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三重思考

2022-03-15 02:19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党史

王 震

(川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100)

在深入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大时刻,认真思考并研究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意义重大、非同寻常。从既有研究情况来看,学界围绕党史融入思政课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的特殊性,存在关注度不一、研究不均衡的情况。具体来说,研究党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成果相对较少,研究融入其他课程的偏多。为此,重新审视党史融入“原理课”,依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那么,怎么突破既有研究框架进行内容布展呢?本文尝试立足党史和“原理课”,从“为何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三重维度,逐级思考党史融入“原理课”的重要意义、重点内容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推进党史融入思政课提供新的学理阐释和现实启示,助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一、重要意义:为何融入?

“原理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解决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怎么阐述党史融入“原理课”的重要意义呢?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关于党史学习教育意义的分析,这里尝试从强化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首先,有助于强化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始终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近代以来,面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现实,面对人民身处水深火热的残酷境遇,一大批先进的仁人志士为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而奔走呼告,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均没有让苦难的中国迈入光明轨道。在各种社会思潮 “你唱罢后我登场”的纷乱时代,几经对比与选择,中国人民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贴合了中国现实,适应了人民诉求,让广大人民看到了希望。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的,在实践上俄国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赢得了胜利,俄国人民翻了身,生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是活生生的现实。加之,当时五四运动的爆发形塑了一个坚实的阶级基础即工人阶级。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拥有了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定担负起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原理课”“绪论”的教学重点就是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怎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等问题,要讲深刻、讲生动这些问题无一离得开马克思主义史,无一不需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只有讲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内在逻辑。

其次,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在这里并置使用只是措辞的表达方式,意义所指无二。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内核和政治灵魂,也是历经千锤百炼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密码。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最为重要的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内涵所指。那么,这里的“德”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我们一讲“德”就会想到很多含义,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会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以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是我们要立的‘德’”[2]。而且,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因为我们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把握这一点,必须把准而且无比重要,这是至高的要求,也是底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应到“原理课”来说,虽然“原理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为什么要讲这些基本原理?核心指向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从理论上明晰我们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哲学依据、学理支撑和思想来源,这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也是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功。

最后,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很大很广也很深的概念。为了论述方便起见,这里择取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维度,试图做一解读。因为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确需要莫大的胆识和勇气,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鲜明的品格和优势,所以结合这一点进行阐释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我们说,百年建党史就是一部自身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为当今中国社会规模最大的政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但是,阶段性胜利不代表最终胜利,执政时间越长,越需要谨小慎微。因为个别弱化和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倾向时有闪现,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前功尽弃、牵一发而全盘输。为此,必须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步伐的坚定,措施的有力,坚定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革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把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融入“原理课”,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套路,而要运用逆向教学方法,即从反面讲清楚如果中国共产党不注重自身建设,不敢于自我革命,背离马克思主义,可能导致像苏联解体那样的亡党亡国的沉痛代价。在此基础上,引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中,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种理解的前提下体认中国共产党付出的艰辛、执政的不易,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和认同。

二、重点内容:融入什么?

上述从 “为何融入?”的维度探讨了党史融入“原理课”的重要意义。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拾级而上,沿着前述的理论路向,聚焦党史和“原理课”本身,从二者互动融合的角度,论述党史有效融入“原理课”的重点内容。只有把握了“融入什么?”,才会有助于找到“如何融入?”的具体路径。根据“原理课”的教学实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这里提炼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融入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分析。“原理课”不是完全的历史课,不能也无法从头到尾大讲特讲历史,只能融入式地讲历史。这就要求党史融入“原理课”不能搞历史知识式地大水漫灌,而要结合“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把握面对青年大学生讲党史的要点和重点,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讲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开展党史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3],由是“原理课”也应把握这些重点,首先要融入式地讲清楚“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问题,这是融入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原理课”中,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很多知识点进行讲述,比如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的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时,可以联系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环境,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现实,从理论逻辑和历史双重逻辑中呈现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逻辑必然。也可以结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内容,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一批批先进的仁人志士通过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实践探索,最后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现实出发,找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当然,还可以在讲述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等过程中,融入关于这一问题的讲述。一句话,就是要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知识点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第二,融入党的性质宗旨的分析。为什么是必然的正确选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始终把民心当作最大的政治,这就涉及党的性质和宗旨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鲜亮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百年来始终初心不改,这是中国共产党排除万难的致胜法宝。在“原理课”中,可以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中,剖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关系中人的作用、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问题,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贯通之处,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这正是“原理课”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可以融入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等知识点的分析,讲述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所受的隐密压迫和压榨,让学生在两种制度的对比中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性质和宗旨。当然,“原理课”讲述的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前后贯通,在结合课程内容融入党史内容时,绝不能孤立地为了讲述某一个问题而生硬融入党史知识,而应始终站在课程全局高度,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自然讲述,这是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第三,融入党的重大贡献的分析。人民的选择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振了信心力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册、让世界刮目的伟大成就,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和对世界均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来说,就是让国家从落后贫弱走向强大富强,让中国人民从困难困苦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国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并引领时代。问题是,怎么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这些伟大贡献自然融入“原理课”呢?关于这些伟大贡献,可以穿插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讲述,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融入式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这些贡献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创造的,是遵循“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式上升过程中创造的,等等。比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可以借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讲述资本逻辑下资本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虽然资本主义也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这种发展背后掩盖的仍然是其不可改变的历史发展趋势,这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的。再比如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中,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伟大贡献,科学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进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实现路径:如何融入?

上述从“为何融入”“融入什么”的视角尝试分析了党史融入“原理课”的重要意义和重点内容。从逻辑构图的角度来讲,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怎么融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打通党史融入“原理课”的“最后一公里”。那么,融入的现实路径表现在哪里呢?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和大学生特点,这里主要着眼课堂理论讲授、课内研讨、课外实践进行概览式探讨。

首先,融入“原理课”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党史融入“原理课”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思政课的最根本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最大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核心的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而不是一般地局限于知识传授。从这样的根本要求和特点出发,党史融入“原理课”的重点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过程中,融入党史涉及的概念、人物、历史事件、红色故事以及伟大精神,这就要求理论授课过程中一要重点做好课前的课堂教学设计,认真做好备课活动,科学统筹知识点讲授中的党史穿插,有效安排好结合何时何问题讲述党史知识,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二要重点做好课中的讲授节奏,让备课过程中平凡的文字通过有技巧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这就涉及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可以通过党史相关的微视频、微讲述等形式融入课堂讲授之中,充分运用线上资源补充线下授课的弱项和短板,从而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心爱听,喜欢听。三要重点做好课后的总结提升。每一节理论课后,授课教师都应认真总结课堂实效,通过与个别学生交流、课堂上学生上课整体情况观察、教师之间的听课等形式,全面检测党史融入“原理课”理论授课效果,从而找到改进、提升的思路和切入点。通过课前的精心设计、课堂的用心讲授、课后的认真总结,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不断提高党史与“原理课”的互动提升,从而让教师从课堂讲授中体会授课的乐趣,让学生从理论学习中体认课堂的魅力。

其次,融入“原理课”课内研讨。我们说,理论授课是党史融入“原理课”的主渠道,但在“原理课”授课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课时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融入党史知识,课时岂不是更紧张?作为“原理课”的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我认为问题的症结不是课时够不够,而是如何从“原理课”的目的要求出发突出该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练好基本功,善于在给定的时间内,处理好讲课内容的简繁,达到授课目标和要求。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的话,那么就可以在理论授课过程中,临时开展小研讨或提前预留研讨话题,借助研讨丰富课堂学习形式。临时开展小研讨就是讲到某一个问题时,随机抽点学生即兴开展小范围讨论。提前预留研讨话题就是在开始新的内容学习前,提前布置讨论的小话题,让学生有意去准备,到讲到该问题时自由开展讨论。比如讲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内容时,可以随机让3-5名学生谈谈“中共党史上依靠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战役”“请你讲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的‘半条被子’的故事”等问题。比如讲到“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共党史上的经济政策的那些事”,再比如讲到“真理与价值”时,可以让学生现身讲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底是如何相约的”,等等。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所见所闻,把书本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寓教于学、寓学于乐。

最后,融入“原理课”课外实践。上述课堂讲授、课内研讨主要关涉课堂,除了在课堂上探索党史融入“原理课”的途径,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也是重要途径,这样把“原理课”的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第一课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可以大大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一是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红色革命遗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场地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二是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组织实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开展教育活动。三是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实际科学制订“原理课”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原理课”实践教学比重,凸显党史教育在实践课中的权重。四是完善校院系三级支持体系,推动“原理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4],丰富实践育人内容,助力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完善。

四、结语

通过上述三个层级的接续探索和不懈追问,我们从思政课中择取“原理课”作为主要对象,尝试从整体的视角图绘了党史融入“原理课”的意义、可能和路径等问题。其中,意义是基础,主要回答的是“为何融入”,只有明晰“为何融入”,才能更好回答“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内容是重点,意在回应“融入什么”,这一问题位居“为何融入”和“如何融入”的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只有通晓“融入什么”,才能有效对接“为何融入”和“如何融入”的问题。路径是关键,旨在解决“如何融入”,这一问题是“为何融入”“融入什么”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只有明了“如何融入”,从逻辑上才算完整诠释了党史融入“原理课”的全部内涵。这三个方面紧密关联、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丰富了党史融入思政课的阐释向度。

当然,在这里强调党史融入“原理课”,严格来说,应该是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原理课”。因为“四史”之间紧密关联、前后勾连,从时间上讲,它们相互叠加,并非截然分离的四段历史,而是前后包容、小时段与小时段交叉。从内容上讲,它们相互交织、你我互融,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最广,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阶段展开,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之间又层层包裹、接续传承、融会贯通。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学习“四史”结合起来,而没有突出强调学习“一史”或“三史”。而本文之所以单独强调党史融入“原理课”,并不是有意矮化其他“三史”,主要是考虑到党史在“四史”中的独特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也是新中国的创建者,更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同时,虽然“四史”各有侧重,但贯穿其中的红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世界谋发展的历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党史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