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影像视域中多元的南京形象建构
——基于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的考察

2022-03-15 07:07王馨怡滕颖陈默臧迦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南京纪录片

王馨怡,滕颖,陈默,臧迦楠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200)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文化资源丰富。2019年,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学之都”,这有效地加强了城市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了南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更多接触世界多元文化的机会,而且为南京数十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发展平台,更好地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1]。影像作为一种以追求视觉效果为主、兼及听觉的电子媒介,凭借其直观与生动的优点,逐渐成为文化领域的弄潮儿,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文学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样态。南京影像立足于南京城市景观和南京故事等潜在资源,注重影像直观性与文学内视性的有机结合,以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为主要形式,不断开拓创新,日渐成了南京“文学之都”建设的新支柱与提升南京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可以说,这些与南京相关的影像交织起南京的历史和当下,重述南京的创伤历史,讲述南京当下故事,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融汇的多元南京形象。

1 重述历史创伤:悲情南京城市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南京是一座饱含历史与红色记忆和闪耀着现代都市文明光辉的城市,南京电视剧一方面以城市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南京城市内或古色古香或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从城市影像的本位角度加以审视,所谓南京电视剧应当包括讲述南京故事的电视剧和拍摄南京景观的电视剧两类。根据南京故事和南京景观的元素要求,我们搜集了《血色玫瑰》《决战南京》《1503》《四十九日·祭》《激战》《一把青》《金陵往事》《乱世危情》《南京审判》9 部电视剧。

从数量来说,当下讲述南京故事的电视剧仅有9 部,呈现出数量不多、题材趋同、发展渐快的趋势。

从作品改编来说,南京地域作家之间的坚守与交流,作家与批评家、学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南京文学的繁荣,小说的蓬勃发展也给予了影像电视剧以巨大的改编创作条件。如《决战南京》改编自邵钧林、孙丽华、张燕燕、龚晓虹的长篇小说《决战南京》;白先勇的小说《一把青》被改编成了典型的讲南京故事的同名电视剧。

根据搜集的相关讲述南京故事的电视剧可见,题材大多讲述南京革命战争故事,除《1503》外,其余8 部电视剧都带有鲜明的革命历史标签。众所周知,南京是中国近代发展中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且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财富,极适宜拍摄主旋律近代历史电视剧。我们盘点了8 部革命历史标签的电视剧,发现它们同中有异:《血色玫瑰》着意巾帼抗日;《决战南京》展现谍战风云;《四十九日·祭》侧重人性浮沉;《一把青》煽起血脉亲情;《激战》刻画英雄成长;《金陵往事》诉说英雄儿女;《乱世危情》俯瞰平民斗争;《南京审判》则讲述法治事件。可以说,这些影视剧剧情都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良性创新,从不同角度切入,每部电视剧代表了一类革命剧的开拓方向,几无雷同,而且都有较强的文学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除了上述讲述南京故事的电视剧,其实以南京为取景地的电视剧数量颇多。早期热播电视剧如《红楼梦》《新白娘子传奇》《金粉世家》等均在南京多次取景。近年来,各卫视与各视频平台热播的上星剧或网剧里,都能见到拍摄南京景观的影像片段,取景上至高校、繁华的商场,下至充满时代感的小巷与居民区,包罗万象。

不管是以南京重大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还是将南京作为影视拍摄的主要选景地,对于南京城市文化的宣传都有推动作用,都是不同南京城市形象的构建途径,对今后利用相关影视作品展现多元南京城市形象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2 历史与当下交织:寻找更多元的南京影像叙事

电影在影视的表现形式中,由于时间较短从而情感与事件更为集中,在短期时间内能够做到情感与叙事的结合,从艺术展现的效果来看更有张力。在南京城市文化的滋养下,以南京为题材的电影已经拥有了不少经典作品。但是,在影片主题的呈现上,南京相关电影呈现出选材较为单一的特点,半数以上的影片选择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主题进行创作,其余收录影视作品则大多是以南京为背景,讲述南京故事的都市片[2]。

从题材内容来说,南京作为在近代史上有着惨痛回忆的城市,以反战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载体的电影数目颇众。这类电影作品正是构筑在民众的创伤记忆之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深沉痛苦历史进行再次回顾。

若要更细致区分的话,这一题材的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过往伤口的舔舐,多是通过电影来进行的纪实。自1987年罗冠群导演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屠城血证》上映后,影视界逐渐增加了以战争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作品,《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五月八月》《南京浩劫》等优秀电影作品也一步步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类电影作品大多展现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反战心理。2005年上映的由郑方南执导的战争剧情电影《栖霞寺1937》讲述了1937年底至1938年初南京沦陷前后,南京栖霞寺和尚寂然法师带领寺庙僧人自发创建难民护难所,保护两万多难民的故事。抗战期间,南京僧人保护难民,既是影片《栖霞寺1937》的剧情,也是当年发生在南京栖霞寺的真切的历史事实。

但随着相关题材的电影作品的日益丰富,这一题材的电影常被局限在“爱国主义”或“消费主义”的实用窠臼之中,显得类型化、重复率高。有关大屠杀主题的电影创作在经历了近20年的井喷后,似乎对之后的创作者造成了束缚,很难再从该主题的电影创作上找到新颖的视角。今后创作者更应思考,基于当前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大屠杀”,如何进一步寻找多重化的叙事视角,使大事件的影像叙事角度更加丰富,展现不同的民族风貌。

在反映南京城市面貌上,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以现代南京为叙事背景,这些电影或取景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或以南京城市背景来叙述整篇故事[3],都市题材的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类。不论是在珠江路集中取景的《推拿》,还是在影片中寻觅到南京角落的《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些在国际上广受好评的电影通过荧幕来展现了都市化的南京样貌,反映出了南京这座城市书卷气与烟火气的糅合。

南京相关电影作品顺应时代号召,呈现出开放、多元、融合的局面,不仅能抓住大历史中的南京和南京事件,浓墨重彩勾画出一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也能聚焦尘世烟火,讲述属于南京人的生活故事。

3 展示古城风貌:南京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与构筑

《魏书·卷一·序纪》有言:“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这是纪录的原始含义,强调的是真实性与传承性。纪录片凭借其纪实性与非虚构性,在描绘城市形象,讲好城市故事上存在独特的优势。在记录南京重大历史事件上,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录片数量较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外相关纪录片共34部(见表1)。相对于电视剧和电影,与南京相关的纪录片呈现出数量多、问世早、涉面广等特点。以南京为题材的纪录片虽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方向与主题,但都不约而同地从南京重大历史事件、南京历史及文化遗产、展现南京现代城市风貌3 个角度出发描绘南京故事。

表1 中外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录片部分一览表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在2007年以前多为个人导演,而2007年以后官方出品的相关纪录片数量才逐步超过个人导演纪录片。由于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个人留下宝贵影像资料的多为受国籍保护的随军记者或在华外籍牧师等,他们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反战精神,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的真实面貌[4]。

2007年以后,国家更加重视对日军大屠杀恶行的揭露和对历史的重现。相对于个人镜头素材搜集的数量来说,国家官方媒体的素材积累是更加丰富的,做出的纪录片也相对来说叙事能做到更加全面且细致。但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对于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都是从历史的苦难出发,着重描写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都是以后世谴责者的角度对于日本的暴行进行影像的搜证。无论是照片还是影像,最终都结合成兼顾纪实性与直观性的镜头语言,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上更具信服力。

在描述城市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传承方面,南京通过现有的城市遗产构筑了这一形象并以此为契机竭力打造“南京名片”。以南京云锦、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为代表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5 种,不少纪录片从中取材。择要来说,《手艺》第六季之《金陵刻经》能够使观众在传统的刻经技艺中感受南京城独特的匠人精神;《百年南京》选取南京百年历史当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人文、教育传承精神展现百年南京发展轨迹。在国家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创作与城市潜在文化资源相关的各类作品,保护传统文化,宣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肩负的责任[5]。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对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局限于展现城市外观,“讲好南京故事,展现南京风貌”这一定义不仅是一个具象化的概念,而更具有现实性,在当下社会的反映则体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节点上,表现为身处南京的文艺工作者坚持发出的“南京声音”。2020年由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用镜头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南京抗疫现场,该纪录片在播出后被多国电视台转播。这也给文艺工作者以启示: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更易使观者代入情感,引起共鸣,创作者要及时捕捉城市故事素材,在后续的创作中更应努力保留其“真”[6]。可见,纪录片充分发挥了其“叙述南京”的功能,在讲好南京故事、建构南京文化方面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与南京文学相关的影视作品的选题总体来看范围较小,集中于历史与红色题材,因此在后续的创作中,文艺工作者也需要扩大视野,发掘出更多“不一样的南京”。城市影像与城市文学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相互作用力的,通过对典型的影视作品和典型的城市形象研究,可以明确城市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南京城市宣传提供更多元的窗口。同时,城市形象的建设还应与当下的社会流行元素有机结合,挖掘城市自身潜力,提高城市的影响力,为今后更多创作者进行文学与影视创作时嵌入南京城市形象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借鉴。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南京纪录片
“南京不会忘记”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南京大闯关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