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与设计

2022-03-15 14:18王佳慧朱春福姜晓妍邬翊霖郭鉴莹
绿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森林

袁 维,王佳慧,陈 旭,朱春福,钱 锋,姜晓妍,邬翊霖,郭鉴莹

(1.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哈尔滨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农业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8)

1 引言

露营作为时尚、无污染的绿色户外活动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兴、备受关注的旅游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外学者已经从露营地选址[1]、露营地的开发[2]、营地环境[3]、营地安全[4]、营地经营与管理[5,6]、营地医疗[7~9]、露营者需求[10]等方面开展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外的露营旅游已拥有较完善的建设体系和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我国露营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学者主要从露营旅游的发展[11]、露营旅游开发[12]、露营旅游文化[13]、营地旅游安全[1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我国现已陆续建立起各具特色的露营旅游地,但关于自然保护区开展露营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关案例不多。开展露营活动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何结合北方地域特征,在保护区内适度开展露营活动成为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方向。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45.7%,森林面积居全国前列。发展露营活动能为黑龙江省的森林旅游注入新活力,同时也能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新思路。露营旅游建设应逐步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并向着节约资源、再生利用、文明生态、环境友好的方向迈进。以黑龙江省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为本底进行露营项目发展模式研究,对保护区实验区域进行适度的露营旅游项目策划与景观设计,为寒地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提供一种新模式。

2 保护区概况

黑龙江省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麓的朗乡林业局内。地理坐标东经128°55′30″~129°15′21″,北纬46°31′58″~46°49′38″。自然保护区东南与依兰县接壤,西邻桃山林业局,北与南岔林业局、带岭林业局毗邻。保护区南北长30 km,东西宽25 km。保护区总面积31355 hm2。年平均气温0.36 ℃,极端最高温36 ℃,极端最低温-44.1 ℃,年降水量676 mm,相对湿度78%,无霜期100 d左右。朗乡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多种地理成分混杂的特点,北温带植物区系占主体,区内拥有森林、灌丛、草甸、河流等多种生境类型,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黑龙江省北部林区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保护区周围有铁路、公路相通,交通便捷。区内现有居民367户共1469人。在保护区内开展相关的露营旅游活动,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机遇,对增强保护区自养能力、改善保护区环境与周边居民生存需求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3.1 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朗乡自然保护区中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林深茂密,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朗乡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3科66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6种,苔藓植物39科112种,蕨类植物12科36种,种子植物82科516种,裸子植物1科6种,被子植物81科510种;脊椎动物304种,鱼类6目12科42种,两栖类2目5科9种;爬行类3目4科11种;鸟类17目44科197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8种;兽类6目l7科45种,国家Ⅰ级保护兽类有紫貂和原麝2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9种。

3.2 自然景观的展示馆

保护区自然景观独特,是大自然的展示馆[15]。保护区原生环境完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较好,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大面积红松原始林,还分布有保存完好的谷地云冷杉林、高山云冷杉原始林、不同演替阶段的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河岸阶地草甸和沼泽湿地。夏季,保护区内凉爽秀丽,是森林避暑、徒步康养的理想之地;秋季,五花山层林尽染,适于野外写生、科研考察。保护区内有以花岗岩为主体的综合性自然石林景观。保护区内景色各异,有着北方温带森林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4 黑龙江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发展模式

4.1 发展理念

目前,朗乡保护区面临着资源保护与旅游活动发展平衡的矛盾。因此,露营旅游发展模式应以亲近自然、和谐共生、宣传教育、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促进保护区动、植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为要求,社区积极参与露营旅游建设,达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实现旅游资源与保护区发展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4.2 发展原则

(1)政府导向原则。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制度,改善露营旅游管理模式和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投入,推动露营建设由理念到务实,实现有效管理、投资便利、政府开明、社区居民创收的多方共赢。

(2)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以优先保护为前提条件,适度开展露营项目。落实“保障核心区不受任何破坏与干扰,保障保护区内自然环境与资源不受任何不利影响”的“三控制”原则,把露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坚持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分区的严控性原则。自然环境区域:以保护为主,游客可远距离观赏;游憩区域:保护自然资源,按照环境承载规模,严格控制出入;一般游憩区域:进行建设用地,如露营地等;集中利用区域:主要进行露营相关活动。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规划适当的旅游产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规划的过程中,保持保护区原始生态的特色,推广户外运动文化,使之成为环保生态旅游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4)效益最大化原则。应遵从保护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周边村镇相关产业增长,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注重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对保护区露营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此外,还要提升当地居民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加强对森林的保护意识,不但要保证旅游业的合理建设,还要促进当地社区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4.3 发展模式

通过露营旅游的开展,带动周边村镇相关产业,以期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努力把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和谐亲民、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典型。坚守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以保护好自然资源为前提,合理、适度、有序的利用;突出朗乡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性、生态性特点,以林为主;以假日休闲、科学考察、宣传教育、拓展训练、康养徒步为主,从战略上对伊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互补,努力把朗乡自然保护区的露营项目建设成为一个集科学考察、宣传教育、野外训练、观光游览、风情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以“保护、发展、利用、宣教”为主题,分别从露营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露营旅游发展、资源保护与宣传教育、旅游服务设施建设4个方面来构建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发展模式。

4.3.1 露营旅游产品设计

依托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可开发以下露营旅游产品 :第一,以森林观光、康养保健为目的的森林旅游项目。保护区内景色秀丽,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非常高。负离子可经血液循环对心肌进行营养的补给,改善细胞代谢,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功效。可开展森林植被观光、野生动物远距离观赏、森林浴场(图1、图2)、森林徒步,森林瑜伽等项目;第二,森林科考游项目。可结合露营活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考察、森林生物多样性考察、森林动植物考察、野生动物习性考察等;第三,森林科普游项目。以“宣教保护、提升野外生存技能、开阔眼界”为目的,开展青少年训练营、亲子科普夏令营、环保大讲堂等;第四,森林文化节活动。凭借秀丽的自然风光开展风景写生、摄影活动等;第五,冰雪旅游项目。可结合北方地域特征,在保护区居民地周边开展冰雪徒步游,冰雪住宿体验、冰雪雕塑体验、冰雪娱乐(图3、图4)等活动。

4.3.2 社区参与露营旅游发展

随着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深入落实,保护区周边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经济收入有所下降,其要求改

善生活水平的愿望迫切。露营旅游的发展,可以改进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方式,鼓励社区居民开展农业观光游(图5),如开展生态果园、田野乐园、蓝莓园、蔬菜采摘园、百家林、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业博览区等项目,让游客参与农产品的制作过程,开发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开展各类民俗体验,如萤火虫之夜、冰雪民俗体验等,使保护区居民成为旅游项目的执行人、从业者,从中直接获益。这对改善自然保护区环境,提高周边居民经济创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5 农业观光游

4.3.3 资源保护与宣传教育

露营旅游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增加自然保护区保育林带、防护林带的数量;对露营旅游活动合理布局,分期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动态的监测;制定规章制度,对周边居民定期培训、开展科普活动对游人进行宣传教育(图6)。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宣教科普,例如,参仿北美洲地区的3条全球候鸟迁徙路线,进行森林游道设计。林中栈道的路面可绘制一些保护区内珍稀保护动物如原麝、马鹿、紫貂、丹顶鹤、金雕等的脚印,并在道路旁设置科普宣教牌,用以宣传保护区内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类,达到了解、关注、爱护、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目的(图7、图8);就地取材,将废旧火车车厢改造成宣教馆,扩展宣教知识的范围,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去关注知识的科学性和传播的通俗性,根据游客的体验需求设计不同体验模式,给予游客更多的体会与感受。如电子画卷、电子沙盘、桌面互动投影、三维动画投影等技术。有目的约束游客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和培育栖息地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图6 科普大讲堂

图7 鸟类宣教牌效果图

图8 木栈道栏杆效果图

4.3.4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改善保护区内公共交通线路,为游客打造便利的交通环境。其次,提升旅游接待服务的设施条件和环境,在实验区设立帐篷酒店区(图9、图10)、帐篷露营区(图11)、木屋和房车露营区(图12),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图13、图14)。在露营区设计的过程中,应对露营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严格控制露营旅游空间尺度,并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安全条件。最后,加大对土特农产品、旅游纪念品、绿色保健品的开发力度。朗乡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野生经济植物。据调查统计共有经济植物87科166种,按其性质和用途把它们分为8类:主要药用植物44科97种;山野菜7科10种;山野果6科10种;纤维植物7科11种;蜜源植物7科11种;油料植物7科17种;芳香植物5科5种;橡胶植物4科5种。当地政府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引入设备和技术,加大对野生经济植物的开发力度,提升品质并对其进行商品化。从而增加经济创收的多样性、拓宽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图9 帐篷酒店

图10 木质平台

图11 帐篷露营区

图12 房车露营区

图13 医疗服务站

图14 露营服务站

5 讨论

近些年,露营旅游这种生态旅游形式逐渐受国内游客的青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南沿海的诸多区域成为露营旅游集中分布的区域。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露营旅游可以为黑龙江省的森林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应深入研究露营旅游活动与森林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降低生态负影响的旅游实践的经验。露营旅游开发应逐渐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并向着节约资源、再生利用、文明生态、环境友好的方向迈进。

经过评述,朗乡自然保护区既存在资源上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本研究只是从宏观上对黑龙江省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而在保护区的露营旅游配套设施的设计、具体的环境安全的评估、如何健全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以及信息数据管理人工智能一体化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详细的研究。未来黑龙江省朗乡保护区应凭借良好的优势资源条件,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环境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适度开展露营旅游项目,搭建技术桥梁,吸引人才,加强技术装备,为保护区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6 结论

开展露营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黑龙江省朗乡保护区露营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究,目的是在北方地区建立一处自然而又具有北方特色的露营旅游地,不仅可为游客提供体验为主的“绿色、健康”的旅游新方式,而且能够缓解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经济压力,改变社区居民经营理念与模式,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森林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