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自由

2022-03-15 08:45:27俞佳丽
南北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闻自由传统媒体公众

[ 作者简介 ]

俞佳丽,女,浙江嵊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 摘要 ]

新闻自由一直是公民的梦想。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新闻自由受到法律法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受到传统媒体特点的制约。新的媒体环境为新闻自由铺平了道路。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对新闻自由要素的影响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需求,以期为新闻自由的发展做出贡献。

[ 关键词 ]

新媒体;新闻自由;影响;要求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发展备受关注,从过去的边缘地带逐渐过渡到了主流地带。相较于我们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在表达公众意愿和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自由是相当大的。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新闻平台,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自由大大增加,新闻自由将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达到新的高度。当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自由越来越被提及和理解。自由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巨大的社会群体和信息来源要求衡量和控制“新闻自由”,以保持新媒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1 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1.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与我们国家的传统媒体相比,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发展标准,新媒体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和移动技术,借助于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各种渠道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流和娱乐服务的形式和媒体。

1.2 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新媒体被贴上了便利化、多媒体化、超链接化、全球化的标签,新媒体不仅是在交流方面,在技术发展方面也有很多特点:

1.2.1 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及时性。媒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当只有书面媒介存在时,新的传播形式是广播者;当电视技术广泛传播时,电视取代了广播成为主要媒介。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从实际上来说已经成为主要的新闻媒体。可以说,媒体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门学科,传播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各种创新。

1.2.2 技术性

新媒体的传播依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新科学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分享信息也越来越容易。显然,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持。

1.2.3 信息传播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多元化

为了及时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主体会与大量门户网站相连接,这些门户网站表明新媒体的信息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2.4 传播形式相互性更为显著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生产,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发展,新媒体共享性的特征越来越彰显了出来。

2 新闻自由的定义

新闻自由是指收集、出版、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自由,包括新闻自由、广播自由、采访和新闻报道自由,以及表达意见和进行新闻批评的自由。严格地说,新闻自由从实践的角度层面上分析不是传播者的专属职业权利。新闻自由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个人和法人建立媒体组织、了解和报道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自由是创造媒体的自由、获取信息的自由、传播信息的自由、出版和发布新闻的自由、发表新评论的自由和利用一系列新闻产品的自由。

3 新媒体在新闻自由要素方面产生的影响

法律意义上的新闻自由权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法律主体、法律客体和法律内容。现阶段,新媒体发展迅速,使学术界和产业界将注意力集中在網络空间的新闻自由权上。本文在更深层面上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权构成的变化。

3.1 新媒体对新闻自由主体产生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为公民新闻提供了条件。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缺点,允许重新配置公共领域。“对立点”的传播模式已不复存在,新的传播形式是广泛的传播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强大的互动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反思传播的机会,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信息在没有太多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到达公众;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众参与的权力,公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使得民主进程变得相当容易。

其次,将新闻自由权这一真正的主体转变为新的媒体格局。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和记者是新闻自由的真正主体。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各种形式发生了变化:参与新闻活动的公民人数不断增加,公民记者影响力在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主体性也在增强。

3.2 新媒体使得新闻自由客体发生了变化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本身在变化。在现今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呈现出不同的生产形式和内容:一是新闻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持续的,所有新产品原则上都由媒体控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新产品高度退化,在公众的帮助下,这是一个可以成为新闻的随机事件。新产品更加多样化和自主化。二是新闻标准的改变。评估过去新闻业的价值还需要专家定义明确的标准,甚至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论述。三是新闻舆论渠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业是如此随机,偶然性也相当大,以至于很难评估新闻对当前舆论的影响。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认知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彰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新闻的态度。由于现在有很多媒体平台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导致谣言数量众多。二是必须加强信息活动的公众自主权。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并在微博、BBS和其他公共平台上发布信息,对公众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也是充满新鲜感的事情。

3.3 新媒体促进了新闻自由权利的有效落实

我国的新闻自由权目前正在扩大。我们知道,尽管民众普遍承认记者的采访权和知情权,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他们仍然受到许多限制。新媒体的宽松环境从实践的角度层面上分析有助于克服这些限制。过去,限制一两家报纸和广播电台并不困难,但在新媒体全面参与的时代,不可能限制所有公民。在这种环境下,公民不仅有报道和监督新闻的权利,而且可以逐步实现接触媒体的权利。

4 新媒体视域下对于新闻自由的相关要求

4.1 严格落实新闻党性与新闻自由密切结合的原则

许多西方媒体声称,中国传统媒体没有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党和政府控制的伪自由。而笔者认为真正的新闻自由不是随意的不受控制的自由,而是基于真相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没有任何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关于新闻所反映出来的党性原则,要以真理党性的原则为基础,符合广大公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党性的新闻工作的原则更需要控制和保护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主要目的是切实保证一个健康有序的媒体环境。

新闻自由与新闻的党派性质之间没有冲突。特别是在中国,我们捍卫的新闻党性原则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代表人民的声音和意志。正如新闻自由是公众表达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一样,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容的。坚持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原则,引导公众走向新闻自由,一方面,针对当前媒体竞争,部分媒体牺牲了新闻真实性,以“性”“腥”“星”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只为得到更多的关注,却忽视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的背景下,信息流动混乱,公众匿名自由发言,甚至有人会发布不实信息。其中一些信息甚至是由外国势力推动的,国家安全受到媒体充斥的负面舆论的威胁。20世纪的苏联,“改革”似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改革”是指戈尔巴乔夫对西方新闻观念的学习,主张“开放”和“民主化”,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抛弃党的新闻原则。当苏联主要媒体逐渐脱离党的领导时,媒体和社会充斥着许多负面信息和负面意见,这与美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美国通过媒体将西方意识形态引入了当时的苏联社会中,并敦促控制公众舆论以瓦解苏联。有了苏联的教训,我们必须在更深层面上认识到,如果在新闻原则中放弃了党性,将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今天,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中,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新闻必须遵循党性原则,这绝对不是控制和限制新闻自由,主要目的是维护健康的新闻环境和稳定社会秩序。

4.2 新闻自由要始终保护公民隐私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有一定的冲突。隐私权是一项基本的个人权利,旨在保护个人的机密信息不受他人的干扰和侵犯,而公众新闻自由的权利旨在公众能获取社会上的信息。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新媒体环境中,有必要在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关于一些社会和网络问题,人们在互联网上交谈没有什么错。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许多模仿、侮辱、诽谤和其他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越来越多;通过“人肉搜索”等,导致网络暴力,并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后果。

在新媒体方面,重点是新闻自由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冲突。一些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新闻报道会在短期内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会侵犯他人隐私权。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自由是以自由的真实性为基础的,而这种真实性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的,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4.3 新闻自由强调新闻工作人员要持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與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新闻自由必须强调社会责任感,捍卫普遍的社会利益。面对越来越白热化的媒体竞争,网络新闻在新闻时效性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新闻工作者被新闻的及时性所引导。为了达到“抢先发布”“抢占独家”的目的,他们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制造了一系列虚假新闻,产生了大量负面舆论,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虚假新闻的报道越来越多。每年评选十篇虚假报道不是谴责,而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警告。新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职业道德,审视自己并自我警示。

与此同时,记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新闻是记者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价值观等的直接表现,对新闻公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为了实现新闻自由,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养。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政治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立足大局,与时俱进。其次,新闻工作者要有市场意识,要走出办公室,走向市场,贴近群众。最后,新闻工作者应该有远见,提高知识和技能,有前瞻性的观点,不能坚持定型的观念。

5 结语

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如果自由的边界被打破、被跨越,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媒体利用虚假新闻、恶俗信息来引起公众的注意。这影响了社会的秩序。保持良好的新闻自由可以在新闻传播中发挥有效作用,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少宁. 浅析西方新闻自由传统的建立及发展[J]. 读天下(综合),2019(23):0287.

[2]李文玉. 浅谈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 传播力研究,2019,3(18):268.

[3]曹建.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研究[J]. 环球首映,2020(7):62;73.

[4]焦阳.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J]. 传媒论坛,2019,2(21):116.

[5]卢艳. 互联网时代下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J]. 记者观察,2020(3):104.

3297500338236

猜你喜欢
新闻自由传统媒体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52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04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