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视域下地方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实践进路
——基于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考察

2022-03-15 01:37张明瑞
临沂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革命育人区域

张明瑞

(1.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其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大命题。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了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1]地方高校理应科学审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多重功能,让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在高校育人场域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开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格局。

一、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之于地方高校育人的价值适切性

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育人价值因子,尤其是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耦合性特征,为地方高校育人使命的达成提供新的价值着力点。

(一)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有着丰富的育人内容

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意指生发于我国各地区,以革命历史真实事实为精神内核,以革命战争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先进文化为主要代表形态的精神文化资源样态。[2]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涵盖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作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其是当下我国众多地方高校开展新时代育人工作的要素性条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勾画出了我国革命发展的艰辛历程,进而也获致了极为丰富的育人内容。一般而言,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作为精神载体,阐释了革命历史价值,还原了革命历史真相,能够让大学生清晰认知家国历史,铭记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特别是在新时代愈加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奋进拼搏、无畏牺牲的宝贵精神品质,表现出了难得的育人价值适切性。

革命精神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产生价值共鸣,激发民族之志和爱国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方面发挥了难得的精神典范作用。从地方高校思政育人的内容层面来讲,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囊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的革命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深刻阐释,更具有难得的道德修养等多种韵味。此外,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中涌现的鲜明的代表性人物,为新时代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航向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摆脱“空心化”[3]样态,进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认知。总言之,在地方高校的育人场域中,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依托其丰富的育人内容能够让新时代大学生从被动角色转化为个体积极主动的身体力行,最终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内容滋养。

(二)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是地方高校育人中的特殊精神纽带

革命精神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4],有着非常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教育功能,其在强化地方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中具有特殊的精神纽带作用。我国很多革命精神文化有着非常多元的文化地域样态,就地域而言,有着诸如发源于山东的沂蒙精神、发源于重庆的红岩精神、发源于嘉兴的红船精神、发源于河北的白洋淀精神以及发源于海南的琼崖革命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共同成为我国红色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革命精神与思想文化的这种紧密关联,源于革命精神能够为思想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提供价值支撑、信仰动力与理论内容等。[6]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从育人的特殊效果来讲更具优势——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更为受众所熟知,较之于其他的育人资源形态更具有直观性和冲击力。另外,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在大众传播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包装下,许多精神资源内涵被予以具体化呈现。这些客观形态的主体思想都囊括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范畴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两相融合,从而实现了育人资源信息向大学生客体传播的独特价值渠道,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为地方高校育人价值追求提供了实践化表达

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堪为地方高校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性素材,饱含着其他精神文化资源在育人价值上难以替代的实践性智慧。作为有着较为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的精神文化资源,其虽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和独特的教育意义,也反映着特定历史实践环境中的精神状态、历史使命、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因其对革命战争年代跨时空的时代铺陈,从而在地方高校育人价值上表现出独特的实践性智慧。这种时代性铺陈一般借以对革命事实的叙述、对革命故事的时代性表达、对艰苦卓绝革命历史的跨时空陈述等,实现着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实践性智慧呈现。这些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能够跨越具体的历史时空边界,摆脱了机械呆板的说教代之以富有生命力的实践力量,并以其独特的场域力量发挥其在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教育价值,彰显其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干事创业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育人要素点上的独特作用。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耦合性特征阐析

文化作为一种“动态存在物”[7],具有多重的功能面向,这也构成了文化在当下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地方高校理应科学审视区域革命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多重功能,让区域革命文化在高校育人场域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开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格局。

(一)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具有信念定向功能

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作为传递社会价值理念的重要文化载体,有着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价值的特性。地方高校的育人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深挖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所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而实现对受教育者价值上的精神引导,助力大学生精神走出泥淖,勇担时代重任,树立应有的理想信念。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中涵盖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往往与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引领人们的价值导向,更是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的内在彰显,能够为新一代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思想品德,坚定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撑。就革命文化的精神气质而言,其萌生和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精神文化产物,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具有根本意义上的内在科学性。尤其是在价值文化纷杂、多元理念喧嚣不止的冲击下,充分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国家和政党的壮大历程,使青年学子将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镶嵌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责任之中,更加触发学生对革命理念产生共情,进而将革命文化传承给新生代力量,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导向。

(二)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具有德性浸润功能

无论何种形态的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对完整且丰富的知识结构性体系,其饱含着丰富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历史知识,奠定了其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品德塑造上的独特功能。具体而言,以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为代表的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在营造社会公共舆论、导向社会风气、规范社会道德行为上能够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基准线,契合地方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教化作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中塑造了大量的正面人物形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如红岩精神中的江姐、沂蒙精神中的红嫂等典型形象让远大理想、优良品格、高尚人格在社会实践中得以生动展现。品德的塑造是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基石。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恰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拼搏奋斗、执着坚守、笃信忠诚等优秀人格特质和德行修养上提供了难得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以先进人物和事迹模范为道德标杆,深入感悟他们所彰显的独特人格魅力,对自身的人格塑造起到正面精神导向作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倡导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也有助于广大青年学子立德修身,砥砺自我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为大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供精神文化基础。

(三)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具有行为激励功能

行为是认知的外显。任何价值引导均需要落到对个体行为的窥察之上。区域精神文化蕴含着先进的行为文化,其所囊括的行为文化能够实现个体行为层的正向激励。个体价值观的激活与强化是文化精神资源在当下的价值生命力所在。在文化相对主义大浪潮的冲击下,当下大学生青年群体极易在多元文化形态中迷失与错乱,“躺平”“佛系”等所谓的人生哲学侵袭而来,给地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不容忽视的困扰与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图富谋强,当代大学生不再受物质生活水平低下带来的困扰,相反他们身处于一个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生活圈中,对战争的残酷和生活困苦难以有等同的感受,需要红色文化资源的记忆再现和情感激活。因此,要发挥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对青年思想培育的引擎作用,使得这些资源作为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青年群体健康成长。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所内赋的个人激励功能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进而转换为受教育者的个体自主活动,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知行合一成效。

三、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育人的实践路向

对地方高校而言,恰如其分地挖掘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丰富内容,将其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是对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载体,开创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进行地方高校育人的新格局。

(一)内外结合:注重依托革命精神文化进行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双渠道教育

地方高校依托革命精神文化进行育人需要课堂的主场所和主渠道作用。在两创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理性构思并科学化设计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进行课堂育人的合理路径,使之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群体特征,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利于学生情感共鸣的内容元素加以挖掘,通过课程思政等方式在一线课堂教学中加以浸润式呈现。高校要尤其注重发挥“课程”这一优势载体,把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基因进行教育转化,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蕴的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育专题案例等,实现对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怀的持续培养,不断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该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一揽子工程,如山东省的临沂大学近年来就沂蒙精神进课堂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遴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师资集中力量进行沂蒙精神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多学科的交融让本土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找到了依托,同时也实现了多学科的知识重构,让区域精神文化资源纳入高校育人的实践告别了生搬硬套的桎梏,进而让课堂育人走向了理性和深刻。

此外,高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第二课堂育人阵地。基于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课堂育人主渠道达成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8]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育人的实践路向离不开实践之维,因此高校要注重实践育人,赓续利用办学所在地的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的育人成效。“第二课堂”作为有益补充,更是地方高校进行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渠道,应依托区域革命精神文化打造成为有亮点、有特色、有成效的育人阵地。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革命遗迹成为“教室”,红色文物史料成为“教材”,革命英烈人物成为“教师”,让区域革命文化资源热起来、区域革命典型人物亮起来,将区域革命文化基因通过第二课堂实践融入灵魂,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自觉行动。如临沂大学依托沂蒙精神这一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打造了极富特色的第二课堂特色育人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是,学校推行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第二课堂实施和评价的有效载体,以沂蒙精神为内核融汇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以及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的变革实现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在育人要素上的配置和提炼。

(二)显隐结合:注重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二元化的育人手段

育人工作是一项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自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同时,高校的育人工作又是一项高超且复杂的做“人”的工作,有着艺术性和引导性的特征。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利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作为育人手段之时,需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即显隐结合构成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育人手段的两维。

所谓显性教育意指依托专业化的领导,有鲜明的组织架构,系统化地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目前而言,地方高校的显性教育在思政育人的教育实践中较为广泛。这种教育教学的方式集中表现为地方高校直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集中传授。不容否认,显性教育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实现了育人面的拓展,提高了高校育人工作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高校依托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开展教育对青年学生还有品德浸润的效果,即单纯地开展显性教育并不足以让广大青年学生切实地感受革命精神文化的力量,增强个体对于革命精神文化的兴致,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隐性教育作为相对于显性教育存在的另外一种教育模式,是对显性教育短板的有效补益。该教育模式侧重于使用隐性、渗透性的手段去引导受教育者,耳濡目染地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且坚定的三观。[9]就地方高校而言,完全可以运用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利用高校自身学术资源高地的固有优势,在继承革命文化中弘扬红色基因,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融入思想价值培育的点滴之中。如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中的内容加以人格化处理、情境化生成和细微化呈现,实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三)理实结合:强化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育人的双重向度

地方高校需要强化对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育人命题的理性探索和实践探究,科学辨清“何以能”“如何能”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鉴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兼顾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唯此方能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落入俗套的境地。因而,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地方高校应在育人实践中精准研判,主动作为,助力构建起新时代地方高校育人新格局,为地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达成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撑。

其中,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以省思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道德意蕴、生成机理以及时代价值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决定了后面的实践层面如何操作,乃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目前观之,这方面的理论探索稍微滞后于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育人的实践步伐,导致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育人路径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弯路和错路。最为典型的是,因为方式方法失当以及内容机械呆板带来的逆反心理和负面效果。此外,从地方高校育人的现实实践来看,将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仅止步于课堂教学,需要统筹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育人价值。比如,通过开展系列的红色文化社团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另外,还可以同党团活动教育进行结合,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课等多种形式,既可以丰富党团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中感受自我内在精神的成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时代背景下,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能够释放时代育人价值,拓展区域革命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的育人空间,为自身“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达成提供了路径参照,以更好地回应政策期待和时代号召。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在对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深入挖掘和科学阐释区域革命精神文化的内在价值,充分释放区域革命精神文化在地方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内在文化禀赋。

猜你喜欢
革命育人区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区域发展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区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