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2022-03-15 08:45:27李园
南北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 作者简介 ]

李园,女,山东曹县人,河北地质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将育人的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独特的教育课程设置,结合互联网发展及信息化教育的推进,通过在大学各个阶段的思想熏陶,确保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明确正确的人生坐标。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课程改革,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发挥,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基础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特点,既坚持了整体性,又强调了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了一体建设、一体规划、一体教学的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在社会主义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

互联网视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在梳理互联网理念的高效思政课改革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德育课程标准和思政教学要求,不断扩展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现思政课主题主线,让高校学生愿意从教学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和思想的完善,从而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引起积极的课堂互动,形成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思政教学创新手段,达到积极的思想素质提升目标。

1 明确高校思政课互联网建设改革的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开展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参考相关的德育教学体系,将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变为互联网化、现场教学、多角度讲述、课堂辩论、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式,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同和实践参与。

1.1 用互联网牵引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政教学中,红色基因是教学的重点和学习的关键,正因为这种红色基因的思政教育内容的薪火相传,形成了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内在表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千年,具有很好的历史意义和教学价值。在互联网背景下,用主题主线一致的思政教学大纲贯穿大学思政教育全过程,不但可以更好地教育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也能够让他们从中找到时代认可和社会认同,从而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思想动力。在开展互联网视域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个热点话题或社会议题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课下调研、网络分组互动研究讨论,这样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思政辨析的范围,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形成较为共性的思政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相关的引导,就能实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

1.2 用互联网化的思政教学增强课程的感召力和号召力

新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高校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由于课业、就业等压力往往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程教育本身的内容,虽然思政课程在大学教育各个阶段都有编排,也有不少的课程教学内容,但高校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记忆性的背记知识内容,甚至往往仅限于应对必修课考试,并没有从思政课程的内涵出发,去入脑入心地主动学习。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学生的认知情况有关,还与思政课教学的固定模式有关,没有从互联网化社会的发展出发,使信息网络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天马行空”,没有形成教学的互补,只是一种课堂宣讲与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转变重视教材和考试成绩的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定式,更多地将社会发展、思想进步和素质提升作为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思政课程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融入思政课程中,不但从中学习知识,还能从中思考并提出相关辨析问题,用质疑的形式,给思政互联网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1.3 明确课程设计方向,用互联网助推课程改革

将基于互联网视域的思政课设计和推送形成体系化的教学模式,并积极对接社会现实场景,形成网络思政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的学习,不但在课堂内能够积极地与思政教师开展讨论式教学,在课外,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积极开展思政学习,不断地将思政学习的内容和精神贯穿于整个高校学习时代,用新颖的互联网思政资源,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扩展的思政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不断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2 把住高校思政课互联网化的“脉搏”,落实课程改革要点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德树人教育重要的课程设置要素,如何为高校思政课通盘“把脉”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迭代发展的互联网思政课程设置理念,杜绝各自为政的思政课建设方式,才能根据思政课学科建设的整体要义,采用综合研究、全过程管理、一体化布局、系统性设计、互联网化实现等方式将高校思政教学分门别类,形成循序渐进互联网化的教育改革模式,打好基础,促进提高,真正发挥好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2.1 优化互联网思政资源,用信息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在组织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重点进行初步网络课程设计,同时积极地了解新时代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网络热门话题的关注情况,并与教学大纲相匹配,以互联网的传播力提出思政课堂讨论的议题,通过思维碰撞,形成较为活跃的思政学习互动模式。好的思政“议题”是一堂优秀互联网思政课的关键,只有找对了讨论的话题,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注意力,同时也会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设问方向。正是因为“议题”课程教学中的话题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这样就会让大学生形成较高的参与度和附和度,虽然是通过互联网这种非“面对面”形式进行思政信息推送,也能形成积极的教学局面,引起较好的教学反馈。

2.2 优化思政课互联网教学,不断扩展息化思政的辐射面

通过互联网与思政课程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用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渐进性的思政教学大纲统筹各阶段思政教学内容,确保高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都对经过互联网融合改革的思政课程有较高的认可度,从而能够身体力行,将思政教学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真正实现各个阶段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传播和无缝对接,积极优化思政课堂的网络教学方式,即重视课程建设,也重视课程应用,将互联网平台的思政课程扩展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综合性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这样才有机会让他们主动掌握思政理论,获得思想进步和素质发展。

2.3 用新发展理念绑定互联网资源,将创新理论贯穿思政课程

因为社会经济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使得当前高校学生个性更强,不像父辈那样对于大学“象牙塔”具有很强的归属感,而是更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个人的发展更具多样性。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实际,对于无私奉献、集体主义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认同度不高,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往往选择个人利益。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就要因势利导,用新时代的价值追求绑定互联网思政平台,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指导他们人生的发展方向,通过红色文化这一标志性精神,引领思想建设,焕发思政课教学活力。因为文化作为人的一种思想集合,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所以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引领。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大学思政课重要的传播方向,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思政课,将新发展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落点进行投射,并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成果进行展现,从而让大学生在互联网思政平台上受教育、引思考、见行动,这样的思政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成为我国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 遴选“红色”内容融入互联网思政,确保思政课教育核心竞争力

从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出发,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分类指导相关的思政课程应用,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红色基因融入其中,并且构建适合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3.1 引入新经济发展内容,提升互联网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经济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大动脉”,而消费作为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形式,能够直接反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信息化对经济领域的嵌入,新经济消费也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的经济消费形式,特别是作为永立时代潮头的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经济更加关注,可以说当代大学校园每一个消费角落都有互联网经济的身影。互联网经济通过其高效的支付形式、便捷的携带方式和可靠的隐私脱敏保护,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消费中的最重要手段,互联网消费平台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独特风景线。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应该借助互联网思政课的平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传播形式,积极引导他们合理消费,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与消费观培育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进行融合促进,这种蕴含于教育中的互联网宣传,很好地契合了大学生喜爱利用互联网的心理特点,同时又将思政课的合理消费观和艰苦朴素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不断拓展思政教学的领域,用这种现实的内容,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在节制消费习惯的养成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3.2 提升互联网思政课的核心内容科学性,引导大学生开展学习

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思想建设的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系統工程,只有不断地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用更多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道德标准嵌入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变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动力,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思政课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互联网思政课程改革建设与应用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思政网络教学的内容上可以多讲精神传承,并加以总结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优秀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建设的支撑环节,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需要。用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作为现代思政教学的核心内涵,不但可以更好地教育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也能够让他们从中找到时代认可和社会认同,从而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思想动力。

3.3 重视互联网思政课程科学化发展设计水平,去伪存真构建优质课程资源

为了使不同阶段的大学思政课程的互联网结合设计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凝聚共识,高校思政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通力协调,开展课程素材筛选,积极地从各种现实和历史事例中找出符合思政课教学的经典案例,并且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设问、分析和模拟课件规划,这样才能将事例内容与教学重点融会贯通,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育学习阶段从思政课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也让高校互联网思政教改更具有效性和延续性。在开展相关互联网平台思政内容的设置过程中,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常换常新,让网上思政课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课堂思考和课下探讨,从而将思政课的教学场景延伸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思考获得思想的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其受益终生。

4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课改与大学思政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是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促进互联网思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变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动力,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光海.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论》[J]. 人民长江,2021,52(12):252-253.

[2]林佳丽. 新时代高校实现精准思政的路径探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172-174.

[3]陈冬颖. 文化多元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品位·经典,2021(24):120-121;152.

3370500338223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