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百年来,坚定历史自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党掌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赢得历史主动的一大法宝,也是党夺取一个个历史成就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1]可见党的二十大对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民族复兴进程和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非凡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三个务必”,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可见党不仅对过去创造辉煌历史有着高度自信,也对未来继续创造辉煌历史充满自信。深入研究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经验,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能够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饱满精神状态为推进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并对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着重大意义。
历史发展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个政党能否永葆先进性、能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能否永远兴盛不走向衰败,要看这个政党能否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能否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对历史的自信首先发端于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演进有清晰深入的把握,坚定历史自信就要从深层次上科学正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只有在揭示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其客观存在,并在尊重和遵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运用,才能准确判断和预测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引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坚定历史自信。马克思主义指引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将研究自然世界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方法引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之中,发现了唯物史观,打开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研究的科学之路,为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找到了正确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们科学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精神力量,更是人们创造人类社会历史奇迹的强大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经”,始终用其来揭示真理、观察历史发展动态、引领历史发展潮流,通过将历史表面的“迷雾森林”拨开来发现历史前进的客观规律,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历史洞察力把握历史发展脉搏,在英勇斗争中带领全体人民创造出一个个历史佳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和旗帜”[2]9,“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2]3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可见,深入细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个党的“看家本领”,尤其是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体现出党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而且体现出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渊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揭示出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客观存在的,它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何以能不断进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人们依赖主观的意识构建出来的,也不是机械式地对诸多事实的总结,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作为“人化自然”同样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的意志只能对这一过程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由此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主观的和目的性的,而且还是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并且后者是第一位的。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深刻揭示出推进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百年来,党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物质生产水平。与此同时,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党在四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充分发挥其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功能,体现了党不仅有深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自主与自觉,更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实践主动。这也反映出历史发展虽然有其自身规律,但人也能在其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只要对历史发展规律有足够清晰的把握,对历史变革有清醒的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就能“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3]。历史充分表明,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将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结合起来。一百年来,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在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不断对其加以充分利用,通过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创造了诸多历史奇迹,同时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1]。
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来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会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形态从低到高更替。资本主义两大阶级的对立和资本运动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揭示出的“两个必然”。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全世界的无产者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从而能够凝聚起高度的政治认同,更加有信心能够实现自身解放,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了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前进,并且共产党人的党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锻造。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在这一远大理想的指引下,始终将共产主义的整体性同中国不同阶段的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社会物质生产,不断变革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遵循社会历史更替规律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因此,党的百年奋斗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坚定历史自信、开创历史伟业的奋斗史,党在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经验又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进一步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实践表明,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在新征程上要不断夺取创造历史伟业的新胜利,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指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4]党自成立时就将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就是这样一个为全体人民解放而生、为全体人民幸福而奋斗、在为人民而战中兴盛的政党,这是其他政党无法与之媲美的鲜明特征。人民性特质深刻回答了党的力量源自哪里、党的根基扎在哪里的问题。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5]。可见,党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将人民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所在,将人民作为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反映的是人的进步发展,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既是“演员”,更是“编剧”。敬畏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敬畏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党能够逐步走向强大,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够蒸蒸日上,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要依赖于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党始终坚信的信念。因此,党始终坚持在历史发展中发动人民进行实践探索,鼓舞人民发挥自己的首创精神。与此同时,党尽最大努力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使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尊重人民作为推进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中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广大人民的奋勇实践推进历史发展,这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力量源泉。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能够获得人民拥护爱戴的根源所在,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与唯心史观进行了彻底决裂,无情批判了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和神创万物的“宗教史观”,进一步指明空想社会主义淹没了人民对历史发展的主动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基于此,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科学揭示出了人民群众才是推进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党在科学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问题和实践,对“党是什么”“党为了什么而存在”“党依靠谁来实现发展”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推进历史发展中能够真心实意地关心和服务人民、依靠和敬畏人民,从而在遵循民意、获得民心的基础上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人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发展的主体力量,只有将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提升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丰功伟绩的主动性,从而使全体人民能够埋头苦干,不惧任何艰难困苦,更加勤奋钻研,勇于在工作中探索和创新,敢于同困难抗争到底。因此,民族复兴的实现离不开伟大光荣英雄的人民积极主动参与,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勇毅前行也离不开人民提供的伟大力量。
一百年来,党引领全体人民在实践中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不屈不挠的精神,依靠坚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创造出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在这一进程中,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使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得到更加深刻的印证。历史和实践表明,坚定历史自信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发展永不止步,这就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要在各种利益矛盾中提高政治站位,坚守人民立场,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爱戴,这样才能将全体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将人民的力量转化为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强大效能。党在领导全体人民奋进的进程中,要主动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起磅礴之力。同时,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就要深入人民生活生产实际,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善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汇聚民智、顺应民心,从而使党能够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的期待,能够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历史表明,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人民是息息相关的,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到的,必须“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只有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党才能在发展中形成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在历史的胜利中取得新的历史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指出,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4],这体现出党始终坚持运用科学正确的思维与方法来认识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体现了党对把握历史发展动向的自觉性与自主性。党坚持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党通过回望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主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了自身坚定历史自信最有力的证明。历史证明,不论何时何地,增强历史主动是一个政党对自己走的路拥有足够自信的强大动力。增强历史主动能够使党对历史发展有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确保各项事业能够乘风破浪,取得的成就又可以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党自成立以来就有着高度的历史自觉,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主动精神的政党。党能够增强历史主动,既是因为党的精神谱系的深厚涵养,也是因为党自觉地将国家民族事业同全人类的正义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中国自身发展中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党增强历史主动寓于党的百年奋斗与成就、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之中。由此可见,党的实践、成就与经验是能够突出展现党坚定历史自信的载体,而这一切实践、成就与经验都需要党在增强历史主动的基础上才能成功取得。可见,增强历史主动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动力。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能够在引领伟大事业中更加积极主动,能够在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鲜活的教材,从中汲取智慧力量能够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使我们在发展中保持足够的历史清醒,因此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历史发展是赢得历史主动的关键。党始终坚持大历史观,一方面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审视历史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历史主动为历史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由此可见,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就必须运用大历史观梳理百年来的奋斗史,正确认知与评判在历史演进中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从而在总结历史中形成不断进取的动力,坚定引领历史前进的勇气和自信。通过自觉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来增强历史主动是党一贯的传统和优势。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详细阐述了百年来党在英勇奋斗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这十条历史经验是党主动运用大历史观从百年辉煌历程中凝炼出来的,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十个坚持”虽然各成体系,但互相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验系统。它既体现了党能够科学看待历史,又彰显出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的成就之光来照亮未来继续前行的道路。一路走来,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在立足中国实际之“的”的基础上放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矢”,从而在实践中科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党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既看到成功的经验,又看到失败的教训,不因成就沾沾自喜,不因失败垂头丧气,坚持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看待自身的历史发展,从而不断坚定历史自信。从这个角度看,党的历史演进历程就是在各种风险考验中增强历史主动的历程,就是在成败中提炼历史经验增强历史自觉的历程,就是在坚定历史自信中赢得历史辉煌胜利的历程。
无论是一个国家、民族,抑或是一个政党,想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思维,就必须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简言之就是要推进理论创新。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理论的创新与创造,通过总结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得出科学、正确的实践经验,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使之从具体实践上升为科学理论,从而不断创新党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1]。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在对过往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基础上形成的,也将继续成为党在实践中继续积淀历史经验的重要指导。由此可见,党要通过增强历史主动来不断坚定历史自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坚持理论创新,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立足新时代,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高度凸显了党对历史发展的把握、对历史经验的科学运用、对历史实践的尊重与敬畏,彰显了党对历史的清晰认知,体现了党对推进历史发展的自觉自主和底气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放在了首要位置,并且对这一新思想做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诠释,提出了要以“六个坚持”来“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概括了这一新思想的主要内容”[1],其中“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就包含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容。党要增强历史主动自然离不开坚定“四个自信”,这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四个自信”为党增强历史主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是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根”和“源”。同时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又为“四个自信”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增强历史主动在实践中创造历史伟业,使“四个自信”在更深程度上得以坚定。因此,在党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将增强历史主动和坚定“四个自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把握历史主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历史崭新篇章,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党更加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这是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道路上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的前瞻性考虑。当前,中国的发展处于一个“船到中流”的阶段,前进的道路愈发艰难,面临不进则退的风险和挑战,更加需要我们“爬坡过坎”。对中国来讲,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党能否坚定历史自信、国家能否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民族复兴能否实现。一百年来,党在历史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不计其数,之所以能够转危为安而不被击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够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党无论在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总是坚持运用辩证思维,不仅仅看到前路的挑战,而且始终坚信有挑战就有机遇,并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党敢于突破思维固化的束缚,始终秉持时不我待的精神,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深入洞察历史发展趋势,科学把握世界整体发展格局,精准预测世界和中国的未来发展,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并在发展中不断对其调整,在利用历史发展机遇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中坚定历史自信。简言之,党之所以能坚定历史自信,在于能够用锐利的眼光发现历史发展机遇,通过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应势而动,在历史洪流中顺势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乘势而上。
深入研究党的历史不难发现,党能够深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能够准确判断历史发展趋势,都是在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取得历史成就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抓住每一次历史发展机遇,党都能在实践中推动历史大踏步向前迈进,从中发现并把握住隐藏在历史发展深层中的规律性,形成对历史发展具有前瞻性的认识。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中国人民陷入长期的黑暗中,各界仁人志士都曾想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奴役,但均以失败告终。在黑暗中艰难探索之际,十月革命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人士逐渐接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揭示其真理。这些先进分子思想上逐渐觉醒,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看作是解救中国的“甘露”,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赢得光明前途,就必须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这一历史必然的正确认知下,党宣告成立。这一方面体现了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符合革命战争背景下中国的实际国情,体现了党对历史发展机遇的把握和对国家、人民期待的回应。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国际形势作出科学判断,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看到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国家的憎恶以及在反法西斯这个问题上世界其他国家同中国是一致的。因此党抓住这一机遇,在国际上联苏抗日、争取军援,在国内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威胁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因素开始减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迎来了寻求独立解放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同国民党在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为广大人民争取民主自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当时的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有着明显差距,甚至这一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在此背景下,党审时度势,提出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国内变革,以自身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否则,人民就摆脱不了贫困,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得不到发挥,国家的发展也会再次落后于人,因此党最终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党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抓住重要机遇,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国内经济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开放互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促使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坚持统筹“两个大局”,用总揽全局的智慧研判历史发展趋势,用高瞻远瞩的眼光洞悉中国的发展方位和独特优势,研判当今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6]。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我国在发展中具备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其中就包括“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这都展现了在新时代党能够继续创造历史伟业的坚定自信。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革!当前的中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是罕见的。同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也是极少有的。如何统筹好“两个大局”是一份前所未有的“问卷”,如何答好这份“问卷”对党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和现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要用全面联系的眼光对国内外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分析,既要从中国的发展看世界,又要从世界发展中观中国。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1],同时要加强机遇意识,运用战略思维科学合理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发展中“开好局”“起好步”,更好地回应“时代之问”。
一个政党能否肩负责任、勇于担当,是衡量其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是反映其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关乎其能否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关乎其能否长期保持生命力、感召力、战斗力。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了170 多年但并没有过时,它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人民的解放,而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有着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崇高的追求。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武装下建立起来的政党,自然也会传承其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品质,成为一个有着高度历史使命感的政党。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历史使命扛在自己的肩上,一方面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战斗,另一方面为人民解放而奋勇前进。此外,党也有着胸怀天下的广阔胸襟,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为人类谋进步,推动世界实现共同发展。基于此,党不仅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爱戴,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党坚定历史自信,这一自信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从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中彰显出来的历史担当为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有了这一支撑,党就不惧怕前进道路上的“筚路蓝缕”,就能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党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国落后衰败的黑暗之夜中形成,在革命的浴火中得以淬炼成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大势下顺势发展。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党由弱变强,带领全体人民摸索前进道路,从黑暗走向黎明。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跨越式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现在已经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首先,在实现民族复兴上,党肩负着高度的历史责任。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展现出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象,实现了由“站”到“富”、由“富”变“强”的历史飞跃,民族复兴进程已然不可逆转。实质上,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看作是民族复兴史。百年奋斗虽然在不同时期的任务不同,但最后都殊途同归,归结起来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其次,在实现人民幸福上,党有着强烈的历史担当。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斗争。这既是党的使命所在,也是党各项工作的根本价值追求,体现党的人民立场。不论是身处战争洪流诸如毛泽东同志等革命者,或是身处建设时期诸如雷锋等英雄楷模,或是身处改革时期诸如孔繁森等劳动模范,还是身处新时代诸如黄大年等广大奋斗者,他们出生年代虽不同,成长和工作的环境虽不同,身上肩负的任务也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尽自己所能为人民谋幸福,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展现了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担当,也彰显出百年来党对实现人民幸福的高度自信。
在百年奋斗中,党带领全体人民艰苦探索,勇于守正创新,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因此它不仅能够让中国实现快速发展,更为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样板”,有着深厚的世界意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终结了人类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可见,党不仅着力推动中国的发展,更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智慧,高度彰显了党具有宽广的世界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党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体现在党“尚和合、求大同”的治国理念之中。党在多个国际场合发表观点时更多地强调“我们”而不是“我”,这也体现出党坚持把中国与世界相通、把爱国与爱世界相连,自觉把为世界和人类贡献中国力量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马克思曾讲,共产党人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7]。“大多数人”包含两层含义,如果从一个国家来看就是指本国人民,如果从世界历史看就是指全人类。马克思主义秉持大历史观,坚持用世界历史看人类社会发展,着眼于人类走向共同美好,这为共产党人作出了榜样示范。党坚持用大历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和平和睦、天下一家,并站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高度,积极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8],同时也使中国离国际舞台中央越来越近。党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既不忘初心使命,也肩负起世界历史发展的责任担当,在坚定历史自信中行稳致远。
自我革命是一个政党砥砺品格、永葆生机不可或缺的强大武器。任何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下去,就必须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否则,政党的本色就会黯然失色,政党根基就会被动摇,执政地位也会岌岌可危,就不能引领人民开创更加辉煌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越是要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9]。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1]正因为坚持自我革命,在各个历史时期党都能在自我批判中取得进步,逐渐成长壮大,总结出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成功经验,成为人民的“主心骨”,从历史成就中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在近代中国,许多政党曾一度想要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但都没能成功,最终共产党实现了这一目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党能够坚定历史自信,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中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因此,坚持自我革命使党在历史发展中不断锻造自己,从而将党造就成拥有强大坚定意志的“领路人”,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百年来,党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历经诸多风险而屹立不倒,历经各种挑战而经受住考验。从党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发现,每当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党都能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力量,以自我革命顺利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发展。譬如,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遵义会议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既清除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又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强调“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10]998,“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必将使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胜利”[10]999,可以说使党达到了自我“革故”与自我“鼎新”的统一。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同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在拨乱反正中指明了中国未来的走向,从而将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中国赶上时代步伐的历史抉择确定下来,高度体现了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深刻反映出新时代党坚决推进自我革命的更大决心,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成就中展现了党有着“刮骨疗毒”的革命精神,以自我革命彰显出党的青春活力,回应了对党的质疑声音。历史表明,党只有在历史发展中坚持自我革命,才能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坚定历史自信,才能领导全体人民夺取历史性胜利。
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绝不能因此高傲自大,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11]如何使党保持风华正茂,如何使党保持健康肌体,关键就在于坚持自我革命。只有自我革命才能革除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党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环境中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带来的挑战,战胜各种困难带来的考验,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新的历史功绩。当前,在党的建设中,政治建设是放在第一位的。坚定历史自信,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政治上要进行自我革命。这就要求党必须在自我革命上提升政治自觉,在自我革命中保持足够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提升自我革命的政治修养和政治勇气,在自我革命中锻造政治本色,从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三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使党能够在掌握政治主动中坚定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经验既是对过去历史发展的总结,也为党在未来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了基本遵循。用好用实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经验,既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更能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征程上只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咬定青山不放松”,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就一定能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