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范 静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
在我国城市化集聚加快的进程中,随着各领域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广泛研究与积极实践,城市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方式也更多指向以人为本的“慢生活”。“慢行交通”顺应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的交通压力,同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慢行交通”通常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为主的交通形式;“慢行系统”是指以特定的交通场所和设施来满足相应的慢行交通方式,为步行、非机动车等活动提供相关场所和配套设施[1]。
滨水绿道网络体系的规划和慢行系统的建设在不断相互融合并应用在我国的生态规划与实践中。从深圳绿道的标志性建设[2],到福建省规划建设“福道”将城市中“山、海、城”融为一体的步行系统的建设[3];北京市以传统文化脉络为滨水绿道慢行系统塑造历史空间和城市发展轴线;成都市“公园城市”的建设与有序发展;杭州市以“三江两岸”格局为特色,使滨水绿道脉络得以大力发展;苏州市以苏州河为滨水绿道脉络,结合慢行系统建设,将沿线塑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休闲游憩空间[4]。
公园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带状公园更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景观与功能载体。将慢行系统融入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中,有利于城市公园交通结构和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将公园中的慢行系统联通到城市慢行系统中,能使城市各功能区更通达,绿地规划设计更加多样化[5]。目前,新立河公园是滨州市中心城区独具代表性的带状滨水绿道公园,将城市慢行系统与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公园滨河绿道有机链接,通过对慢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对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与公园滨水绿道的游览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滨州市新立河公园滨河绿道地处市区中心位置,新立河公园南起黄河二路北至黄河十二路,沿新立河两岸延伸成带状,纵连滨州市区南北,公园长约4 km,总面积约140 hm2。新立河河道全长31.2 km,从滨州经济开发区南部起向北穿过滨州市区,两岸串联行政、文化教育、生态居住等功能区,集聚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图1)。不仅承载着滨州市区排水泄洪、蓄水灌溉等综合功能,更丰富和优化了市区的生态环境和市民的休闲生活环境[6]。
图1 滨州市新立河公园鸟瞰
近年来,新立河生态综合水利工程和两岸改造提升工程的有效治理,延伸了景观效果和健身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但在居民的使用和体验方面也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公园滨河绿道的慢行系统仍需继续研究和改善优化。
慢行交通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出行、休憩观光等丰富的生活场所,滨水绿道慢行系统空间规划设计以慢行交通的交通组织为基本格局,具体包括慢行路径、交通节点和景观空间几个方面。
3.1.1 路径布局
慢行路径是慢行空间的基本载体和整体框架,滨州市新立河公园滨水绿道的路径布局通过改造建设确定了城市绿道线路和各个道路节点的耦合关系,为慢行空间串联起基础设施和交通节点。从公园沿城市道路4个路口进入公园,园内步行路径连续畅通,慢行路径标明转弯等指示,部分改造成为彩色运动步道。改造后的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实现了“动”与“静”结合的“网红路”。滨水沿线的慢行步道有良好的景观视线,但亲水性路径设计单调,缺少迂回型路径以增加慢行主体趣味体验和河道景观性。
3.1.2 交通节点
慢行交通其交通节点的设置合理性影响着慢行交通线路的功能性,其主要依靠自然要素注入当地文化特色,设计公园、绿地等场所。新立河公园在公园出入口处设置共享单车停放车点,在各个交通节点设计了各种交通节点作用的广场。针对不同的人群娱乐休闲活动特点,还建设瑜伽广场、儿童活动场地等活动广场和运动场地,实现了公园的功能与慢行系统的有效结合,以满足居民慢行活动期间其他娱乐休闲方式的需求。但在交通线路连接各个交通节点的通达性上还存在欠缺,如何引导便捷路径有待完善,交通节点与健康运动和滨州市文化特色结合表达设计有些欠缺。
3.1.3 景观空间
新立河两岸的绿化原来以乔木为主,色彩及空间层次比较单一,为提升公园滨水绿道的整体绿化景观档次,栽植雪松、红叶李等乔灌木,通过植物品种的组合搭配,在不同季节体现出不同的美感及空间感受。为了较好地适应地形变化,避让沿途树木,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步行路用自然流畅的曲线贯穿各个景观节点,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增加了景深层次、活跃了空间氛围。
3.2.1 交通基础设施
慢行系统中的慢行基础设施的配备和维护对慢行主体的使用和感受有着重要作用[7]。通过调研发现在新立河公园南段标示设施配备较少,照明设施改建后数量有所完善,但由于缺少管理部分仍存在故障等问题。公园绿道标识设施比较完善,在园内通往沿河步道的标志较少,缺少通达性;休息设施座椅数量和空间分布较好,座椅设计人性化;遮阳遮雨设施数量较少,缺少满足骑行人群遮阳遮雨的休息空间和设施;存在无障碍通道设施配备不够完善等情况。
3.2.2 管理服务设施
管理服务设施配备不够全面,仅有一个仓库和基础管理房,缺少市民服务中心的设施配备。调研发现这些管理设施并没有利用其功能使用,缺少相应的服务功能;卫生设施公共厕所及周边卫生的维护还需改善;新立河公园作为安全疏散场地,安全消防设施配备较为完善,但疏散标识数量及形式不够明显。
4.1.1 调研方式与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问卷数据收集工作分为网上发放预调研和现场发放两种方式, 2019年12月19日实地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为了确保样本在活动空间上的平均分布,采用多人在研究区域内不同地点同时发放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共115份,回收问卷共112份,回收率为97.39%。其中有效问卷109份,有效率为97.32%。
4.1.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对10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整理了受访慢行主体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公园到访的基本信息,在受访者基础信息统计中显示,男女比例平衡,年龄分布在25岁以下年轻人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其次是35~55岁的中年人,5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少,约占13%;受访者职业类型多样;到访公园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且到访公园时间大部分小于20 min,到访公园的频率较低,多为每月一次和每周一次。
在到访者在公园中活动行为主要为散步和跑步,其次是骑行活动,停留时长大部分都在30~60 min;受访者出行同伴为同学或同事、夫妻伴侣和孩子;经常到访公园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晚上,在中午到访公园的最少。根据对新立河慢行系统满意度调查分析,分别对道路的宽度、坡度和铺装、停车场的设计、交通节点的品质、交通线路的合理性和连续性进行满意度调查,对公园慢行系统的满意度评价均较高,统计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受访者基本信息数据
图3 受访者满意度评价数据
受访者对新立河公园慢行系统满意度评价
为了能全面了解慢行主体的行为特征和活动需求,采用行为观察和现场访谈的方法研究前文量化分析中涉及的各个指标,结合质性研究,采用观察和访谈记录的形式记录公园慢行者的活动行为和问题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公园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改造后的彩色运动步道和林间步道。通过观察发现,人们选择在园林进行健身运动,而滨河两岸的步行道,因为冬季寒冷景色单一,安全性不高故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公园配套设施使用频率在不同地方各有不同,在滨河沿线的座椅使用率较其他地方高。交通标识设施受访者反映目前还存在欠缺,缺少一些景观导向和行车停车标识等。
对公园慢行活动的人进行了随机深入访谈,询问和探讨居民对公园慢行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心理需求,以进一步了解慢行主体的行为特征。
总体来说到访者对公园改造后的慢行道路比较满意,尤其是新改造的彩色步道;但在滨河人行道上的铺装和基础设施的配备还需改进,有许多人都提到在滨水沿线的道路上,除了散步和跑步,没有可进行其他活动的设施,主要是缺少亲水平台的设施。公园内出现多处人车混行的道路,平时也会有电动车驶入。自行车道不够连续,骑行体验受到干扰。多数人注重慢行活动时的自然环境,对公园内植物景观配置和建筑小品的满意度很高,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丰富的景色,但在冬季公园的色彩和植物类型比较单调。人们对在公园活动的环境舒适度要求较高,河水水质时常不佳,夏天蚊虫叮咬等问题影响了市民对到访公园慢行活动的意愿与频率。
在改造设计公园慢行交通系统时,应更注重周边水质、空气等环境的管理和净化,利用绿带与河岸的宜人滨水景观,结合沿河景观带建立慢行网络,突出具有吸引力的亲水性节点,创造条件将通过性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引导到滨水绿道中,改善步行和骑行的慢行活动环境[8]。把滨水绿道沿线交通网络注入人的活力,又能使人在宜人的滨水绿带的环境下更加舒适与放松地进行慢行活动。
合理组织交通网络的交通线路,合理设计人行路与骑行路的路径,避免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冲突;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交通节点,配置节点广场的功能和特色,添置特色建筑小品,增加慢行活动的趣味性[9];加强自行车交通线路的合理性和通达度,使公园出入口与城市自行车交通线路网络保持有效连接;针对滨河步道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可以提高林间步道与滨河步道路口的联通[10],将更多人群引入滨河步道中去,以形成公园内林间道网络与滨水步道系统性的交通网络。
优化交通标识系统的可识别性,除了交通标识牌外,可建设地图标识展示公园整体的慢行路径与服务等标志,同时可在步道和彩色车道上地面标识目的地指向、转弯、慢行等提示线和标志等[11];增加配置实用性基础服务设施的数量与种类,增加市民服务中心、商品自动售卖机、安全医疗服务设施、停车棚、遮阳遮雨廊架等基础设施;增加公园出入口与节点广场的照明设施的布设,及时修复损坏的路灯、彩灯布置等[12]。提供完善使用的慢行设施,为居民慢行活动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培养全民慢行文化,引导城市慢生活。通过当今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公众号自媒体、宣传海报、标识语等智慧宣传平台[13],鼓励全民参与健康时尚的户外健身、骑行等文化,打造公园文化、景观、健康主题优势的品牌宣传[14]。结合中心城区自行车道网络建立滨水公园绿道的慢行系统,通过公园及两岸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来构建开放、共生的城市慢生活区[15];建立具有慢行活动使用价值和人文精神氛围的慢生活引领绿带。
近几年滨州市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名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以有效整治,管理与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以此为契机,优化城市滨水公园绿道慢行系统,使之能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构建更加生态舒适的城区环境。本文简要介绍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理念,归纳我国滨水绿道与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实践案例,阐述了滨州市新立河公园绿带的现状区位与景观优势;分别在路径布局、交通节点、景观空间和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服务设施的公园慢行空间及设施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基于现状问题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等方法,总结当前滨水绿道慢行系统在道路铺装、亲水平台、道路连续性和环境舒适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解决方案。从城市公园和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研究拓展到探索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优化发展中去,为创建绿色宜居城市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