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底层逻辑与建构路径探赜

2022-03-15 01:37
临沂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思想

张 康

(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宗白华从中西方文化资源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基于德国的留学经历,宗白华深受西方哲学与美学的熏染,培养了严谨的逻辑辩证思维与美学素养。同时,对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艺术的持续关注,成为其美学思想形成的文化源泉,并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独特审美趣味。从这个角度讲,深入探讨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逻辑体系,并从底层逻辑与构建路径方面认识宗白华其人,探究其崇高的生命关怀精神,挖掘其意蕴丰富的美学思想,对我国审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我们洞悉宗白华独特美学思想体系的有效切入点和着眼点,是一个值得深度挖掘与探讨的课题。

一、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底层逻辑

(一)西方文化思想的撷取

毋庸置疑,宗白华美学思想受到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西方文学与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在德国留学期间,宗白华大量涉猎西方哲学与美学著作,从而形成了逻辑性较强的学术素养基础。同时,基于对欧洲各国的游历,宗白华体验了欧洲大量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进而培养了其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两者形成合力,最终促成了宗白华美学体系的构建。

1.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美学原为哲学附属学科,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后,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获得长足发展,为当前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较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侧重逻辑推理与论证,同时更强调联系自然科学,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首先,关于逻辑推理。在《美学》讲稿中,宗白华立足整体,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如何审美、什么是美感等进行条理性阐释。就审美方法而言,宗白华对诸如同感论、幻想论、批评论等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缜密论述,这也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同时,关于西方美学的发展史,宗白华在其《美学史》中也从正反维度对不同时期的美学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的“矛盾”逻辑影响了宗白华的美学言说方式,尤其是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论述了关于“虚”和“实”的概念,这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思想不无关系。

其次,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宗白华的论著中,涉及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并涉及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笛卡尔等人的论述,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阐明其美学思想,具有独到性。例如,他在《致康白情等书》中说,“生活需要创造,不能违抗大宇宙的创造力,否则就会归于天演淘汰”[1]4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作为一段时期内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结晶,《美学》讲稿同样深受进化论影响,并认为正是进化论才催生了新浪漫派。当论及艺术创造者要从人类历史角度研究艺术时,他将进化论的观点与方法引入其中,并对“中国美学史研究与写作展开宏观思考”[2]16。

2.西方心理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首先,心理美学的影响。西方“移情”理论注重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在此影响下,宗白华提出“同情”和“同感”等美学概念。例如“同情”,在《萧彭浩哲学大意》中便阐述了叔本华的人生观、伦理观。叔本华将“同情”作为人生行为的动因,宗白华则将这种“同情”感解释为悲悯众生的道德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关于“通感”,宗白华在《美学》讲稿中将其阐述为一种审美方法,并认为立普斯是“通感说”的代表人物。他通过阐述艺术品如何带来美感进一步体现了其对鉴赏实践的注重。由此可见,西方“移情”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美学思想的构建。

其次,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康德、黑格尔、席勒等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也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康德说,“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构成了理想美”[3]395。在《康德美学思想评述》中,宗白华便指出了康德美学的这一特征,既有学术秩序,也包含审美体验。再如,席勒美学中的“自由”概念也影响了宗白华审美教育观。席勒指出,审美教育可以解放精神,健全人格,宗白华正是借助审美教育意图改造国民性格,这在他的《我的创造少年中国的方法》一文已有阐述,并在其以后的研究中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完成其审美体系的构建。

3.西方文学与艺术的影响。

首先,文学影响。从人生观与文艺观角度讲,歌德与莎士比亚对宗白华的影响较大,如《宗白华全集》中关于歌德诗歌以及文章的论述。邹世方认为,“歌德的思想浸透着宗白华的肌肤,熔铸了他诗人的品格与生活方式”[4]16。另外,莎士比亚的作品从人文情怀方面影响了宗白华的人生观,尤其是悲喜剧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例如,宗白华在《我所爱的莎士比亚》便赞颂了这种精神,即“通过文学创作帮助世人脱离哀痛”[5]73。

其次,艺术影响。宗白华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提及罗丹的艺术创作观,并认为照片是能够说谎的,但艺术却是真实的。[1]312在罗丹创作观的影响下,宗白华认为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照片则体现不出这种变动。同时,他还指出罗丹在其作品中能够描摹出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1]314,因此罗丹的雕塑具有生命的质感。从宗白华的美学语言可知,他能够从人生与自然的片刻间感悟生发出勃勃的生机。此外,宗白华在《艺术学》讲稿中论述了艺术鉴赏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西方雕刻、建筑等艺术类的分析,从中能够窥见他对艺术鉴赏以及人生与艺术关系的关注,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综上而言,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逻辑性、人生观、文艺观深受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等思想的熏陶,这也是其美学思想形成的域外文化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1.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首先,儒家文化影响。儒家强调礼乐精神的价值,这也是宗白华之所以强调审美教育的原因。从早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到留德学习,再到回国任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宗白华始终保持初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坚持通过哲学与美学进行审美教育,并培养出大批人才。在《美学与艺术略谈》一文中,宗白华指出美感教育的普适性。此外,他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中也指出,“礼与乐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精神之柱”[6]411。因此,宗白华美学思想与儒家“礼乐”精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审美教育观。

其次,庄子哲学的影响。庄子的哲学影响重点体现在其人格与治学方法方面。其中,他在《说人生观》中指出,庄子的人格是世界少年人生行为的标准。[1]25受此影响,宗白华将庄子的“出世”“入世”的人生观作为少年中国学会的宗旨。[1]30关于庄子的治学方法,他在《读书与自动的研究》说,“庄子并不是坐在家中死读书,而是习惯在自然中观察、思想,以此触动灵机”[1]199,这也是宗白华喜欢在散步中思考、欣赏自然的重要原因,在散步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对生命、自然的认知,并熔铸在其思想体系之中。

再次,佛学文化的影响。佛学触动了宗白华的哲学研究,并指出马一浮的思想影响了他的佛学兴趣与哲学研究。[7]12从气质与性格来讲,宗白华敏感细腻的气质与相对内向的性格与佛学思想存在某种“暗合”之处。例如,他经常在散步中思考人生哲理,与佛学中的“顿悟”概念便有相通之处。所谓“境与神会”,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鉴赏时渴望达到的状态,而宗白华的意境美学则深入诠释了这一状态。

综上而言,从儒家的“礼乐”精神到道家庄子的人格与治学方法,再到佛学的“顿悟”,基于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宗白华美学思想呈现出蕴藉的哲思之美,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首先,古典文学。在文学方面,魏晋文学、唐代诗歌对其美学思想影响较大。例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以及陶渊明等人对其影响较大。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宗白华论述了魏晋时期的“归隐”风尚,并重点指出了晋人趋向于天际真人的人格。[8]212另外,他认为中国山水情绪就始于晋朝,并在晋朝发达[8]106,如谢灵运、陶渊明等,其洒脱、自由的人格激发了宗白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并促使他在阔达的天地间自由漫步,而这种散步式美学自然呈现出世俗之美。此外,唐代诗歌内蕴的意境进一步影响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如他在《我和诗》中表现的肃穆境界就受唐代绝句的影响。

其次,传统艺术。中国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宗白华从美学视角审视了传统书法的用笔与章法等。[8]167他认为中国书法统归于一笔之内,能够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再如,他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了传统绘画在“虚”与“实”之间营造的空间境界,虚实结合,天人合一成为其对艺术的最高追求。此外,通过明暗、虚实、气韵生动等概念的阐述,宗白华认为传统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空灵思想,这种思想可以更好地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获得生命的满足和精神的超脱。

综上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根基,既影响了宗白华的人生观,也成为其思想论述的主要资源。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抓手,是把握宗白华美学思想逻辑体系的重要起点。

(三)家庭教育与求学经历的影响

1.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外祖父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宗白华的外祖父方守彝是一位诗人,在宗白华年少时,便跟随外祖父领略辽阔的长江风光,从而在他心里扎下了诗意、自然的情怀;此外,外祖父的个人生活习惯如清晨的唱诗,也对宗白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外祖父培养了宗白华的文学趣味。宗白华的母亲影响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尤其是对诗画关系问题的关注,例如母亲常在灯下为其朗读苏东坡与陆游的诗句。[4]3父亲则是宗白华审美教育事业的引路人,是宗白华以美育建设理想社会的指引者,父亲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宗白华的审美教育观。

2.个人求学经历。

宗白华在国内新式教育中接触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并由此塑造了良好的学术素养。留学德国的经历则让宗白华进一步学习了西方人文艺术理论与先进自然科学知识。在此期间,他在法国的游历经验促使他重新审视艺术创造,如卢浮宫与罗丹纪念馆的启示,并由此创作《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等文章。当然,在德国留学时,宗白华涉猎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美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极大提升了其学术素养与美学修养。闲暇之余,他也时常在街巷间散步,从读书写诗到音乐歌剧,逐渐形成其感性特质。因此,德国留学经历极大拓展了他的哲学与美学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美学思想的产生。

二、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建构路径

(一)雅俗共赏的散步美学

关于散步与逻辑的关系,宗白华指出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无明确计划的行为,这对逻辑性较强的人而言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认为散步与逻辑存在内在的统一性[9]284,而这正是构成宗白华散步美学的重要条件。在散步与逻辑共生的前提下,宗白华的美学实现了雅俗共赏。作为文艺批评概念,雅与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同时也是宗白华美育思想的体现。在宗白华美学体系之中,雅与俗并不是对立的范畴,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对立统一。其高雅中蕴含着通俗之美,通俗中渗透高雅的特质,由此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和谐与统一,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注入新的精神内核。

1.宗白华的“高雅”美学。

宗白华作为美学大家,美学思想体系首先具有“高雅”美的特质,并在其语言构建和学术素养方面有所体现,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风格。

在言说体系方面,宗白华的美学语言呈现出诗意化倾向。例如,关于王昌龄诗歌《初日》与门采尔油画的关系,宗白华就进行了诗意描摹,如“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色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9]294,语言极富诗意化,且画面感强烈,充分展示了他的诗画观。在他的美学体系之中,诗歌与绘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用诗性的语言去描述绘画的画面内容,既突出了绘画的画面质感,同时渗透进诗歌的理念,实现了诗画融合,开创了诗画评论新的范式。此外,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指出,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8]71呈现出多种色相,恰如摩尼珠。由此可见,宗白华同样以诗性语言,并借摩尼珠的变幻美阐明艺术境界的多样性,这种以诗性语言阐释美学概念的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当然,类似以上的语言构建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比比皆是,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宗白华的美学语言具有高雅的特质,展现出他的文人情怀和强大的文字语言功力。

在学术素养方面,逻辑性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在《美学》讲稿中,宗白华围绕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每一方面再进行细分,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逻辑是形成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有了逻辑的融入,让他的思想体系更加严密,内部关系更加清晰、明了,思想内容更具有规整美和理性美,美学内涵更加通透,由此生发而出一种“高雅”的质感。比如在其著作《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宗白华详尽梳理了中国美学发展史以及相关特征、概念,如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等,条理性地论述了先秦工艺美术、中国古代哲学、音乐、绘画、园林建筑等蕴含的美学思想,整体内容逻辑严密、学术性强,成为其学术思想的经典代表。在逻辑性突出的基础上,宗白华发挥个人语言优势,采用大量诗性的语言,结合多样的实例举证,既通俗易懂而又文采斐然,让学术著作语言更加生动和活泼,增加著作的可读性,成为其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呈现出一种“高雅”的美学姿态。

总之,纵观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体系,“高雅”是他重要的标签之一,这种高雅之美体现在他的语言体系和学术素养两个层面,两者相互影响和交织,共同促成其高雅美学的意蕴,带给我们独特美的享受。

2.宗白华的“通俗”美学。

“通俗”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另外一个关键词,“通俗”与“高雅”相对而又相互渗透,是生活美和随性美的集中呈现,展现出宗白华敏锐的美学嗅觉,将美学与生活勾连,将个人真实生活体验融入到美学体系之中,让美学思想内涵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呈现出“通俗”之美。

首先,美感体验的生活化。在宗白华笔下,即使是对路边小花的采撷也能体现出美感。例如,“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9]284,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的路边花等构成了宗白华的审美对象,贴近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极易引发人们的移情和共鸣,因而更容易被人接受。正如他在《康德美学思想评述》所讲,当人们饥渴难耐时,绘画上的鱼肉与水果更是一种刺激,而不会产生愉悦感,这就是以生活化经验通俗阐述了审美愉悦存在的利害关系,而以世俗之物来阐释美感的过程使其美学思想趋于通俗化[8]257。另外,他的《美学散步》中同样具有这种通俗化倾向,从该著作的名字上来看,散步本身是一件常见而又惬意的事情,任何人都有散步的权利,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合部分,宗白华在散步中嗅到更多美的因子,并升华为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实现了通俗与美的完美融合,普通平凡的生活内容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蕴。

其次,随性化的闲谈。这是一种不受传统行文约束的表达方式,即想到哪写到哪,且多用口语化表达、第一人称“我”等,这是散步美学的关键特征。例如,宗白华在《看了罗丹雕塑以后》中直抒胸臆地指出,“我们知道我们一生生命的迷途中,往往会忽然遇着一刹那的电光,破开云雾,照瞩前途黑暗的道路”[1]309。在《我和诗》一文中,宗白华谈到与诗歌的渊源,便以第一人称“我”以及口语化的方式言说。这种自由散漫的闲谈方式具有强烈主观色彩,恰如娓娓道来的审美体验。

由此可见,雅俗交融是宗白华散步美学的基本底色,两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既体现精英文化意识,又体现了以审美教育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意图,最终升华为宗白华独具个人特色的美学内蕴,形成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二)中西对比的比较美学

比较美学是美学研究的范式之一,以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等进行对比研究,实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美学思想对比,同时还能够对比不用艺术门类之间的审美异同。[10]3宗白华是我国比较美学的自觉践行者,尤其是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对比方面,他做到了求同存异与主客观结合,开创了我国美学研究的新历程。

1.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

首先,同中求异。该方法是指研究中西方不同地域、文化与民族的美学特征。[11]3例如,关于中西方绘画艺术,宗白华认为尽管两者都具有空间意识,但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从近到远,以至目极难穷,而中国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则相反,即从远到近,并逐渐回到画家所流连的水边林下。[11]6再如,关于中西方的美感特征,宗白华认为古希腊人“多半把建筑本身进行孤立欣赏”,而中国美感特征则体现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即通过门窗进入自然界,以此丰富美感。[8]145

其次,异中求同。该方法是指研究不同文化和地域所体现的共性审美与美学发展规律。[8]65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宗白华就围绕中国书法空间与西方建筑空间寻找共同点,并指出中国书法中的空间美在不同的书体形式中有不同表现,恰如西方对建筑空间感的不同探索,如哥特式、巴洛克式。[8]172书法与建筑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但是在艺术内蕴层面,两者是一致的,是一种形式不同而内涵类似的艺术,展现出他的异中求同。

2.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

首先,微观比较。该方法是从具体的思想家、著作或范畴中挖掘中西方美学的异同。[11]4例如,宗白华在《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谈及中西方艺术间的共同点,并围绕敦煌艺术与希腊艺术进行微观对比。宗白华认为,敦煌与希腊艺术都注重人物描摹,但希腊艺术重“体”,并且热衷于穹顶结构,体现出庄严静穆之感,而敦煌艺术重“旋律”[8]156,像是克服了地心引力,因而舞姿飞动,这便是宗白华微观比较方法的典型呈现。

其次,宏观比较。该方法是指从创作倾向、思潮、总体特征中挖掘中西方美学的异同。[11]5例如,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宗白华讨论了意境与现实的关联,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与西方油画的写实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指出艺术境界绝非来自对现实的刻意描摹,而是具有独特内涵。另外,宗白华在《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中指出中国绘画意境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并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呈现出宇宙万象的变化;西方绘画的意境则植根于古希腊雕刻与建筑,即以明暗的光彩与鲜艳的颜色呈现画境。[8]133从宏观对比角度讲,宗白华对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对推动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互补提供了桥梁。[11]66

(三)关于人生与艺术的意境美学

关于“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其视作评判艺术作品水平的标尺。人生与艺术是宗白华意境美学的探讨重点,如人生的艺术化、艺术的人生化。

1.人生的艺术化。

首先,人生体验的艺术处理。在宗白华的小诗《春至》中,他将“人生”一词用于诗中,并围绕老人与婴儿的微笑营造出唯美、温馨的意境,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再如《听琴》,“惊堕我手中的花,我的心杳然去了,泪下如雨”[1]399,将在异国他乡听琴后的感动描写得动人心魄,仿佛囊括整个世界与人生,既有思乡之情,也有内心的强烈触动,从而营造出一种忧伤、朦胧的意境美。通过这些小诗,宗白华将人生体验熔铸在诗化言语中,并营造了或温暖、或孤寂、或忧伤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其次,人生与艺术的理想。在其意境美学中,宗白华以“人生”为主题构想了一个理想国。例如,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说艺术境界诞生于身心的自我,且这种自我最自由、最充沛[8]82,以此阐述人生的理想化状态。同时,他认为艺术境界能够化实为虚,并使具体形象变为一种象征,从而将心灵具体化。[8]70关于艺术的理想化状态,他认为艺术境界绝非机械式对自然的描摹,如山川风物,只有借助胸臆才能全面把握[8]74,即诗画结合、情景结合。这需要艺术家不仅要有丰富人生经历或想象力,还要具备对美感的敏锐感知力,并在不断练习中营造出灵动自然、和谐圆融的理想境界。

2.艺术的人生化。

首先,艺术中的人生反思。在宗白华的艺术批评中,能够窥见其对人生的反思与人文关怀。例如,关于常建的《江上琴兴》,宗白华指出艺术能够净化心灵,并认为该诗就是琴声净化心灵的典范。[8]87再如,宗白华认为宋元的绘画艺术,能够从一树一石、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中挖掘出无限深意。[8]85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宗白华同样指出通过诗歌、绘画等传统艺术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8]68,集中反映了国人在艺术中反思人生的审美心理。

其次,关于情景交融的探讨。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一个独特宇宙,增添了人类的想象,开辟了世界的新境,是主客观有机统一的象征[8]73,以此强调物我交融的重要性。关于诗词、绘画,他强调虚实结合对诗境、词境与画境营造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情景交融还是虚实结合,“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其精神根源。从宗白华意境美学对人生与艺术的关注角度讲,无论是人生体验的艺术化处理,还是艺术创造的人生关涉,都充分体现了人类最纯洁、最内在、最崇高的美学追求。

结语

宗白华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既得益于中西方丰富的文化资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及个人经历的文化铺垫。在融通中西文化资源与成长经历的基础上,他以严谨的逻辑性和“散漫”的艺术闲谈将其熔铸在美学思想中,并形成了以雅俗共赏的散步美学、中西对比的比较美学以及对人生艺术深度关切的意境美学为主要内容的美学思想。其中,宗白华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对艺术与人生的反思以及审美教育的理想追求,无疑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宝贵的精神遗产。

猜你喜欢
宗白华美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盘中的意式美学
思想与“剑”
外婆的美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宗白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析
我们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