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作为教育部“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科专业数、专业点数和在校生数都是最高的。为推动新文科高质量发展,管理学充分“吸收外来”,借鉴国外新文科建设项目和学科交叉实践的先进理念和典型做法;同时,“不忘本来”,深入研究管理学新文科建设的自洽逻辑,从内涵诠释、宏观构建、行动路径、瓶颈对策、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管理学学科的本体特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得怎样”三个教育元命题,理清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体系、行动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期顺应新科技革命对管理学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这个“新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管理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要按照“新人”的要求,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新文科建设要实现从培养“某种人”到培养“全面人”的转变,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维一体。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要素不是“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以物流类专业为例,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基于智慧物流的人机协同成为常态,不仅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满足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要求,价值塑造也要进行“同步更新”。比如劳动精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从、勤奋、吃苦耐劳,而是以创造性、复杂性、高技能为特征的“数字劳动”“复合性劳动”。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德”内涵理解的深度决定德育工作的高度。立德树人就是“立人”“全人”“成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我-我、我-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信念;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相信真理但不盲从权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与共栖;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驱成长,通过积淀、熏陶,涵养学生的精神品格和个性品质。
新文科建设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这“暗合”了儒家文化进行人文教化的养成机制。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三纲领”,分别代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道德修养要求。同时,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实现“三纲领”的具体路径,并明确了由“内圣”到“外王”的修养次第。以此为参照系,在新历史节点、新全球格局的大背景下,新文科人才培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和实践智慧,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培养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提升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实现“内圣”,然后上升到社会、国家层面,体现使命担当,树立家国情怀,开出“外王”。
以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全面赋能的人文学科正在发生新的、全面的融合。管理学领域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科体系,需要彰显人本思维,遵循业本逻辑、生本逻辑和仁本逻辑。
新文科相对于“旧”文科,就是通过不断探索人与技术、数字与人文的融合规律,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学科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
管理学突出的问题是学科建设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性不强,文科生普遍缺乏实践机会与能力。因此,新文科建设的着力点是将业本思维纳入人才培养的视域,探索基于工作现场的学习,突出项目化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要求,体现实践育人、知行合一。
以物流类专业建设来说,中国物流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跨界、整合、创新。随着新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呈暴发式增长,底层作业的数字化、中间层运营的模型化、顶层管理决策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体系也要顺势而为,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创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见解”(伽达默尔语),学习过程是师生双向沟通、视域融合的过程,不同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不存在权威性和唯一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就要求教师由单向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我”状态,改变为双向度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点拨的“无我”状态。课上,采用开放灵活的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思考,激发其学习潜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下,教师要能给学生以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此外,当下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他们深受数字技术和亚文化影响,拥有更加个性鲜明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因此,基于人本思维,将“互联网+”“教育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学生作为数字居民的群体特征符合是“学习革命”“课堂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提及“仁”字109 次。“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因此,儒学也被称为仁爱之学。“仁”是德行状态的“表达式”和道德践行的“培养基”,仁是不断完善和成就自我,进而有益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新文科建设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话语权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亦应将“仁”作为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底座和重要支撑。
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文科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专业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着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模式,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旨在将育人与育才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发挥文科教育天然的价值引领、品格培养、道德修炼作用,围绕人、自然、社会的基本关系,建立真善美的价值尺度,育人成“仁”,达到“无声润物”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物流类专业课程建设深度萃取德育与思政要素,德育效果可圈可点、可视可鉴,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比如,物流管理专业深入挖掘物流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人文、科技、战略、政策、法规、安全、伦理等育人元素,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树立“学物流、爱物流、献身物流”职业认同。再如采购管理专业,将法治意识、社会意识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采购活动中面临的法律道德问题以及社会责任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
教育质量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硬骨头”。管理学新文科评价立足中国立场,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工程教育认证和质量管理理念,接轨国际认证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新文科强调文工交叉、文理融合,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水平。秉承“成效导向”的理念,要理清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基本准则和构成要素,以全面检测建设目标的达成度和立德树人的效度增量。可以借鉴CIPP 模型从背景、投入、实施和效果4 个方面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内部评价涵盖整体规划评价,建设过程评价和培养成果评价,外部评价则侧重评价服务功能,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对课程思政进行全面评价,可遵循这个思路,从课程思政教育环境、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四个部分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验证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同步、知情意行共进。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简称OBE)认为,要清晰地知道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预期学习成果,如何评价学生取得预期学习成果的程度。“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主要考量学生学得怎么样,以成果为导向,检验知识、技能、素养的达标情况。纵观学校的评价实践,作为显性能力的理论考核是教育者的“拿手好戏”,作为隐性能力的能力和素养考核,则一直是教育评价的痛点和难点。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考核只能检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高层次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目标,则需要以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环节为载体,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素养考核则需要在学习过程和任务情境中,观测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来获得。因此,设计价值观塑造与知识技能传授于一体的评价解决方案,要给评价加上时间轴、空间域和观测点,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评价的可操作、可视化、全面性和客观性。
美国评估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学生培养质量依赖培养过程的质量,而培养过程必须有诊断和改进机制,监控人才培养各环节是否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并不断改进,寻求“最优解”。新文科评价要将发展性和系统性相统一,验证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先进性,张力和后劲。“发展性”就是摒弃动态性和功利性,注重教学过程、强调参与和互动、提倡主体多元和关注个体差异等特征;“系统性”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人才培养体系等进行全流程控制,长期跟踪和评价学生的培养成效,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实现过程的持续改进,形成高效的人才培养闭环评价与改进系统。
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管理学科正在被重新定义,经典的管理学理论正在遭遇挑战和结构,新的理论大厦正在被设计和构建。管理学学科应抓住新文科建设战略性契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紧扣产业变革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以大学科视野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领者,创建展现中国实践、凝练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的中国管理学派,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基础素质高、专业能力精、综合实力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