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锋精神的永恒底色中锻造志愿服务的新时代特色

2022-03-15 12:16张强
中国民政 2022年4期
关键词:志愿社区服务

☉ 张强

在祝贺志愿者为顺利闭幕的北京冬奥会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暖色、期待继续为冬残奥会护航的时刻,我们即将迎来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这一时间的交织,也映射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历史变迁,既可以看到全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永恒恪守,也可以感受到新阶段防疫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与时俱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文明进步、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学雷锋行动中探寻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深化对志愿服务的规律性认识,助力“十四五”期间实现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有效的目标。

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建引领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不仅有利于志愿服务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还有利于志愿服务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同时,志愿服务把组织推动和吸引群众参与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党的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治理创新。《2022年全球志愿服务状况报告》主题是建立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围绕“国家—社会”关系探讨了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和特征,可见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合作治理。志愿服务与市场服务及基本公共服务等相互配合,共建着眼于公共利益的现代社会服务生态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二是完善基层治理。通过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社会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打通服务递送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韧性治理。志愿服务动态适应常态和非常态情境,尤其是在非常态情境中面对“失范、失序、失能、失衡”等困境,有助于克服高度集中的治理负担,适应扁平化的治理需求。四是促进共同生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投入时间、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术等资源,政府部门投入政策支持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直接受益者的服务对象也能够参与到服务的创新和完善过程中,多元主体共同投入、互惠,进而创新更多更好的服务模式,塑造更多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志愿服务推动共同生产过程也使得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参与到治理中来,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开展包容性治理。

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在文化层面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高度互通,志愿服务彰显着个体的道德诉求,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来源,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相关,也是提升人类文化价值、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志愿服务有助于改变个体的精神文明面貌,更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社会生态的重要途径,进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发展新局面。

展望未来,锻造志愿服务新时代特色,要把握共同生产内核,打造具有使能(enabling)特征的志愿服务发展闭环。多元主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共同生产过程是新时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志愿服务能够可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打造具有使能(enabling)特征的志愿服务发展闭环是发展新时期志愿服务的有效策略。一是植根基层服务单元,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根植于社区,不仅仅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参与力量,更把握了服务递送的终端场域。二是促进日常业务和应急业务融合发展,打造志愿服务发展韧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社会,提升社区应对风险的韧性至关重要。将应急志愿服务链接至社区日常业务,促使社区与外部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合作与信任基础,促进社区外部支持体系与社区内部志愿力量有效链接和相互驱动,以有效应对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其他可能风险。三是打通志愿服务发展的立体链条。志愿服务已经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功能领域,各种功能性志愿者在社区领域交互发展,构建起社区立体化服务体系。

锻造志愿服务新时代特色,还要推进服务精准递送,加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5月发布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者管理、组织评估等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如何提升服务的专业性,需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多元参与主体,以社工与志愿者的专业联动为支撑,依托“五社联动”机制推动自下而上的民间参与和党政社企的齐抓共管,优化社区志愿服务的人才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优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出台配套措施,做好公共服务基本面的系统保障,构筑基于社区的参与性服务体系和服务激励保障体系,推动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递送。

锻造志愿服务新时代特色,更要依托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系统化发展路径。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宏观叙事和微观生活有机连接的通道,将精神文明由“最初一公里”递送到“最后一公里”,在个体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共建。要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三级联动机制,立体化、系统化搭建践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与空间,并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引导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各个层面真正实现内在价值的建构,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猜你喜欢
志愿社区服务
以志愿,致青春
社区大作战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3D打印社区
志愿中国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