
吃喝嫖赌都是赔,唯有赌博有来回。
南生意北买卖,没有小赌来得快。
十赌九骗
穷不恋酒,富不沾赌。
赌博是条猪,十个赌博,九个输。
不赌一身轻。
输得一通龙湖
成头牌,赶牛卖。(麻将不要和第一把,否则后面可能会一输到底,所以第一牌不能轻易和牌。后比喻万事开头太顺不一定是好事。)
手气好,手气不好/好手气,坏手气(本来指打牌时和牌的多少。后多比喻生活中做事是否顺利。)
清一色(麻将语“清一色”的广泛使用:清一色的美女、清一色的帅哥。只要是人们觉得好的东西,大抵都可以在前面加上“清一色”)
杠上开花(麻将用语,日常生活中用来指好事连连,好事成双。)
挑土(牌客请看客替自己打麻将叫请人“挑土”。仙桃人称打麻将为“修长城”,替人打麻将就像挑土一样,故以“挑土”相称。比喻顶替别人做某事。)
三差一,饭直滴。(打牌还缺一人。生活中遇到缺少一人或一事的情况常说三差一)
只要精神不滑坡,赢的比输的多。(只要有赌博精神,迟早会赢钱。比喻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有信心,迟早会成功的。)
赌博之风古已有之,花样繁多。仙桃方言中丰富的赌博用语,充分体现了赌博文化在当地的盛行。
仙桃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命由天定,所以仙桃有一个风俗,就是喜欢算命。人们有什么难解的问题,或是寻人,或是子女找婆家,或是问凶吉、问病况,都会找算命先生算上一卦。很多小孩取名字,也会算上一卦。比如,很多小孩的小名叫“算宝”,意思就是算命算来的宝。又如:
测字、看风水、算命、面向、看相的、巫医马脚、跳神、许愿、还愿
这些方言词语都充分体现了仙桃人相信命由天定的心理。正因为人们信命,认为命由天定的心理,所以才导致了过去巫术在仙桃的盛行。
在婚姻关系中,仙桃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姑娘的命,菜籽命,落肥得肥,落瘦得瘦。”指女孩子的丈夫,是命中注定的,好命的嫁户好人家,命不好的,嫁得不好,也只好认命。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种教女子认命的思想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女子自己也以此安慰自己,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认命了”。若是时运不济,也会归咎于自己“命不好”。若是大富大贵,也会被人认定是“命太好”了。比如:
阎王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人算不如天算。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万事不由人,一切都是命。
三分看人,七分看天。
人好不如命好。
命里有,你就有,命里没有不强求。
这些谚语都显示了仙桃人信命的心理。尽管仙桃地区老一辈人都比较信命,但人们并没有消极懈怠,依然是积极、乐观、豁达地生活着,这从很多仙桃俗语中都可以看得出来。比如下面这些俗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人不学就落后,刀不磨就生锈。
刀钝石头磨,人笨要多学。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笑一笑,十年少。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刀不磨不快,人不学不会。
三分天才七分学。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欺老不欺少,三年就赶到。
钱财如粪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们信命,但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这些俗语都表明了仙桃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为人之道,人们希望开心快乐活着的心理在这些俗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对双数的偏爱
对双数的偏爱,喜双不喜单,取好事成双之意。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谐完美相符。汉民族历来视偶数为吉祥、美好、幸福、和谐的象征。《周易》中六十四卦两两相互对应,阴卦和阳卦也两两相互对应[9],仙桃方言乃至整个汉文化中对偶数的喜爱与此不谋而合。
除此以外,仙桃人还对某些偶数特别偏爱,比如:六、八、十。“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八”与“发”同音,取“发财”之意。这些都是一种好的兆头,仙桃人比较迷信,所以对这些吉利的数字特别偏爱。再就是“十”,特别是在婚嫁礼俗方面。比如办喜事,桌上一般是十大碗,决不允许出现单数;嫁姑娘一般要陪十姊妹;娶媳妇一般要陪十弟兄。除了对这些双数特别偏爱以外,仙桃人还对单数“九”也特别偏爱,“九”与“久”同音,有长长久久之意,这是仙桃人唯一偏爱的一个单数。一般情况,不管是干什么,人们都尽量会选择双数,而不会选择单数。
2.语言禁忌
在仙桃,特别是老一辈,语言禁忌比较多,很多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他们认为说了就会不吉利或是冒犯神灵。比如,在饭店看到“蛇”,不能喊“蛇”,得喊“赚头”;“猪舌头”也得说成“赚头”。因为“蛇”“舌”与“折(本)”同音,表示亏本,说了会不吉利。又比如,某人家办丧事得说办“白喜事”;一般买东西不会买4个,因为“4”和“死”同音,不吉利。“人死了”一般会委婉地说成“上山、登仙、老哒、没得哒、走哒、去哒”等。“人生病了”也不会直接说,会委婉地说成“不舒服、难受”等等。所有这些语言的禁忌现象,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仙桃人内心深处对鬼神的敬畏,甚至连口头上都不敢冒犯。这一民风,离不开仙桃地域文化的积淀。仙桃人先祖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种种自然现象时,只能借助于无所不能的“神巫”来沟通天、地、神、人与自然等,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敬畏“神巫”的文化心理。
仙桃人在给小孩取名字时,语言的禁忌也很明显。如下一辈取名字一般不能和家里的长辈同字甚至不能同音,否则就犯了大忌,会被认为是对长辈不尊敬。
在仙桃的亲属称谓中,很少有“姑”这一亲属称谓,而换成男性称谓“爷、伯”,是因为“姑”与“孤”同音。没有父母叫“孤儿”,没有子嗣叫“孤老”,这都是人们所不愿面临的。仙桃人自古迷信,害怕说出这个音就会变成现实,就跟仙桃人骨子里讨厌“四”一样,因为“四”和“死”音近,都是不吉利的。
仙桃方言中丰富的语气词以及唱腔式方音都体现了仙桃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那种拖音拖腔将仙桃人吟唱抒怀的浪漫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先秦时期的文学有南北之分。北方中原文学风格严谨;南方文学风格活泼,以《楚辞》为代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10]。《楚辞》中语气助词“兮”运用非常广泛,且句尾音调拖长,给人一种舒缓之感,增强了表意的情感色彩。仙桃方言中不仅有一个语气词“兮”,而且其他语气词放在句尾时一般也会拖长音调,就好像戏曲中的唱腔一样。仙桃是花鼓戏的发源地之一,人们言谈之间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戏曲中的唱腔。
仙桃花鼓戏(过去称沔阳花鼓戏)今称荆州花鼓戏,清道光年间起源于湖北沔阳州,与许多戏曲一样,起源于民间说鼓歌唱。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仙桃花鼓戏由仙桃民歌小调和仙桃方言结合发展而成。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仙桃的民歌、小曲、渔鼓、道情,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具有强烈的民歌性,所以唱腔易学易唱,便于流传。在仙桃,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做寿请客,一般都会请戏班子来唱花鼓戏。仙桃人的哭丧,其腔调和仙桃花鼓戏如出一辙。若是遇到高兴的事,老仙桃人也会哼上一段花鼓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花鼓戏已成为仙桃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是长期以来人们受仙桃花鼓戏唱腔的影响,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人们日常的言谈中自然而然地也带了一种类似于花鼓戏的唱腔。仙桃方言中众多的带拖音的语气词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
a.你在哪兮(呀)——?(你在哪儿?)
b.你来来的呀——?(你来的吗?)
c.我的儿啊——,你像哪(怎么)这不听话呀——!
d.他拐得要死哦——!
e.都快来吃啦——!
f.他好憨啰——!
g.几得好的人哦——!(多么好的人!)
仙桃方言中的语气词不仅放在句尾,很大一部分也可以放在句中,而且一般也会拖长音调,形成一种唱腔。比如:
a.小王呀——,你不晓得我过得有好苦耳。(拖音:先降后升)
b.我的小祖宗啊——,你不哭哒。
c.天一黑哩——,他就喜欢往外面跑。
不管是句尾还是句中的唱腔,一般有两种情况:平调拖长;先降后升拖长。这些唱腔抑扬顿挫、深远悠长,既给人一种舒缓之感,同时也增强了表意的情感色彩。
仙桃地处荆楚,楚文化积淀丰厚,“南风”“楚声”更是源远流长。过去的仙桃人能歌善舞,不管是劳作还是休闲的时候,总喜欢吟唱一些民歌小调。仙桃民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出来的。仙桃民歌根植于仙桃方言,是湖北省的汉民族音乐。仙桃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为了适合吟唱,仙桃民歌中有大量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不仅有单音节的语气词,还有几个连用的双音节甚至三音节以上的语气词。仙桃方言丰富多彩的语气词正体现了仙桃民歌的这一特征。仙桃民歌口口相传至今,所以民歌中还保留了很多古代文言语气词。仙桃方言中,这些文言语气词也同样保留至今,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如“耳、也、耶、兮”等等。看下面的例子:
他偷得还不少耳——。
你不晓得他好造业(可怜)耳——。
快吃也——!(提醒)
你走走的耶——?
老师把他夸得哟——,他尾巴都翘上天哒。
我就说么——!他肯定是生病哒才没有来的。
年轻人么——,多吃滴咔!
这些拖腔式的语言,在仙桃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仙桃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务农很多时候要与老天抢时间,再加上生活的困苦,所以仙桃人自然而然形成了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除此以外,仙桃人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性格特质[11],从仙桃很多称谓词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1.特殊的副词、形容词:骚、直、仰身、溜刷、撩江、甩脱
骚,古义迅疾貌,即快速的样子。在仙桃方言中,“骚”也是表示动作的速度快;还表示动作的反复进行及动作的持续,使用频率非常高。比如:
骚吃骚吃的|骚跑骚跑的|骚说骚说的|骚画骚画的|骚走骚走的
另一个副词“直”,表示动作的持续不断、反复进行。比如:
直跑直跑的(不停地跑)|直说直说的(不停地说)
“仰身”,形容时间极短,动作非常迅速就完成了。相当于“立刻、马上”。如:
你先去。我仰身就来。(我马上就来。)
他仰身就搞好哒。(他很快就弄好了。)
除了这些特色的副词常表动作之迅速外,还有些形容词也表人们行事之快速、高效。如:
溜刷:做事又快又好。(她做事蛮溜刷。)
甩脱:办事利落痛快。
撩江:做事快,有效率;能干。
这样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副词、形容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仙桃人风风火火、做事雷厉风行的性格特征。
2.特殊语法形式:重叠式表疑问
仙桃方言中有一类特殊的重叠形式,即通过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的重叠表示正反问。比如:
(10)你怕怕?(你怕不怕?)|书你要要?(书你要不要?)|这位置你坐坐?你不坐我坐。(这位置你坐不坐?你不坐我坐。)|你走走?(你走不走?)
(11)你吃得饱饱啊?(你吃得饱不饱?)|这瓜甜甜啦?(这瓜甜不甜?)|你冷冷啦?(你冷不冷?)|她个子高高啊?(她个子高不高?)|菜咸咸啦?(菜咸不咸?)|他坏坏呀?(他坏不坏?)
(12)你跟跟我走?(你跟不跟我走?)|你和和他好?(你和不和他好?)
仙桃方言这类AA重叠式,相当于普通话的“A不A”格式的正反问句。正是因为仙桃人风风火火、性格急躁的特质,在问话中,尽量简省,用尽量少的字达到自己问话的目的。
3.形象生动的方言短语
体现仙桃人行事风格的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形象生动的方言短语,表达人们行事迅速、雷厉风行的风格。比如:
一屁哈|一哈哈|一屁屎哈:放屁的一会儿时间,很短的时间,一会儿。
等一哈哈:等一会儿。
才一门|才门|将一门:刚才。
撩瞥滴咔:迅速点儿。
铆起|铆倒:一个劲儿地、努力地干某事。
一车身:一转身(他一车身就跑哒。)
眨眼睛的工夫:形容时间短。
这些形象、生动的方言短语,都体现了仙桃人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在批评慢性子的人时,用语也较夸张,说人很“晕”“昆腔昆板”,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仙桃人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仙桃方言中的称谓词对这一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
个砍脑壳的|个小匣壳|个短阳寿的|个死断禄的|憨巴(蠢笨无能的人)|老实坨子(老实、本分的人)
这些特殊的称谓词要么称呼自己亲人,要么就是自己仇恨的人,爱就爱到骨髓,恨也恨到极致。这些说法充分体现了仙桃人爽朗活泼、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除了这些称谓词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仙桃人还经常用一些詈词来表现自己的愤怒、生气或不满。比如:
剐皮:剥皮。如:再不听话,我剐了你的皮。
骷髅子:脑袋。如:你的骷髅子进水哒吧,这都不懂。
号丧:哭丧。如:真嫌人,一大早起来就号丧。
匣壳子:棺材,类似于“家伙”,人非常愤怒时称呼别人。
翻泡的:詈词,与砍脑壳的、小砍头的一样,多指小孩。[12]
嚼腮:乱说,惹是生非。
惯肆:娇纵,放任。
巴脚子:残留的食物等。
胀饭:吃饭。瘪肚子吃了东西就鼓胀起来,所以吃饭也叫“胀饭”。
通禄:吃饭。“通”是吃的意思;“禄”是俸禄的禄,古人的俸禄有时就是米或者谷,所以“通禄”就是吃米或吃谷。
根据“通禄”,人们又造出另一个相反的意思:断禄(即人死了)。“通禄”表示人吃饭,“断禄”就表示人不能吃饭了,也就是死了,所以“断禄”是个骂人的话。仙桃还有个习俗,给人打荷包蛋吃时,不能打六个,因为六个蛋可简称为“蛋六”,与“断禄”同音,容易让人误解。“通禄”和“断禄”两个词都是贬义词,一般长辈对晚辈可以用,但晚辈绝对不能对长辈用。夫妻之间,有时会有人用,要么表示亲爱无比、要么就是表示咬牙切齿的恨意,这也体现了仙桃人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人们一方面生气时常用这些詈词来表示自己的愤怒,另一个方面,当人们偏爱什么时,在语言中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比如,仙桃已婚妇女在外人面前经常称自己丈夫为“男将”,充满了自豪、爱慕之情。已婚男人称呼自己的岳父、岳母为“亲爷、亲妈”,也体现了男人对自己岳父母的亲近和喜爱。喜欢尿床的小孩,仙桃有个很亲切的称呼叫“撒尿宝”。还有一个词“淘力宝”,一般用来指很调皮的小孩。尽管小孩爱撒尿在床上,而且还很调皮,但依然是父母的宝,“撒尿宝、淘力宝”形象地体现了仙桃人对子女那种深深的宠溺之情。另外仙桃还有“恩爹、恩娘”这样很有特色的亲属称谓词。
以上所举的詈词和表示喜爱之意的词语,都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仙桃人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性格特质。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记录着文化,也映射着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制约着语言。方言通过口耳相传至今,不管是语音还是词汇都比书面语更富原生态,它更好地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仙桃方言一方面记录、反映其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通过仙桃方言,我们解读出仙桃人积极浪漫、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看出一些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消极思想。不管是重男轻女、封建迷信,还是相信天命、求吉避凶,都与当时生产力低下有关,正因为如此,才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水平,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力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进而产生相信神鬼的心理。这些思想观念既是仙桃地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影响着仙桃方言的发展。
注释:
[1] [英]帕默尔:《语言学概论》,李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67页。
[2]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6页。
[3] 詹伯慧:《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方言》2004年第4期,第10~15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年,第B6页。
[5] 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93页。
[6] 仙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沔阳县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02页。
[7] 章也:《内蒙古西部方言与民俗文化》,《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第19~22页。
[8] 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94页。
[9] 房建国、黄丽娟:《福州民间文化心理浅析——从方言熟语歌谣的视角》,《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第28卷第6期,第44~46页。
[10] 韩凝、张艳辉:《荆楚方言中的楚文化解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0卷第5期,第12~14页。
[11] 江凌:《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31卷第1期,第21~26页。
[12] 王群生:《湖北荆沙方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