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舒婷
即使是外向开朗的人,经历一整天的高强度学习工作或连续社交之后,也会感到疲惫和不想说话,这时他表现得相对内向。同理,一些平时内向的人,也会在会议、社交活动中侃侃而谈,表现得很外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吴冬媛表示,从长期来看,人的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近年来不少研究关注到,性格除了稳定的特质,也存在可变的状态。例如,判断一个人很外向,通常指的是他待人热情、擅长与人交流、愿意表达自己,这属于性格的特质。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人的外向程度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环境更友好,人的表现就会更外向,这属于不同情境下性格状态的变化。
吴冬媛和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个体间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一段时间内对于外界友好程度的感受及反应也存在差异。当个体感受到环境中的其他人是友好的,他们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外向。即使是害羞或安静的内向者,也可以在某些社交场合中运用外向作为应急手段。这一发现被描述为“他人引发的外向性格”,个体可能有选择性地表现出外向,他的行为表现取决于“我是怎样的人”和“我处在怎样的环境”的叠加作用。
在传统印象中,外向往往被认为是成为领导者的必备素质,容易获得更好的社交体验;而内向的人,从儿时就更容易被给予相对消极的评价。事实上,内向和外向没有优劣之分。性格由基因和成长环境决定,无論内向还是外向,做真实的自己更重要。
(摘自《文汇报》)
246150052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