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小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

2022-03-15 13:33江雨果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素养小学生信息

江雨果

(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1.新媒体时代的内涵

就新媒体的内涵而言,它可以看作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1]。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加速了社会变迁,互联网技术也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在时代变迁的同时,网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成为新时代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2]。信息时代的网络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3]。

2.小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2.1 网络素养内涵。网络的利用具有互动性,体现着个体与网络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起源、研究领域、时间演变以及内涵对网络素养这一概念进行梳理,继而能够形成对网络素养更加清晰的认识。1994年,美国学者Mc Clure首先使用了“网络素养”这一概念,他将其描述为个人的“识别、访问并使用网络中的电子信息”的能力[4]。同时,他将智慧与才能视为大众网络素养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网络素养将帮助公民高效、高产地开展个人生活和工作。一方面,就其类型可以分为计算机素养,技术素养等理论性的素养,另一方面,可解释为使用者需要具有过人的才能,并且还要拥有智慧以及引导者的协助等实践性的素养。“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率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与正规课程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亚洲国家也开始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宣传[5]。”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新兴网络技术的研发,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充发展。

一般意义上来说,网络素养表现为一种综合能力,即人们接近、分析、评价和生产网络媒介内容等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基于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再叠加社会性、交互性等网络特性,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6]。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网络素养不仅仅指个体能否借助互联网进行日常学习、工作、交流、娱乐与自我提升,还包括个体的网络动手操作能力、网络知识与才能、思维意识以及内在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整体要求。然而,学者们会从不同的角度赋予网络素养不同的内涵。笔者认为,简言之,网络素养便指的是人们利用网络的能力及网络品德,要能做到主动、高效地挖掘、收集、筛选、整合、利用信息,具有数字敏感性,能够精准把握“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发展大方向,具有高尚的网络道德与完善的信息安全意识等。

2.2 小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为深入探究小学生网络利用情况及其网络素养现状,笔者利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向小学生群体发放问卷接近10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47份,具体情况如下。

该部分主要展示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相关数据,包括信息获取方式、上网时长、上网目的是否被干扰、对网游的看法、信息鉴别能力、是否了解网络素养等,并简单分析小学生运用网络所出现的问题。

2.2.1 信息获取方式风险大。

图1 小学生日常获取信息方式

从信息获取方式来看,小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视来获取信息,其中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式包括手机、电脑、平板,比例高达55.37%,占信息获取方式的一半以上。而利用传统纸质媒体获取信息比例只有0.59%。众所周知,电视和纸质媒介刊登信息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对信息真实性要求更高。而网络信息虽迅速,但信息大多良莠不齐,充斥大量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风险较大,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2.2.2 每天接触网络时间普遍过多。

图2 小学生每天使用网络时长

由图2可见,小学生每天使用网络超过1个小时的比例高达61.28%,占总比例一半以上。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报告显示,“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非学习目的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7]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已超过正常标准,超过标准时长两倍以上的比例竟高达24.09%。小学生接触网络时间越长意味着受到不良信息侵害的可能性也越大,最终阻碍他们健康成长。

2.2.3 自制力不强,易受干扰。

图3 是否在上网时会被其他信息吸引,忘记最初上网目的

据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抗干扰能力不强,自制力不尽如人意,安全意识差。73.08%的学生曾被其他信息干扰从而忘记最初上网目的。这些干扰项可能是购物广告、音视频信息、网络新闻、甚至是不良诈骗资讯。由于小学生尚处在心理成长初级阶段,经不住信息的干扰与诱惑,易对小学生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2.2.4 信息鉴别能力差。

图4 是否会有意识地辨别网络的真实性

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54.19%的学生会辨别但不会深究,14.17%的学生不会辨别,认为网络信息基本是真实的,而5.19%的学生则觉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无需怀疑,只有不到三成的小学生会仔细辨别网络信息。信息鉴别能力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网络素养的高低,信息鉴别能力越强,学生的网络素养越高,反之则越低。

2.2.5 普遍不了解网络素养。

图5 是否了解网络素养

就调查结果看,只有19.36%的学生了解网络素养,八成以上的学生不了解,超过三成的学生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一概念,可见学生网络素养认知之薄弱。明白事物是什么是一个基础,明白为什么是一种要求,而明白如何做则是最终的目的。若连网络素养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更别说让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了。

2.3 小学生网络素养特点。

2.3.1 信息获取能力较强。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小就成长在网络时代下的小学生,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具“网络思维”,对于电子产品更易上手,他们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也比中年人更强。小学生群体谙熟各类信息获取网站,信息软件,新闻媒体,如微博、贴吧、抖音等。我们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常会说到成年人不解的网络名词、嘴上不知不觉哼着抖音歌曲、聊天时聊着各种明星八卦或手游网游等。有些话题可能不符合他们现有年龄阶段应涉及的内容,但这些种种都是他们信息获取能力的一种体现。

2.3.2 安全意识差。小学生心智发展具有未成熟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主见,习惯了学习并模仿他人,身边人的行为会不自觉影响他们的行为。由于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会使他们忽视对信息真假及缘由的深究。当今网络的快餐文化更增加了人们辨识信息真伪的难度,例如在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的“养生技巧”、“致癌忠告”、“诱惑福利”等被中年人疯狂转发,使得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成年人尚且无法掌握较强的真伪信息辨别能力,更别说十岁左右的儿童了。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定型,很容易把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作为人生标杆和奋斗目标,从而走上歧路。

2.3.3 道德意识淡薄。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认为网络是个无人监管的隐秘地带。小学生好奇心较重、喜爱模仿,且无正确道德指引,使之在网络上盲从发声。他们所发表的言论往往有悖道德伦理,造成对他人的网络暴力,这便是道德意识淡薄的重要体现。现今,很多小学生已然成为“键盘侠”的又一主力军,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恶语相向,增加了网络戾气。成长在这一氛围下的小学生群体难免会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引发道德危机。除此之外,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评判意识薄弱,评价鉴别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不足,这些网络素养的缺失尤为突出[8]。

2.3.4 很难实现自我管理。如今一提到网络,家长们首先想到的词语便是“上瘾”。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电视综艺等都慢慢进入了家长老师的黑名单,究其原始还是因为小学生对新兴媒体的自制力较差,难以实现自我管控。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偷偷用父母的银行卡充值游戏、网上购物、打赏主播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网络的诱惑力甚至让他们走上了犯罪道路。相较于短暂学习之后的休闲,家长老师更应该教会孩子正确利用网络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终提升网络素养。

3.新媒体时代小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3.1 新媒体时代背景的需要。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战略目标便是科教兴国,国兴科教,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会逐渐上升成为现代化人才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大势所趋之下,小学生们需要掌握网络素养,才更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15名全国政协委员就曾联名提案,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网络道德规范[9]。

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学习与网络关系密切。网络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完美克服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知识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生活在新媒体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网络也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如现今大热的移动支付工具: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2 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我国小学生网络素养不健全的事实不可忽视。首先,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以休闲娱乐为主,如:看剧、小说、玩游戏等,网络的学习功能被选择性忽略,使学生养成了狭隘的网络运用习惯。其次,由于小学生身心不成熟,好奇心强,安全意识差,导致他们遭受网络诈骗的风险更高。另外,小学生当前价值判断能力弱,不会利用有益信息、规避有害信息,导致网络素养缺失现象愈加严重。据此,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进行网络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小学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学习能力极强的时期,网络素养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学会利用网络,将网络变成个人能力提升的“垫脚石”,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网络,增强对网络的自控力,做到不沉迷、适可而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4.小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途径探索

培养小学生们的网络素养,要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顺应时代潮流,利用网络提升生活质量。并需要学生、家长、老师、政府部门等共同携手,形成合力,长期贯彻下去,时刻起到矫正作用。

首先,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应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并从根本上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提前扼杀在摇篮里,约束网络不法行为。更要加大正确使用网络的宣传力度,注重长远化、持久化、日常化教育。

其次,从相关部门来看。各网站管理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时刻保证网站内容不违背伦理道德,弘扬正能量。并可以适当开发网络学习平台,让小学生系统了解网络使用方法,掌握网络基础知识。配备专门人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站,通过看视频与游戏的方式自学网络基础知识。

接着,从教育管理系统角度来看。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将网络素养设置成为小学计算机的必修课之一,必要时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者予以重新教育,促使学校将网络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如:一、通过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给小学生传授网络基础知识。学校可编写合乎中小学生实际的网络素养校本教材,探索“网络素养+”教育策略[1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过滤网络信息,形成完善的价值判断体系。例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游戏,认清虚拟与现实,并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网站。

二、由老师召开有关网络素养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网络学习心得及经验,寻找不正确的上网习惯并讨论改正,在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又学习了网络知识。如此,让学生及时反思在接触网络时有什么不当之处,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取舍能力。

三、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士给各年级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向学生输送正确的新网络文化理念,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另外在校内建立网络文化墙,让网络文化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网络素养。

四、促成家校合作,在网络素养培养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思想沟通,改变其观念,使之成为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共同促进小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最后,从家长角度来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担任了引导者这一角色,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父母过度沉迷手机,使孩子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空缺难以得到满足,转而在网络世界上寻求慰藉。基于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如何做好网络素养教育的引领人呢?首先,家长要予以重视,要像培养孩子的文学、艺术素养那样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沉迷手机,适当健康正确的使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电子设备,让网络成为有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工具。再之,家长要努力引导孩子正确地在网络上进行浏览,查阅和交友,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多花时间去陪伴和引导。最后,我们应积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正视网络环境对中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1]。家长要尝试与学校的培养举措同步,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做到信息共享,使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一致的价值影响,共同促进小学生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网络素养。

5.结论

综上,在时代快速发展之下,小学生网络素养却遭遇了忽视、缺失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期间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启蒙时期,务必要注重网络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平衡好学习和网络使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要把好关,希望一系列举措得以落实,还小学生一片蔚蓝的网络晴空。

猜你喜欢
素养小学生信息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我是小学生
展会信息
非常小学生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