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磊
全国红枣看新疆,新疆红枣看南疆。新疆是全国红枣第一大生产地,2020年种植规模高达620.24万亩,产量达到381.24万吨,而南疆是新疆红枣的主产区,南疆地区拥有着全国40%以上的红枣种植规模。南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资源丰富,天山雪水融化带来的大量有机肥孕育出了我国红枣产业的“黄金产区”,但受到交通基础设施差、市场行情波动、新冠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红枣价格近几年持续走低,同时,电商直播等新业态的出现对红枣产业发展也造成一定冲击。农产品不易存储的天然属性,对红枣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冷藏和保鲜提出了更高要求,故连通产地的“最先一公里”到集散地的“中间一百米”,再到销地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仓储保鲜冷链全链条建设,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南疆地区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另外,完善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是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有力措施,也是构建南疆地区完备红枣全产业链开发格局的重要一环,更为促进南疆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目前,南疆地区红枣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整体仍显不足,相关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冷链仓储保鲜还没有配备到产地、集散地、销地全链条诸环节。同时,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区域和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存在明显的销地多产地少的现象,且在存量资源中老旧设施依然偏多,亟待升级换代。
南疆地区红枣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温度和湿度难以确保始终在适宜水平,导致红枣在产地至集散地的运输过程中损耗率高;在储运环节上,冷藏设施性能较差,从冷藏车到冷库转运过程中,往往出现红枣露天堆放、转运转储环节脱离冷链等问题;而在配送方面,由于基本采用泡沫箱,加之配送路线不完善,易导致红枣在配送途中变质。
冷藏车、冷库、温控终端等设备投入需要大量资金,而经营主体规模小、分布散、种类杂、监管难、资金有限等问题突出,难以承受冷链建设的较高投入成本,且能为其提供标准化仓储、冷链物流的公共服务平台相对较少。此外,冷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出,挽留不下”、产业数字化提升缓慢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南疆地区冷链发展。
首先,立足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科学制定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旨在优化南疆地区红枣产业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空间功能布局,并着力打造一批能落地、有实效、具特色的项目工程,培育壮大一批能实干、有头脑、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形成联农带农运行紧密机制,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其次,规划是红枣产业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规划制定是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遵循红枣产业冷藏保鲜设施发展规律的指导手册,故在持续拉开南疆地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同时,需提高规划质量并保障规划实施,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产地渠道建设。在红枣产区将具有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家庭农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或成立产销联合社,推进集群集聚建设,逐步形成南疆红枣主要产区冷藏保鲜基础设施网络,并引进深加工技术、电商等模式,做好与红枣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及电商平台的合作,最终形成高效的红枣流通渠道。二是健全冷链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中,从而形成产后处理、源头保鲜、产地保鲜储藏、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的发展模式,并加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与冷链集配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有效衔接,构建出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三是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红枣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能适应不同季节特点的技术方案,着力提升体系兼容性,并积极开展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产地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探索冷藏设施设备信息化解决方案,从而确保红枣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功能齐全,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首先,把握政策红利,抓住发展机遇。2020年农业农村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强调,鼓励各地统筹利用相关资金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实施区域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21年新疆自治区制定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中提出,聚焦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故应抓住发展契机,大力推进南疆地区包含红枣在内的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重点提升通风贮藏设施、机械冷藏库、气调冷藏库及预冷设施设备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统筹利用相关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冷藏保鲜设施新建和改造升级,补齐红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短板,同时合理分配财政投入资金,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升投资效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门发挥牵动带头作用,做好红枣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全局布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目标,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作用。二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红枣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行一次规划、逐年建设、滚动发展,按照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功能要求,做好引导工作,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红枣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并统筹产地生产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控制和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套取补助资金等行为,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建设质量符合要求,落实惠农利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