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勇,曹建民,牛衍龙
(1.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过程中各种损伤的总称,与体育参与者所从事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环境、训练水平等关系密切。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高达50%。运动损伤是阻碍运动员长期规律性运动训练的主要因素,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严重者甚至会过早结束运动生涯。对青少年运动员而言,运动损伤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可能影响着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但青少年运动员在新陈代谢和损伤恢复方面均快于成人,所以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后需结合身体形态及生理特点进行康复治疗,才能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下使其得到有效的治疗。本文研究通过查阅青少年体育参与者运动损伤的相关文献,整合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及康复策略,探寻该年龄段人群特异性的康复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其医疗进程,在保障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形态与功能正常发育的前提下使其尽早重返赛场、完成训练计划,减轻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
运动损伤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意外伤害有所不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在人体组织或器官中各种损伤、生理系统紊乱及伤后并发症,与训练、赛事、运动技术、运动环境和装备密切相关。目前国内运动损伤的定义尚未统一,多数研究认为运动损伤是体育参与者在运动过程中,造成运动系统损害和生理紊乱,进而影响运动水平和身体健康的一种损伤。运动损伤的种类繁多,可根据损伤组织部位、伤口完整性和病理进程分为以下几种,见表1。
表1 运动损伤的类型
在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中,损伤的身体组织部位多发生在皮肤及肌肉,为急性闭合性损伤,原因与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运动技术的规范性密切相关。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需要针对不同的运动损伤类型,接入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才能加速运动损伤的恢复,进而保证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
皮肤损伤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破损,损伤范围包括表皮到皮下脂肪组织。黄婷婷等调查了87名竞技健美操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发现损伤人数占比72.41%,损伤类型多为皮肤表面的擦伤等,属轻度损伤。皮肤损伤常规处理方式为适量碘酊涂抹伤口。如果受伤部位有泥土或沙子等异物,需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并涂碘酊。青少年运动员在皮肤损伤的处理方面无特异性,皮肤损伤未伤及骨骼与肌肉,损伤程度不大,经过简单包扎处理后即可正常运动。
肌肉损伤包括直接外力导致肌肉挫伤和由间接外力导致肌肉拉伤,损伤发生率较高。徐广柏等调查了连云港市7所中学体育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结果显示肌肉损伤在所有运动损伤类型中占比高达42.86%。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出现肌肉局部血肿、肌腱断裂,应及时手术修补或清除,肌腱修补术后康复应尽早开始。肌肉损伤根据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3个时期,同时针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处理原则和治疗手段。(表2)
表2 肌肉损伤的治疗分期
目前在肌肉损伤后恢复肌力等肌肉功能的康复手段中,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等速运动训练是较安全且客观的训练手段。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肌肉慢性损伤时,需要额外增强肌力的渐进式负荷训练。这是因为青少年运动员肌肉的生长发育不均衡,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全身性力量训练,促进大、小肌肉群的协同发展,避免肌力不平衡导致的身体功能异常等问题。青少年运动员在身高增长增速期发生运动损伤,肌肉长度增长速度加快,但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弱,宜采用自我牵伸肢体、弹跳和支撑自身重量的力量练习,避免重负荷力量训练;青少年生长加速期过后,身高增速放缓,肌纤维增粗速度加快,可适当增加力量性练习,但负荷不宜过大,组数不宜过多,练习结束后要充分放松。青少年运动员在肌肉损伤后1个月左右,可逐步开始常规训练。
韧带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其内分布大量本体感觉装置,用于反馈关节活动状态。韧带损伤未能及时处理,易导致韧带愈合在拉长位置,其中本体感觉装置反馈关节活动状态延误,妨碍身体通过对应肌肉收缩保持关节的正确位置,进而出现关节的反复扭伤。韧带损伤常见于田径、游泳等运动项目,在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频发。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高达41.2%。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术后,尽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泵等低强度的力量训练和关节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青少年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人,牢固性相对较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落,因此在韧带损伤的康复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尽可能恢复原有韧带的张力;(2)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3)恢复肌肉力量;(4)恢复关节的本体感觉。此外,电疗、压力衣或肌内效贴等可减轻青少年运动员的疼痛和肿胀,加速康复。
肌腱传导力从肌肉传递到骨骼,将肌肉收缩转化为关节运动。肌腱的硬度介于肌肉和骨骼之间,可防止因肌肉与骨骼的直接连接而导致的应力集中。肌腱组织在人体力学起着关键作用,是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根据1965年曲绵域对2 725例门诊运动损伤患者的统计,肌肉与筋膜损伤占22.01%,肌腱和腱鞘损伤占12.03%,另有肩袖损伤占5.10%,合计39.14%。肌腱损伤可导致肌腱断裂或肌肉肌腱结合部断裂,多表现为肌腱和肌腱起止点处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肌腱起止点处的慢性损伤又称末端病,表现为局部肿痛、压痛、运动功能受损。肌腱损伤病理变化有肌腱周围充血、增厚、变性、粘连、腱止点钙化和软骨层断裂等,多发于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股四头肌腱和跟腱等部位。
肌腱损伤急性期的处理采用PRICE原则:保护(P),使用夹板或者敷料对肌腱损伤处进行保护;休息(R),受伤后保证充足的休息;冰敷(I),48小时内局部冷敷,一般持续20min,每天4~8次;加压包扎(C),用弹性绷带将患处裹紧加压,可抑制局部水肿;抬高患肢(E),抬高受伤部位,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肌腱损伤慢性期的康复需要区分损伤程度。轻、中度肌腱损伤以理疗和功能训练为主,适当配以消炎、镇痛药物;重度肌腱损伤术后需固定4~6周,参与等长收缩训练,未受累关节进行关节主动运动和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配合药物、理疗等直到肌腱愈合。青少年运动员发生重度肌腱损伤时,在进行PRICE常规急性处理的基础上,须尽早手术缝合,保证肌腱连续性完全修复,以防影响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发育。
青少年运动员的关节损伤常见于肩关节、肘关节与踝关节,如羽毛球和网球等挥拍运动,极易发生网球肘等关节扭伤和关节劳损疾病。有研究发现,有踝关节损伤史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占比86%;而黄婷婷等以竞技健美操比赛的87名中学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发现全部队员均发生过关节损伤。软骨组织不具备自身修复能力,目前针对关节软骨损伤的康复治疗分为早期阶段的保守治疗和晚期的手术治疗。早期保守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滑膜炎症,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使关节软骨不发生或者延缓发生继发性损伤。早期保守治疗阶段,采用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措施,可延缓骨关节炎发展,减轻症状。青少年运动员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及韧带的伸展性较大,骨骼受压能力和肌肉抗拉能力比成人差。青少年运动员发生关节损伤后,在患侧肢体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侧肢体的锻炼,以防止肢体发育失衡。由于青少年骨化过程完成较晚,骺软骨承受压力的功能比成人差,所以在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大小,避免骺软骨损伤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
运动过程中常见的开放性损伤包括擦伤、裂伤及开放性骨折。开放性损伤的处理要点是及时止血、处理创口、防止感染。止血法包括指压止血法和加压包扎法,而其中竞技体育常用包扎法有绷带包扎法(主要有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等)和三角巾包扎法(主要有头部包扎法、腹部包扎法等)。运动时发生骨折伤后临时固定应注意:(1)超过骨折两端关节固定;(2)不要轻易抛弃骨碎片;(3)先固定靠近骨折断端处;(4)保留外侧末端;(5)凹陷处要加衬垫;(6)不要捆在断端部位。在处理青少年运动员擦伤和裂伤时与成人无明显差别,但是在开放性骨折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是骨骼成形发育的快速阶段,制动对骨骼、关节的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在开放性骨折术后不能采取长时间制动的方式,应尽量选择内固定方式,并尽早介入康复训练。具体康复措施可参照表3进行。
表3 青少年运动员骨折术后康复方案
闭合性损伤包括挫伤、拉伤、扭伤、关节脱位、闭合性骨折等,多发生在关节处,临床表现为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和明显压痛等。闭合性损伤需采用PRICE原则进行预处理。青少年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或比赛中,闭合性损伤发生率远高于开放性损伤,常见的肌肉挫伤和拉伤以及关节扭伤等均属于闭合性损伤。例如,青少年运动员易发生肩关节脱位,多为创伤性前脱位,康复策略为前期采取肩关节固定、限制活动,随后逐渐加强肩部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等速阻力练习,稳定肩胸关节的练习,保证尽快恢复肩胛肌活动的正常模式,兼顾最大限度地提高肩峰肌肉力量和耐力,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急性损伤是指由一瞬间或者一次突然暴发的力量而造成的损伤。人体受到超出承受极限的大强度的机械力时,造成组织撕裂或断裂,小血管破裂出血,出现明显的瘀血或血肿,而肿胀对神经产生压迫和牵扯性刺激,使疼痛加剧,从而导致受伤组织和疼痛刺激产生保护性反射,使急性损伤部位发生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急性损伤多属意外损伤,其中跌倒和扭伤分别占35%和57%,与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无明显相关,大多数发生在专项训练外。青少年运动员发生急性损伤主要原因是肌肉力量不足无法保证关节的动态稳定,当关节运动应力分布不均匀时,易发生关节损伤。青少年运动员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大大增加急性损伤的可能性。急性损伤一般病情较轻,且容易忽视,如果青少年运动员带伤训练不仅会增加发生严重损伤的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协调性下降、技术动作变形或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急性损伤处理时需注意:(1)重视急性损伤早期的妥善处理,防止损伤加重和转为慢性损伤;(2)严格控制损伤早期的局部活动,踝部扭伤后应停训24h,膝部损伤停训3~7d。
慢性损伤指在相关的运动中身体的某个部位负荷不科学,或者因别的原因造成轻度损伤,并长时间累积形成的损伤。慢性损伤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退行性或增生性改变,还可以由急性损伤未愈而迁延下来形成。Pluim等发现,膝关节是全身中最易发生慢性损伤的部位,约84.2%的青少年体育参与者有慢性膝关节损伤。青少年运动员在慢性损伤康复初期,应以消除局部肿胀及瘀血为主,注意改善局部营养状况,松解粘连,并配合功能性运动治疗,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青少年运动员在慢性损伤康复中后期,应着重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如标枪运动员应保证其投掷时前臂旋前屈髋出枪,以防因肘关节过伸与外展而导致的投掷肘。部分运动项目因其技术特点会造成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结构慢性损伤,应在训练后进行矫正畸形训练,如射击及射箭青少年运动员常有脊柱侧弯矫正练习,避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种类较多,其中肌肉损伤是高发的类型之一,多为轻、中度的急性闭合性损伤,这与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运动技术的正确使用密切相关。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康复时,应遵循青少年肌肉、骨骼正常生长发育特点,制定符合骨及软组织愈合规律的康复处方,指导正确的功能恢复训练,稳步提高运动能力。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青少年运动员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膳食营养和科学训练,在保障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前提下,提高其专项素质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