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9年河南省农业种植结构演变探讨

2022-03-15 14:23彭克浩
绿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周口市播种面积幅度

闫 超,彭克浩

(1.福州大学 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16;2.福州大学 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116;3.福建省煤田地质测绘院,福建 厦门 350001)

1 引言

农业种植结构是不同农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例及相关关系[1],种植结构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作为我国产粮大省,河南省作物种植结构及其演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了解河南省的作物种植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河南省优化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张辉等[3]基于统计数据对河南省蔬菜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发现近年来河南省蔬菜和食用菌的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但人均占有量有所下降。王红丽等[4]探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发现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影响显著,且对不同的农作物影响关系不同;杨少康等[5]探讨了用水结构对郑州市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并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提出了效益较高的郑州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可见,目前河南省的作物种植结构仍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与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河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2 河南省农作物结构变化

2.1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种植结构变化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以及蔬菜等[6],了解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对把握河南省作物调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来看,21世纪以来河南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13127.7千hm2增加至2019年的14676.43千hm2,增加幅度11.8%。其中,2001~2006年增长速率较快,5年内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057.9千hm2,2006~2007年短暂下降后又以较为平缓的速率增加,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峰值后出现小幅度下降。

表1反映了21世纪以来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比重,可以发现粮食作物在河南省种植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粮食作物种植比重由2001年的67.21%上升至2019年的73.14%,其中在2017年占比达到峰值,高达74.09%。在2001~2006年间,粮食作物占比出现小幅度下降而后又快速回升。油料作物与蔬菜种植比重相当,在9%~13%之间浮动。不同的是,蔬菜种植比重逐年增加,而油料作物则出现较大的波动。在2005~2007年与2016~2017年两个时间段,油料作物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17年油料作物占比降至9.49%,甚至低于2001年的9.93%,之后两年占比虽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其峰值水平。棉花种植比重较低,即使在峰值时期也只有6.89%,到了2019年占比只有0.23%。棉花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858.2千hm2减少至2019年的33.8千hm2,减少幅度高达96.1%,并且没有回升的趋势,说明棉花在河南省的种植优势逐年降低。

表1 21世纪以来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种植比重 %

2.2 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种植结构变化

粮食是指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总称,河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红薯等品种[7, 8]。

由表2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其中又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维持在35%~39%之间,其中在2001~2003年小麦种植比重由36.58%下降至35.11%,之后开始回升,到2019年小麦生产比重达到峰值38.88%。玉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001~2019年间玉米种植比重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2200千hm2增长至2019年的3801.33千hm2,增长幅度高达72.79%。玉米种植比重在2001年为16.76%,之后快速增长,至2017年达到峰值27.14%,2017~2019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据着较高的种植比重。稻谷种植比重稳中有升,但是总体较低,一直在3%~5%之间浮动,最高也不过4.55%,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415.93千hm2增长至2019年的616.6千hm2,增长幅度为48.25%。大豆和薯类的种植比重在2001~2019年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大豆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563.53千hm2降至2019年的394.67千hm2,下降幅度为30%,种植比重也由4.29%下降至2.69%。薯类种植面积由572.67千hm2下降至112.7千hm2,下降幅度高达80%以上,2001年薯类种植比重为4.36%,但到2019年种植比重仅为0.77%。

表2 21世纪以来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重 %

由此可见,小麦和玉米在河南省的粮食种植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虽然近年来增长速度放缓,但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其主导地位。

2.3 河南省粮食作物区域性结构变化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与经济再生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会受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农业资源基础和农业有效投入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区差异[9]。

21世纪以来,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南与豫东,主要为驻马店市、周口市以及南阳市,平均播种面积均达到1000千hm2以上,分别为1164.74千hm2、1144.94千hm2和1127.85千hm2,占河南省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95%、11.75%以及11.57%。紧随其后的为商丘市与信阳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样达到942.70千hm2和789.78千hm2,占河南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67%、8.10%。济源市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少,平均种植面积仅有41.73千hm2,占比为0.43%。

2001~2019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增有减。播种面积减少的地级市为郑州市、三门峡市以及济源市,其中郑州市的减少幅度最大,达到20.19%,三门峡次之为6.5%,济源市下降幅度为0.72%。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的地级市中,增加幅度较大的为周口市、商丘市、安阳市、南阳市、开封市以及信阳市,增加幅度均达到30%以上,其中周口市增幅高达37.72%,其余分别为33.19%、31.50%、30.73%、30.54%以及30.45%。

在粮食作物内部,不同作物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差异。小麦作为河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各地级市均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在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驻马店市、周口市、南阳市以平均播种面积超过600千hm2稳居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前列,三市小麦种植面积占河南省小麦总播种面积的37.39%,其中驻马店市以平均661.74千hm2的小麦种植面积和12.65%的种植比重稳居第一。济源市平均小麦播种面积只有19.98千hm2,占比仅有0.38%,为河南省最低。21世纪以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大部分小麦种植面积均以增加为主,只有三门峡市、郑州市以及洛阳市呈下降趋势,其中三门峡市小麦播种面积由2001年的97.6千hm2下降至2019年的76.67千hm2,下降幅度达到20.93%。在播种面积增加的地级市中,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面积增加最多,分别为197.8、175.8、144.83千hm2。

玉米作为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21世纪以来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到2019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玉米种植比重较大的为周口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以及商丘市,种植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13.44%、12.17%、11.73%以及11.56%,其余地级市玉米种植比重均在10%以下,其中济源市与信阳市分别以0.52%与0.55%的种植比重位于末位。在2001-2019年间,除信阳市与漯河市有小幅度下降外,其余地级市玉米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开封市玉米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72.36千hm2增加至2019年的186.94千hm2,增长幅度高达158.35%,其次为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和新乡市,增长幅度分别为156.61%、118.07%、116.12%以及100.4%。安阳市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幅度紧随其后,达到95.34%,濮阳市与三门峡市增加幅度也超过50%,分别为60.87%与52.01%,其余地级市增加幅度在50%以下,增加幅度最小的为郑州市,仅为4.74%。

稻谷在河南省粮食作物中并不占优势,虽然21世纪以来稻谷种植面积整体稳中有升,但增加区域主要为信阳市,其余地级市大多以下降为主。信阳市平均稻谷播种面积为429.95千hm2,以绝对的优势稳居河南省稻谷种植面积第一,2019年稻谷种植面积占河南省稻谷总种植面积的比例高达79.62%,且一直处于增加状态,2001~2019年稻谷种植面积由326.39千hm2增加至477.55千hm2,增加幅度高达46.31%。南阳市、新乡市、濮阳市以及驻马店市平均稻谷播种面积位于20~50千hm2之间,分别为46.46、36.88、35.88以及26.91千hm2,但除了驻马店市以外,其余3个地级市种植面积均为下降趋势。除上述地级市外,其余地级市的稻谷平均种植面积处于0~3千hm2之间,其中安阳市、鹤壁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周口市以及济源市平均种植面积均在1千hm2以下,鹤壁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甚至不足0.1千hm2。

大豆和薯类作为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的粮食种植结构中一直处于劣势,且种植比重正逐年降低。21世纪以来,周口市以平均104.45千hm2的大豆种植面积稳居河南省大豆种植第一位,2019在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周口市大豆种植比重高达24.84%,但从2001年至2019年种植面积仍有小幅度下降。商丘市与南阳市以平均59.49、59.08千hm2的大豆种植面积紧随其后,其余地级市大豆种植面积均在50千hm2以下。除漯河以及许昌市外,其余地级市大豆种植面积均为减少趋势。漯河市大豆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21千hm2增加至2019年的39.53千hm2,增长幅度高达88.24%。与此同时,许昌市大豆种植面积也由29.05千hm2增长至41.97千hm2,增长幅度也达到44.48%。在种植面积下降的地级市中,驻马店市减少面积最大,为50.24千hm2,下降幅度达到67.23%,鹤壁市种植面积2001年为5.59千hm2,到2019年仅仅只有0.31千hm2,下降幅度高达94.45%。薯类种植与大豆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以减少为主,并且在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薯类种植面积全部为减少趋势。南阳市在21世纪初,薯类种植面积达到111.27千hm2,处于绝对首位,超过排名第二的许昌市54.36千hm2,然而之后播种面积急剧下降,下降幅度高达86.65%。除了南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外,其余地级市平均种植面积均在35千hm2以下,其中焦作市、鹤壁市以及济源市平均种植面积最小,均不足5千hm2。

3 河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消费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由原来的“吃得饱”变为“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得好”。

由图1可知,从2001年到2019年,人们对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的平均需求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对于肉、蛋、奶、瓜果类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直接导致口粮粮食的需求减少和饲料粮食需求的增加。玉米作为优良的精饲料,近年来用途已经由过去绝大部分作为粮食开始向粮食、饲料兼用转变[10]。同时,玉米也是用量最大的工业原料[11],因此人民消费需求的转变,玉米需求量的持续增加是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图1 2001与2019年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

3.2 生产管理方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单纯地依靠农业收入很难支撑家庭生活,因此大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不会将经济重心放在耕作上[12]。选择一种方便管理的、省时省力的农作物耕作成为大家的共识。玉米以其方便管理的优势脱颖而出,相较于水稻的灌水、移栽,玉米耕作起来要方便得多。玉米具有耐旱性,不需要经常灌溉,也不需要像大豆那样经常打农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是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3.3 国家政策的影响

我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近年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规范和引导农业发展及其优化调整方向。比如,在主要粮食生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13],解决了农民“优粮贱卖”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针对玉米提出的临储政策,解决了玉米“卖粮难”的问题,使得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之后临储政策取消,使得玉米种植受到一定的影响,种植增加速率放缓[14];2016年我国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15],提出要在保障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调整我国种植业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的种植面积,适当控制玉米种植面积,提高豆类、薯类的种植面积。国家出台的系列农业政策对作物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调控手段。

4 结论

(1)21世纪以来河南省总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而其中粮食作物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在2017年占比达到峰值,达74.09%。

(2)21世纪以来,河南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中又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种植比重稳中有升,2019年达到峰值38.88%。而玉米种植比重则以较快的速度增加,由2001年的16.76%迅速增长,至2017年达到峰值27.14%。

(3)分区域来看,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南与豫东,主要为驻马店市、周口市、南阳市、商丘市与信阳市。2001~2019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增有减。其中周口市增加幅度最大,高达37.72%,而郑州市的减少幅度最大,达到20.19%。

猜你喜欢
周口市播种面积幅度
记忆老酒
单次止损幅度对组合盈亏的影响
石云华作品精选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2019年10月汽车产销总体继续回升 但回升的幅度仍较低
英国农业部:2017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2.5%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演变:1985—2013
2014年中期预增(降)幅度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