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旭敏 赵平 殷婕 李明
(1.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 乐山 614000;2.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基层干部既是党在基层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实施者,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关心关爱干部的成长能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推动基层工作。2019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指出,要积极探索和遵循党校(行政学院)教育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同时要深化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推动实施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分类建设计划[1]。据此,四川省以提高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办学质量,更好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为目标,于2020 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分类建设计划,以破解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课题从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分类建设出发,以乐山市党校系统学员为研究对象,思考基层干部成长的新环境、新要求、新途径。为此,课题组向2022 年中共乐山市委党校三个新提任县处级培训班110 名学员和三个乡科级进修班120 名学员共发放问卷2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19 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证明,正确认识不同时期党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的一切胜利和一切发展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不同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10。根据不同时期历史方位的变化不断调整党的任务,正是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
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任务和新目标,对党的基层干部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新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干部首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基层干部要坚定不移地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基层干部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再次,基层干部要适应时代要求,增强学习的紧迫性,学习和掌握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和实践特点的理论知识,包括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奋勇争先、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最好的成绩。最后,基层干部还应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加强党纪党规的学习,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恪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基层干部是支撑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其素质能力既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厘清基层干部成长的内涵及应具备的能力,有助于把握基层干部成长规律,提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般认为,基层干部的成长指其在职位职务上的晋升。从当前干部的选拔任用来看,基层干部的成长空间主要包括乡科级副职、乡科级正职,并进一步成长为县处级及以上职务职级。从领导科学的角度分析,基层干部的成长是指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提升。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成长应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增强、领导能力的提高、业务素质的提升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其中,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基层干部成长的实质,职务职级晋升是其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其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同样,基层干部的成长也充分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其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但自身努力同样重要。基层干部只有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升党性修养,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得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归根到底,基层干部增强自身本领,既是其成长的根本途径,也是晋升的必要条件。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27.4%的人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认为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晋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开班式上提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4]。这七种能力既是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对年轻干部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也是对基层干部的新要求。
1.政治能力。过硬的政治能力能保证基层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时代对基层干部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干部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2.调查研究能力。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需手段。基层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群众所想所急所盼,认真分析、充分研究情况,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类难题。
3.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科学执政、合理行政的前提。做到科学决策,要注重决策的专业性、精准性,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深入研究、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不能简单拍板、随意决策,更不能独断专行、一意孤行。
4.改革攻坚能力。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对基层干部改革攻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干部要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好落实。
5.应急处突能力。当今社会,突发事件与灾害危机不是小概率事件,应对处理好突发事件是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干部提高应急处突能力,首先要增强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下好先手棋,变被动为主动,随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其次要把握风险走向,提高化解风险能力。基层干部要力争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努力规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风险。
6.群众工作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党的制胜法宝,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关键所在。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首先要坚持群众立场,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解决群众各种实际问题,造福群众;同时要把握群众工作的规律,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并虚心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解决问题。
7.抓落实能力。抓落实既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到抓落实上。抓落实是检验工作作风和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基层干部的思想境界、责任担当都能从抓落实中体现出来。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理清工作思路,脚踏实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基层干部的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共同的特点:即离不开基层,离不开人民群众。调研结果显示,78.5%的人认为基层锻炼是干部成长的重要基础,是投身实践、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加才干的必由之路。
基层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础力量,党的事业发展决定了基层干部的成长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也是基层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人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具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人之为人的意义就是要追求理想信念。基层干部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确立正确的成长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5]基层干部需要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追求的意义所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调研结果显示,学员对此有较深刻的认识,93.6%的人认为基层干部应该具备“立党为公,忠于事业”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开拓创新,并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与党的事业发展一同成长进步。
首先,基层干部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和提高党性修养,自觉融入党的事业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基层干部如果淡化了党的意识和弱化了党性修养,自己的工作就会离开正途,自己的成长也会陷入停顿。其次,基层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基层干部要从党的事业的全局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胸怀“两个大局”,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服从全局利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处理与群众的各种关系中争取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最后,基层干部要增强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基层干部由于直接和群众接触,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群众的认可,更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人民群众认识和看待我们的基层干部,只看其一言一行是否为民做事,清正廉洁。因此,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要以德待人、以德服人,洁身修己、清正廉明,自觉抵制权力诱惑、金钱诱惑、利益诱惑,守住道德的底线,这是党的事业对基层干部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4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基层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人民摆在中心位置。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党员干部来维护和保障。事实上,从调研中可以了解到,基层干部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认识是充分的,78.5%的学员认为基层干部应该有“亲民爱民,甘当公仆”的品质。基层干部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因此,基层干部不管身处什么岗位,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踏踏实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优秀的成绩,把自身的发展与党组织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反之,如果抱着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单纯走上层路线,对人民群众只做表面文章、形象工作的错误观念,最终会被党和人民所淘汰。
基层干部所承担的岗位职责,可以从党的事业和党的组织两个层面来分析。从党的事业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这个巨大工程包含若干大工程,每个大工程又包含若干小工程,每个小工程又包含不同的工种。不同层级的工程所包含的事业就是不同层级的干部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我们需要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承担不同的具体工作。如果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比作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基层干部就是分布在这棵大树上的每片枝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层干部的岗位职责一定是党的事业中的一小部分。从党的组织角度来看,无论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社会领域,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干部作为党的组织的成员,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一定职责。因此,每个基层干部的岗位职责都是双重的,既有党的事业所赋予的职责,也有党的组织所赋予的角色,因此干好本职工作是基层干部成长的前提。对此基层干部也有充分认识,在问卷“您认为工作中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工作得到认可”选项的选择占57.4%。不同岗位的人负责的事业不同,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基层干部只有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完成好自身所担负的岗位职责,最终实现成长和进步。
基层干部成长的途径多种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基层干部成长的途径也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出来。
基层干部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选拔任用来实现的。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与成长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成长是选拔任用的重要基础,选拔任用是成长的主要表现。基层干部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选拔任用机制来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2]64这也是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尺和准则。党管干部原则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它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方向,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对于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党管干部就是要保证党对基层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基层干部的管理权,选拔任用基层干部必须与中央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由地方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解决的是“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德,是指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才,是指能力和水平。对于基层干部来讲,德与才都不可或缺,德是第一位的,决定着才的作用和方向;才是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就是要把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基层干部选拔上来。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就是基层干部的选拔要打破部门、行业、身份限制,凡有本事、能干事的都要关怀培养、大胆使用。
选什么样的人,不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是基层干部成长的风向标。如果提拔重用的都是政治坚定、实绩突出、求真务实的干部,那么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基层干部就会脱颖而出。所以,对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具体讲就是要把德才标准具体化,确立德才标准的权威性。首先,要突出政治标准导向,培养选拔忠诚于党和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守纪律规矩、经得住考验的基层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其次,要坚持重才干的导向。基层干部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一支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这支队伍需要认清和把握发展趋势,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科学应变意识和能力。最后,要强化重实绩导向,推动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创实绩的事业,提拔任用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的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就是用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衡量、认定基层干部的工作表现。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对其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干部认为最应该建立的两项干部激励保护机制分别是“实绩考核奖惩制度”和“公平公正的升降制度”。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为进一步做好干部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 为“能上能下”亮明了考核标尺,这对于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是非观。同时,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纵向考评与横向考评相结合,现实考评和历史考评相结合。完善考核方式,优化考核程序,改进考核办法,把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作为干部考核工作的基本任务,把考核的主要功能聚焦到推动基层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上来,把履行岗位职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让事实说话,用实绩检验。并强化考用结合,把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树立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