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明,高晓峰,邱 程
(1.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 100009;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8;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让风险防控成为一种常态”既是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当前,由于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行为暴露出一些健康问题,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学生具备的健康素养参差不齐,学校面临风险的程度也相应加深。因此,开展有效的伤害风险管理与防控,能够为良好地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为学校管理者“松绑”风险管理责任。
学校伤害的种类繁多,伤害事故已成为威胁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运动伤害在威胁中小学生健康的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纵观美国过去十年,虽然采取预防措施后运动伤害率略有下降,但运动伤害仍然是导致美国儿童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而我国中小学生运动伤害事件也不容忽视。根据国家伤害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儿童运动与休闲活动伤害占该类人群总伤害比例超过 50%。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是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儿童少年运动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有关调查发现,有近 1 /3 的中小学生存在运动伤害相关知识缺乏和观念错误等问题,有超过50% 的中小学生运动伤害防护行为存在错误或不到位等情况,导致中小学生的伤害发生率较高。
在复课复学后,本文对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学生居家锻炼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天锻炼时间为1h及以上的学生不足10%,锻炼时间不足10min的学生占比19.51%,锻炼时间为10~20min的学生占比27.45%。“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很难保证与落实,从而造成学生BMI指数显著提升,身体形态发生变化,学生肥胖增加,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及身体柔韧性下降,增强了久坐行为,从而造成慢性病及后续运动伤害风险比例的增高。由于学习环境与方式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锻炼情况不同,运动行为不当造成的身体危害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促进中小学健康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策略是尽可能地用运动取代久坐行为,并结合运动伤害进行精准诊断与全面分析,为打造安全校园奠定基础。
随机抽取北京市某区23所中小学校进行学校体育工作的实地调研。在校长的体育工作报告与检查中发现,有15所学校已经制定相应的运动风险内容与措施。可见,部分学校管理层面存在思想意识淡薄。因学校缺乏应急管理机制,一定程度导致了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校方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学范畴中,管理机制就是利用管理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服务,协调各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建立校园伤害应急管理机制是将学校体育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方式。在领导层面,要责任明确,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各部门才能更好地参与、协调配合。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任务清单,以《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为职能要求,并定期考核领导和教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学校安全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体育教师是中小学生直面运动风险的执行责任人,是保护中小学生免于出现伤害事故的屏障。其负责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技术和安全保护工作的指导,教会中小学生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的能力。首先,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前,应认真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动作要按教学要求,详细分解、充分热身,并采取正确的保护与帮助。其次,对不适合参与体育课或统一规定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情况减少或免除其体育活动。最后,体育教师要在教案中制定好安全措施,并对安全事项做好预案。同时,要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保养和维修,做好体育设施使用安全的详细记录。
班主任是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管理者,是班级文化氛围的倡导者,是与家长、体育教师良好交流的引导者。因此,班主任在中小学生运动风险协同管理与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倡导。由于久坐行为增加,班主任应该让中小学生养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督促中小学生保持“一小时”有效锻炼时间。其次是引导。对于特异体质和心理异常的中小学生存在潜在的身心风险,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体育教师有效沟通,保障中小学生能在健康状态下参与学校学习和体育锻炼。最后是管理。班主任要保证校方责任保险及附加无过失责任保险,使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落实到位,同时协助家长为体育社团和外出参赛的中小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意外伤害的处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家庭教育的辅助,为提高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助力。在家校合作中,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重视与识别潜在的风险,与中小学生一起对风险防控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牢固安全知识的应用,能与中小学生一起演练技能,如包扎、固定技术等,这些技能关乎着中小学生的健康与学习生活的质量,学会伤害处理技能是降低风险的有效保障。学校也应注重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将开学第一课作为安全教育课,明确中小学生课内外可能面临的风险状况以及预防措施,使中小学生更好地回避、降低风险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同时,结合红十字会初级救护以及学校自身的救护培训,以家长与中小学生手拉手的方式,学习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紧急避险等培训,使家长和中小学生从理念认识、规范流程、操作技巧等方面掌握应急救护基础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制度保障有力,践行管理规范。制度是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是安全体系健全的基础。运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其存在于不同的运动情境中,只有制度规范其正确的要求与措施,才能未雨绸缪,防控于未然。从制度清单的分类中,大的层面是体育工作管理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对学校体育有整体的要求与规范;中观层面是体育教学常规要求、大课间活动、体育器材管理、课余训练管理、竞赛与运动安全防范等相关的制度建设,对不同活动类型与器材应用应给予相应规定;还有特殊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如《寒冷天气预案》《雾霾天气预案》等,以备中小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参加锻炼,强化安全的预案,确保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同时,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状况,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成长手册》,由学校体育组、卫生室联合设计,不仅应有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体育健康知识供大家学习,同时还应提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与要求。
随着新媒介的发展,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学校“线上运动会”“吉尼斯挑战赛”接踵而至,这些信息技术固然能解决体育锻炼的问题,但迎面而来的是运动风险的增加。体育活动设置得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缺乏相应的活动指导与安全预案,一些活动指导说明需具体化、图文并茂。活动的安全预案也至关重要,把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罗列出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告知书与行为守则,甚至可以签署运动安全知情同意书,有助于中小学生和家长或监护人理解所参加的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对伤害的预防管理。
学校要与周边的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伤害事故后,及时、有效地救治与处理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降低或消除伤害风险程度的有效措施。其中,紧急医疗系统是保障,是构建学校伤害事故处理的医疗系统联络网的有效方略。当中小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伤害事故后,学校应采用“就医就近”的原则,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医疗救治网络,按照国家医院的等级标准及功能,结合运动伤害的程度,按照学校事故处理流程及时采取措施,为缩短有效的救治时间,从而降低运动风险带给学校、家庭、社会的伤害程度,保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虽然国家出台了系列文件用于解决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校方和家长的赔偿矛盾,但仍要时刻警惕中小学生在校面临的伤害风险的可能。在伤害风险后,学校只有及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才可能是免责的。有效的伤害事故处理程序可以保证学生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做到措施得力的基本保障。根据伤害风险的程度,应选择有效的处理流程,如图1。只有每一步都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
图1 一般校园伤害事故处理流程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政策,并明确了一些法规要求,强调与重视学校安全事宜。2002 年。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给予了界定,并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情形。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提出了学校40类岗位责任人要求,明确了学校岗位的安全职能,从而使学校管理者有法可依,以政策法规做“靠山”,为管理者提供了政策支持。
调查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共有284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充实了法治教育力量,共筑起了保护防线。聘请校园法律顾问可为学校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指导与规避,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一方面,要从法律视角,对学校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判与规避,提出合理化的意见,用制度建设、任务清单的方式予以规避,同时进一步明确各职能的责任,强化法律意识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是要从法律的角度处理已经出现的运动伤害事故,规避学校与家长的正面冲突,从而更好地保护双方的有效利益,为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开展保驾护航。
风险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最常见的定义就是不确定性。“让风险防控成为一种常态”是学校管理变革中的一种需要。管理体系追求的是风险防控的策略处理能力,是风险调整工具箱的有效运用,如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承担风险,是面对运动风险科学预判的依据。
理解运动风险工具箱中的4个维度如下:(1)降低风险。在中小学生入校后,首先学校要采用体质精准分析与身体功能性诊断来判断教学内容安排的起点。其次是运动安全教育与行为,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运动安全知识与技能。最后是安全意识与制度,要明确是否把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是否每节课都有预案,是否对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存在的风险予以说明,是否在制度上呈现流程图,以此来降低所有潜在的运动风险。(2)转移风险。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保障风险承担,为风险转移奠定基础。(3)规避风险。应了解如何更好地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可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采用课外体育作业的方式促进锻炼,培养中小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养成。(4)承担风险。由于运动的特点,其风险是一定存在的,一些轻微的擦伤、扭伤时有发生,校医或卫生教师要常备简单处理的药品,及时处理,避免因延误治疗发生更大的伤害事故,降低造成校方更大责任的风险。
综上所述,运动伤害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烦人身体健康。久坐行为的增加,增强了运动风险程度。根据学校的“职责—策略—方案”三轮驱动的措施与干预,并结合社会环境、学校文化,建立一套适合学校的风险管理与调控系统,可以有效减少伤害事故与风险程度,形成适应学校自身安全保障的行动方案,为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的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实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