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

2022-03-15 04:13王洁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王洁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强大的创造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标注了这一思想的时代坐标和历史贡献,彰显了其强大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成为贯通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将“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大会的主题,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思想的重要引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会议学习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2]。由此而言,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特点,对于全面认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厚的理论根基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非“另起炉灶”,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都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抛弃思想基础、背离理论源头的思想理论会缺乏底蕴、丧失支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3]理论根基是理论思维培养的奠基石与起跑线,厚植理论根基是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与关键密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4]他反复强调要秉持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焕发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彩,将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家本领与制胜法宝,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5]这一精髓和活的灵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发展进程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先进性。第一,这一思想一以贯之地继承科学理论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6]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开展了多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如此系统、密集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足见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程度。前后相继、互为衔接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得这一思想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之上。第二,这一思想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论以廓清迷雾、坚定方向。对于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和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严厉批评、坚决反对,及时刹住歪风邪风。针对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中“失声”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它所展现出的超越时空的真理性、跨越地域的影响性是其他理论所无法企及的,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灵论”“无用论”等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7],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第三,这一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科学理论以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它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当前中国具体问题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做到了辩证性返本与开拓性创新的有机统一。例如,创造性地指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指明新时代的“变”与“不变”,遵循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遵循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遵循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概而言之,这些新观点、新看法、新论断坚持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了基本原理与最新实践相贯通,是既不忘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的有力印证与诠释,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承和创新发展。

可以说,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所彰显的理论根基,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意蕴和战略地位,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深入把握其理论内涵与精神要义,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同时也要着眼于“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提出符合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其生命力、说服力与感染力。这两点必须始终贯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二、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系统特性

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其要素与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都存在清晰的构思理路与严密的逻辑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说,体系化是一个思想走向成熟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8]注重局部和全局相配套、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实现各要素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是一个思想理论发挥整体效应、释放强劲动力、引领伟大成就的有力保障。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逻辑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整套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彰显了这一思想对系统思维的深入贯彻和灵活应用,既体现了关照大局、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又彰显了抓住重点、立足当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作为支撑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厦的“四梁八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言简意赅、直击要义,是能够最充分、最集中展现这一思想系统特性的重要纽带与关键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9]党的二十大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换言之,这一思想正是在坚持系统观念的前提下得以丰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战略思维与全局意识,既注重横向上的整体谋划与总体推进,又着眼于纵向上各环节相互协调与彼此衔接,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这一思想横向上做到了通观全局,内涵丰富、视野恢宏。“十个明确”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发展布局(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发展动力、治国方略、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10];“十四个坚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外交工作、“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在纵向上做到了有机衔接,宏观战略完整,具体策略有效。“十个明确”立支柱、把方向,从世界观角度出发,在理论方面厘清“是什么”的问题,既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总任务,部署了各领域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又阐明了发展的战略保障;“十四个坚持”筑根基、定策略,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在实践方面指明“怎么办”的问题,既昭示了发展的总方略,又指明了发展的具体方略。两者立足于不同角度却又上下贯通,实现从理论指南到行动方略的密切配合,从顶层设计到战略部署的协调统一,致力于形成上下联动、协调运作的新格局。概而言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主题到“十个明确”的核心理论再到“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得益彰,充分彰显了这一思想科学的系统特性。

可以说,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所彰显的系统特性,要求我们要着眼整体、立足全局,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魄和胸襟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加强宏观谋划,推进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和联动性;还要把握战略重点、切中肯綮,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突破口带动全局发展,实现部分与整体的协调配合、有机统一,完成由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的集约释放。

三、以破解现实矛盾与难题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与起始点。“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真正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源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源于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践困境的反思与重构。没有对现实难题的深刻反思就不会有对实践困境的科学批判,也就无法形成符合规律性、具有价值性的先进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长于破解问题,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交汇交融,各种难以预见且无现实参考性的矛盾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突发性、交织性、扩散性的特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2]。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抓住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前进理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不断破藩篱、涉险滩、革积弊、去沉疴。突出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既是这一思想的起点和基点,也是其强劲的生长点和增长点。需要明确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非于头脑中纯粹思辨而产生,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维把握中,在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观察反思与科学解答中形成的。具体来说,针对改革中存在深层体制机制的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真刀实枪推进改革,真实有效化解难题,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四大赤字”、全球公平正义缺失等世界性问题,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等全球治理方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世界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的人类难题;针对我国发展起来之后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科学擘画“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阐明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为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指明方向、提供遵循。概而言之,在聚焦于关系我国发展根本前途命运的重大难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回应了新时代所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4],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是其生成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现实驱动,也构成了其鲜明的理论特质。

可以说,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所彰显的问题意识,既要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凝聚力量,饱含热情地踏上新征程,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又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要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瞄准现实问题,找准弱点、紧扣重点、破解难点,使政策精准对接发展所需、民之所向,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四、以狠抓落实增强实效性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实践品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付诸于实践、落脚于实践,在实践中确证和彰显其磅礴的实践伟力。如果将理论束之高阁,不接受实践的检验,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将会失去先进性与生命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的生命之基和力量之源。

不论是思想观点的提出还是方针政策的制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注重考察其“实效性”,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将久久为功与雷厉风行紧密结合,“要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14]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事业绝不能只做绣花功夫停留在理论上,必须深入贯彻到具体的行动中,既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使制定的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又要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是获得一手资料、获取真实信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5]他动员广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将真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同时他也强调将调研的成果上升为具有高度可行性和现实性的方案,使制定的方案、做出的举措符合现实情况,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狠抓落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本色,是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2]换言之,只有不断发扬实干精神、做到真抓落实,才能确保各项理论方针不偏离、不走样,才能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调查研究与狠抓落实双向互嵌,共同熔铸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实践品格之中,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正是遵循着“抓落实、重实效”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人民取得了显著成就、办成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4]。概而言之,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广大干部群众一砖一瓦垒起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是这一思想鲜明实践品格的有力证明。

可以说,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所彰显的实践品格,要求我们将“出实招、见实效”摆在首要位置,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一方面,要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掌握实际,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要保持实干的姿态,严格落实和执行各个方案和各项举措,实现“知”“行”合一,以一丝不苟的严劲、持之以恒的韧劲和一抓到底的狠劲,真正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五、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挚的人民情怀

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思想理论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6]听民声、察民情、顺民心的理论会因其崇高的价值追求而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为治国理政提供科学的价值指引、汇聚磅礴的奋进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待提到全新的历史高度。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人民至上”做出深刻阐释;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2022 年,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作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政治引线,也必然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根红线,成为其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广纳民意、汇集民智的根本所在。可以说,这一思想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融汇到治国理政的全方面、全过程,既明确了“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凸显了“依靠人民”的动力源泉,又昭示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目标,字里行间流露出赤子之心,方针政策折射出为民情怀。牢牢植根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的小事看成国家的大事、要事、紧事,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持续发力,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民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闪烁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光芒。紧紧依靠人民,将人民群众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将其智慧力量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不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抑或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磅礴伟力的汇聚。不断造福人民,给予人民群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遵循着“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价值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人民至上”四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最大的实惠。在经济领域秉持着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政法领域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民生领域努力让每一位儿童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一枝一叶都心系民生福祉,一点一滴都体现人民关切。概而言之,作为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上就是 ‘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充分展现了 ‘以百姓心为心’ 的真挚情怀和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的博大境界”[17]。

可以说,准确理解这一思想所彰显的人民情怀,要求我们既要“解民忧”,及时关注群众的诉求、倾听群众的呼声,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干民众之所盼,站稳人民立场;又要“汇民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

六、结语

深入领会一个思想理论的鲜明特点是掌握其核心内涵、厘清其构建逻辑、把握其发展意蕴、展现其价值诉求的应有之义,也是彰显思想理论优势与真理魅力的重要向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发展方兴未艾,伟业蓬勃待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想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好、把握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鲜明特点、厘清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方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势中探寻本质和发展趋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