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减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2022-03-15 01:34谢彦妩王梅姣
中文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体系

谢彦妩 王梅姣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2.河海大学学生处,江苏 常州 213022)

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教育公平对维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任务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2019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进一步明确资助育人方向。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教育公平[1]。在可持续减贫背景下,如何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精准性,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受助学生群体,发挥高校思想引领及独特育人作用,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2]。这就需要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构建评价体系,从学生发展、社会效益等多维度出发,结合定性及定量分析,发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存问题,寻找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优化路径,以期将育人理念与资助工作高度融合,在加大资助力度同时着眼育人广度,创新资助育人形式以提升育人成效。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明析工作体系建立原则,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优化提供建议。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建立重要性

1.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内容[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抓基础、谋长远的系统工程,科学、精准构建高效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可以减少贫困学生发展的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创造教育公平的环境。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绩效评价体系能确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按流程正常进行,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在监督方面开展的工作,从而强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贫困生认定工作加强管理,平衡教育资源,保障每一个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防止某些学生瞒报自身情况滥用教育资源,在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和思想引领下,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搭建为学生服务的资助育人平台,从育人根茎处以构建育人评价体系为助推手,深度促进教育公平。

2.规范资助流程,提升学生素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核心在于育人。在资助过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会显著提升,从而引导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将自身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相融合,在生活中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4]。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即为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其可以规范高校资助具体流程,充分明确育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助力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勤工助学等方式促进受资助学生思想进步;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帮助受资助学生学业进步;利用实践参与机制提高受资助学生身心健康。除此以外,高校资助育人公平评价体系本质上是对资助育人流程的进一步剖析,其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等能力,将受资助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要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对资助育人工作流程进行完善,最终培养出堪担时代复兴大任的学生。

3.注重工作理念,形成良性育人服务链

工作理念指通过较长时间的理性思考及具体实践对自身工作开展形成的一种精神向往,对人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发展关系进行评价,即形成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其工作理念是在以“资助”为基础上,增加对资助育人服务链的形成考虑[5]。资助育人服务链包括,帮助受资助学生了解具体资助政策,搭建“学校-学院-班级”贫困生认定机制,结合校内校外资源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资助,打造资助育人平台,不仅为受资助学生提供资金帮助,同时助力其实践能力及学习能力全方位发展,最终形成资助典范激励更多了解资助育人政策,提升资助育人成效,从而形成良性育人循环[6]。这就需要育人绩效评价体系对育人服务链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考察,细化育人服务链上的具体流程并打通资助育人和资助成才之间的枢纽,通过不断迭代完善育人服务链,进一步为贫困学生提供高效资助平台,满足困难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设置原则

1.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统一

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要着眼构建定量与定性并重的评价机制[7]。单一的定量分析无法全面反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情况,仅以数据客观评估受资助学生培养情况或高校重点资助情况;单一的定性分析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会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评价真实性。因此在落实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考核基础上,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准确的量化标准以突出育人工作客观成效,通过定性评价完善和验证工作主观成效,将定性分析作为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将定量分析作为定性分析的科学依据,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

2.科学性原则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要从实际出发,在相关科学理论支持基础上,依靠科学决策以提高育人成效。就一般情况而言,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主要面向主体为学校,而其重点研究群体为受资助学生,在工作评价体系设计上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保证评价体系逻辑结构较为严谨且合理,在确立总目标的基础上对评价任务进行分解并开展优先级排序,依照具体类别制定科学决策方法以避免产生以点带面的问题,较为真实地反映评价结果。以定性评价参评主体选择为例,需要着眼增强其科学性,应寻找与资助育人整体工作开展知情度、参与度较高的群体作为参评主体,坚持贯彻科学性原则以全面准确地判断评价总体效果。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开展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针对实用性原则,在保证评价结果全面性的条件下,评价体系指标需要简化,不可设计过于繁琐,其评价方法也需多加斟酌以满足评价体系使用,排除原理复杂且对评价结果无太大意义的评价方法。除此以外,在保证信息来源真是可靠的基础上,不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考虑资助育人相关数据获取难度以筛除部分不实用指标,对资助育人评价工作整体操作加以规范,包括方法使用流程及数据处理要求,统一规范,方便对评价实行过程进行质量把控,同时也可以提高相关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目标导向性原则

目标导向性原则的关键在于其具有“目标性”和“导向性”,对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目标导向性为其指标体系设计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及目标一致性要求,即明确清晰地指出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及方向。通过聚焦重点确定评价工作开展整体目标为探寻高校资助育人优化路径,避免评价指标体系由于部分外在因素影响而偏离目标预期,指标体系设计需与评价工作开展整体目标相关,对整体目标实现没有较大意义的相关指标可以不给予考虑或降低其优先级。在以实现整体目标为前提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出发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保证指标体系设计一致性,从而提高评价工作预期目标的可实现性。

5.全局优化原则

全局优化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不同指标之间关系是较为复杂的,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制约,有的指标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关系,其变动会制约其他指标;有的指标之间存在纵向联系关系,其与不同层次的指标具有包含关系。在考虑指标之间纵向横向联系的同时,指标体系优化应选择较少的指标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全局工作内容。在优化指标体系后,选择系统分解法,如层次结构分析法将指标体系分解,根据具体指标所处维度,挖掘不同指标之间的合理数量范围及有机联系方式以对指标体系进行迭代更新,最终实现评价体系的全局优化,统筹兼顾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评价体系设计的系统性。

三、资助育人工作评价重点方向

1.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根据实际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转机制以提高育人实效。在队伍建设方面,资助育人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点为贫困学生审核体系。高校针对该问题通常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审核制度,从多层次出发协同助力贫困学生资格审查,其具体流程需要加以关注;第二点为育人队伍专业化培训。育人队伍的服务能力极为关键,高校需要深入开展经验培训以不断凝聚师生深入参与至资助育人工作中,打造较为完善的育人网络;第三点是资助育人管理队伍。形成合作紧密且注重实效的育人工作格局关键为资助育人管理队伍组建,只有规范高效资助育人管理队伍,高效资助育人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注重平台建设

推动资助育人工作走深走实离不开育人平台的支撑。平台是“资助”与“育人”高度连结的桥梁,平台建设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学业平台。学业平台为受资助学生提供了学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通过教师辅导、朋辈帮助计划等形式向贫困学生提供在学习上的高度帮扶,达成扶贫与扶智共进展的局面;二是实践平台。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平台,打造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贫困学生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或校外专业实践岗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思想教育平台。学生人文素养及思想品德提升的关键便是思想教育平台,对此高校需积极开展诚信教育、防诈骗教育等思想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向资助育人总目标奋进。

3.深化价值引领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由“育人”价值引领理念为主导开展各项活动。在价值引领方面,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树立育人典型。好的育人典型可以激励更多贫困生为之努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多受资助学生提供奋斗方向,形成良好育人循环,高校需加强育人典型宣传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思想引领活动。结合青马公开课、信仰公开课等形式,定期面向贫困生开展思想引领专题学习;三是资助育人制度。高校资助育人制度建设需围绕“资助”和“育人”两条主线,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灵活制定资助育人制度,筑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基础。

4.创新开展形式

为助力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丰富资助育人形式必不可少。在方式多样化上,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宣传方式多样化,高校需重点结合公众号、QQ空间开展线上育人宣传,包括资助政策普及、优秀榜样宣传等方面,线下可以开展相关资助政策普及活动;二是助学方式多样化。依据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积极开展相关帮扶活动,包括学业帮扶、就业帮扶、心理帮扶和资金帮扶,帮助学生塑造较为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内部向心力及凝聚力。三是方式创新性。传统育人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创新育人形式,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

5.强化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可以推动精准资助,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在数字赋能方面,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数字赋能贫困生认定。通过记录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及家庭情况,建立模型以计算机视角判断该生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实现精准识别;二是数字赋能受资助学生人文关怀。结合资助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及相关活动参与情况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受资助学生相关需求并开展相关心理辅导,深入呵护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数字赋能平台建设。高校需贴合建立数字化平台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不仅方便老师之间共享信息以更好服务学生,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平台上申请相关资源,提高数据建模及分析灵活性,发挥数据应有价值。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