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19)
林下经济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土地利用产业化形式,是以森林资源为核心,把农、牧、渔、副等产业生产乃至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和手段,所建成高效、高产、优质和持续的产业体系,国际上常称为“农林复合经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两山”转化的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选项。
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目前全国拥有竹林资源672.74万hm2(其中毛竹林占近70%),占我国森林资源的4%。竹子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构成与木材相似:木质素23.25%,纤维素42.96%,半纤维素 28.12%,蛋白质1.25%,灰分1.02%,适合食用菌生长。丰富的竹林资源与竹材加工废弃物,为竹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提供了优越条件。通过发展竹林林下仿野生食用菌栽培,将为竹区群众致富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林分结构可控性好,郁闭度和林地空间易调整,通过择伐、挖笋对大小年进行空间调节。
林下散射光为主,直射光少,竹梢随风摆动、减少了直射光照对幼菇的不利影响。
气温温差小,湿度易保持。
食用菌栽培基质残留物增强了林地自肥能力,更有利于竹林生长,进一步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具有循环经济特点。
劳动力需求大,用工量35~45工/亩,但工作强度小,是竹区农村吸收大龄劳动力及妇女的理想项目。
竹荪菌(Dictyophoraindusiata) ,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
3.1.1 人工栽培的竹荪品种
短裙竹荪(Dictyophoraduplicata)属低温型品种,菌丝体在5~28 ℃之间生长正常,初期白色,绒状,见光或受机械损伤后易变色。子实体幼时近球形或卵圆形,大小在4.0 cm×4.5 cm以上,白色,见光后带褐色。菌柄白色,中空,纺锤状至圆柱状,长8.5~13 cm。
长裙竹荪(D.indusiata)属典型中温型品种,菌丝体在5~28 ℃之间均能生长,23~25 ℃最适宜,菌蕾形成和生长在17~29 ℃之间,最适为22~25 ℃。菌丝体初期为白色、绒状,经较长时间培养后,或受光照刺激或机械损伤后变为粉红色、淡紫色或黄褐。子实体初呈卵球形,大小在4.5 cm×5 cm以上,白色至淡紫色。成熟后,菌盖钟形或钝圆锥形,高宽在5 cm以上,有显著网格,顶端平,有孔口,产孢组织暗绿色至青褐色,微臭。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10~20 cm,过菌柄1/2至2/3以上,呈多角形网格,网眼5~10 mm。孢子椭圆形,3~4.5 μm×1.7~2.3 μm,光滑,透明。
近年来又成功驯化了两个栽培新种:红托竹荪 (D.rubrovolvata):温凉型品种。天然分布于云南、贵州等高山地区的慈竹、刚竹及金竹等林下。棘托竹荪(D.echino-volvata):高湿型品种。菌盖近钟形,子实体较小,其形态近似长裙竹荪。
黄裙竹荪有毒,不宜食用。
3.1.2 竹荪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竹荪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秆和竹叶等为营养源,多生长在温湿环境。温度:菌丝生长温度为4~28 ℃;子实体形成温度25~28 ℃为宜。湿度: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质含水量达 60%~70%;子实体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85%~90%。光照条件:林分郁闭度0.80~0.85。土壤:覆土是竹荪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pH值以4.6~5.5为宜。
3.1.3 栽培方法
(1)栽培基质制备。基质料用量每亩竹林需要竹屑料3000 kg;加尿素0.5%,过磷酸钙1%;轻质碳酸氢钙1%,石膏粉0.5%。堆料发酵(高温杀菌、化学杀菌)50 d左右。
在播种前60 d建堆(在当年1月上、中旬开始进行准备)。堆制前1~2 d,先给竹屑浇透水。堆制时,先将发酵所需的全部辅料混合,然后再将辅料混合物大致均匀散于竹屑表面,宜用铲车将竹屑与辅料混合物搅拌均匀,再补水,竹屑等堆料含水量控制在60%~70%(手握紧略有水渗出),堆高宜2.0 m以上,长度不限。堆料后表面覆盖一层黑塑料薄膜以保湿增温。堆后15 d,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10 d翻堆1次,共翻堆3次。翻堆时要求做到上下、内外的基质料互相调换位置,并补足水分至60%~70%,使基质料上下、里外发酵均匀一致。堆制50~60 d后可用,要求发酵后的基质料松软、变褐、有香味。使用前2~3 d,揭开黑塑料薄膜使发酵料中的氨气等废气充分释放,并浇足水。
(2)林地选择。应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阴凉潮湿、土壤疏松、腐殖质含量高、郁闭度0.80~0.85的竹林,且近3年内未栽培竹荪的地块。毛竹林立竹密度宜为160~180株/亩;雷竹林密度为900~1000株/亩;麻竹林丛密度为42~50丛/亩;绿竹林密度为50~60丛/亩。
一般1亩竹林可种植200 m2左右。
(3)菌种。根据当地气温、湿度,选择耐受性适合的品种。
(4)播种量。菌种2~2.5袋/m2,约0.5~0.6 kg。
(5)播种时间。毛竹小年竹林:3月中旬至下旬;大年竹林:4月中旬。
(6)种植方法(传统生料栽培方法)。堆料浇水一定要浇透,挖沟深15 cm,宽30~40 cm,底层铺第一层基质料15~18 cm,铺菌种2~2.5袋/m2,铺第二层料12~15 cm及覆土3~5 cm。也可以采用半熟料容器栽培方法(改进型):1~2月份,利用直径30 cm,高30 cm的无纺袋,放入己发酵处理的竹荪栽培基质4 kg/袋,竹屑厚度约20 cm,放在单层塑料大棚内,进行竹荪菌丝培养;每袋菌种用量100~125 g。在菌丝培养期间,3 d喷1次水,始终保持栽培基质湿润,每天检查及时补充水分,约45 d竹荪菌丝长满无纺布袋,发现在无纺布袋底部与泥土交接处有大量白色菌丝长出即可上山种植。
(7)发菌管理。播种后正常天气下要保持表层覆盖土湿润,一般3~5 d喷水1次,以表层覆盖土湿润即可,以免浇水过多影响培养料的温度。播种到出菇需要2.5~3个月。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以60%为宜;覆盖土含水量>20%,空气相对湿度>85%为好。水分管理:晴天早晚各喷雾1次,雨天注意排水。地温25~28 ℃左右开始发菇。
3.1.4 采收与烘干加工
采收季节:6月中旬至9月初,一般采收时间为上午8:00~11:00。
烘干方法:用刀把刚开裂后的菌蕾整个采下,集中平放在烘筛上,采后及时送入65~80 ℃ 的烘房烘25~30 min快速脱水,然后扎捆竖立,在40~50 ℃的烘房内烘2.5~3.0 h,烘干至色白而且香浓即可。
采收期:3潮,持续约2个半月。
3.1.5 竹荪的生长规律
营养:竹荪在自然界多见于竹林内。竹荪也是一种腐生菌,其营养来自竹类或其它树木的根、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和其它有机物质。
温度:菌丝在4~28 ℃均能生长,15~22 ℃为最适温度,26 ℃以上生长缓慢,菌丝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子实体在10~15 ℃分化,15~28 ℃生长,气温达22~25 ℃时子实体大量成熟。28 ℃时菌蕾发育缓慢,35 ℃时停止发育。
湿度:竹荪是喜湿性菌类,通常只有当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菌裙才能达到最大的张开度。
酸碱度:在自然界里,竹荪生长的土壤pH值多在6.5以下,在竹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微酸性的环境。
光线:菌丝生长不仅不需要光线,而且光对其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自然界里,竹荪处于竹林、草丛的荫蔽之下,若将它暴晒在阳光之下,很快就会萎缩(图1)。
图1 竹荪产量与林内气温的关系
3.1.6 品质比较
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收获的竹荪子实体检测,仿野生栽培的竹荪品质显著高于大田栽培(表1)。
表1 竹荪不同种植模式品质比较
竹荪含17种氨基酸,含人体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还含有精氨酸Arg、组氨酸His等婴儿必需氨基酸和一些风味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缬氨酸Val等的含量在竹荪子实体中都较高(图2)。
图2 不同种植模式竹荪氨基酸含量比较
3.1.7 经济效益
半熟料无纺布袋栽培模式明显比传统模式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其中挖沟密植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特点,挖坑疏植(袋)最高投入产出比,适合资金不很宽裕的地方采用。
表2 不同栽培方法的效益比较(2020)
大球盖菇别名酒红大球盖菇、皱环菇、裴氏球盖菇、皱环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畅销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
3.2.1 大球盖菇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环境要求:自然状态下大球盖菇从春至秋生于林中、林缘的草地上或路旁、园地、木屑堆上。
营养要求:以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稻草、木屑、竹屑均可作为培养料。
水分要求:菌丝生长,最适含水量为70%~75%。子实体发生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在85%以上,以95%左右为宜(与竹荪相似)。
温度要求: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2~24 ℃(略低于竹荪)。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2~25 ℃(与竹荪生长相反)。
光照要求:郁闭度0.70~0.75的竹林下产量最高;菌丝生长可完全不要光线,但散射光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pH值:大球盖菇在pH值4.5~9均能生长,以pH值为5~7的微酸性环境较适宜。
土壤:覆土可促进子实体形成。覆土以沙壤土为好。
3.2.2 大球盖菇种植方法
(1)栽培基质制备与用量。用量:3~4 t/亩。与竹荪相似。不同之处是配方简单和发酵时间短。基质: 100%新鲜竹屑,沤制3~4周或92%~96%新鲜竹屑+4%~8%麦麸,浇透水,覆盖薄膜,沤制2周。
(2)林地选择、菌种用量、种植方法、发菌管理与竹荪相似。
(3)播种时间:秋季8月底至9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播种。播种到出菇:需要40~45 d。发菇最适合地温:10~20 ℃。
3.2.3 采收
从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5月底均可出菇,而其出菇最适宜的季节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和3~4月份。采收标准: 菌褶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呈钟形时为采收适合期。
3.2.4 保鲜或烘干
保鲜:采用拔的方式采收,没有伤口,鲜菇在0~2 ℃温度下可保鲜10~14 d。
烘干:烘干前,把菇切开,一分为二。先在70 ℃左右高温烘1 h,然后在40~50 ℃左右低温烘干4 h左右。
3.2.5 大球盖菇创新模式:秋季菇栽培
利用夏季高海拔地区温度低或大密度的竹林环境,在7月下旬至8月初开始,采用无纺布容器培养菌丝,大约20~25 d。8月下旬,挖沟脱袋栽培(沟深12~15 cm,每3袋/m,每亩1500袋)。出菇时间:9月底。产量:每袋无纺布产鲜菇1.1 kg, 每亩产量1650 kg。
利用林下种植优势,发展秋季菇产业,提高秋季大球盖菇的市场供应量,提高种植效益。
3.2.6 经济效益
竹林大面积种植的平均产量(鲜菇)1500 kg/亩,产值为30000元/亩(按鲜菇批发价格20元/kg计算);种植成本为8600元/亩,包括菌种1400元/亩,基质材料等1200元/亩,灌溉设施1500元/亩,劳动力投入4500元/亩(30工/亩,150元/工);净收入为21400元/亩(以最小种植单元3~5亩统计)。
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因其菌盖部分凹凸呈蜂窝状,形态酷似翻开的羊肚(胃)而得名。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喜阴,一般在春夏之交出菇,是世界上公认的著名珍稀食药兼用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齐全,食效显著。
3.3.1 种植方法
在11月中旬下种,菌种300袋,种植后盖上黑膜。12月上旬,菌霜普遍出现,放置营养袋,竹林下每亩约2000袋。1月下旬,浇透一次水,换上高40 cm白色薄膜小弓棚, 2月下旬开始出现菇蕾。出菇前,种植地四周围挡风膜,搭荫棚。
3.3.2 竹林下羊肚菌采收时间
羊肚菌菌柄开始变色时,为较佳采收时间。
3.3.3 竹林下羊肚菌产量和效益
产量:25只/m2。单个羊肚菌重量:60~105 g/只,平均70 g左右。种植面积:200 m2/亩左右。总产量 :350 kg左右。产值:42000元(120元/kg)。投入:菌种和营养袋 5000元,劳动力4000元/亩,其他材料2000元/亩。利润:42000-11000=31000元。
模式一:竹荪(3/4月至9月初)/姬松茸、黑皮鸡枞、灵芝。模式二:大球盖菇(9月至翌年4月份)/羊肚菌(11月至翌年4月份)。
大球盖菇采用不同海拔、结合大棚,可从10月份开始供应鲜菇,到第2年6月份结束,供菇周期可长达9个月。
竹荪/(姬松茸、黑皮鸡枞)(3月下旬至9月初)+大球盖菇/羊肚菌(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
这种模式可解决连作问题;而且土地和设施利用率提高,降低成本,利润可达3万元以上。
散生、丛生和混生竹林下均可套种竹荪、大球盖菇和羊肚菌,不同竹林类型下竹荪、大球盖菇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竹林郁闭度对其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竹林下食用菌的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水热、光照与营养条件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又与竹林郁闭度、坡向、坡位等直接相关。因此,在竹林下套种食用菌时要充分考虑适合的位置,同时应对竹林立竹度进行调整控制,以达到合适的都闭度,才能使食用菌产量最大、品质最优。
我国竹林资源丰富,传统的竹林单作经营模式产出单一,其效益远不及竹-菌套种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竹林下种植食用菌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栽培后的废菌糠回归竹林,增加林地土壤有机质,促进竹林生长,实现了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竹-菌模式,可提高森林的复合经营水平,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增加森林经营的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竹林下废弃物利用、可节能减排,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安置,增加农民收入,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