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军政学校”诞生记

2022-03-15 18:27周文洋
清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独立团方志敏苏区

周文洋

1927年12月,中国共产党江西弋阳、横峰区委负责人方志敏、邵式平组织领导农民起义。不到半年,起义队伍壮大到近2000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信江独立团,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独立团战士均是本地贫苦农民,他们拿起刀枪当红军,大多因生计所迫,怀有朴素的情感,但缺乏阶级觉悟和坚定的革命斗志。1929年年初,独立团与国民党第六旅在磨盘山发生遭遇战,敌军凭借武器精良很快占据上风;而独立团部分官兵恐惧厌战,竟有百余人临阵脱逃,迫使全团不得不化整为零,撤入深山。

面对险些全军覆没的挫折,方志敏深刻意识到:必须提高官兵的文化、军事水平,并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斗争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于是,他与邵式平等人商议,打算着手组建一所军事政治学校,培养素质高、本领强、具备领导指挥能力的军政人才。

1929年10月初,方志敏向中共江西省委提交了《关于组建信江军事政治学校的报告》。报告请求:由信江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创办信江军事政治学校,由各县苏区选送学生140多人,组织为1个大队,下设2中队6支队18小队;学校组织校长1人、大队长1人、政治部主任1人,教官若干,对学员们展开军事与政治训练,学期3个月。

报告很快得到省委批准,1929年10月25日,信江军政学校在弋阳县吴家墩村挂牌成立。学校由红军第二师第十四团团长邹琦任校长兼大队长,方志敏任政治委员,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首批学员扩展到170余人,学期也由3个月延长至6个月。

学校的学习分为文化和军事两大类。文化学习除了识字、算数等基础课程,还重点教授《共产主义原理》《劳动与资本》等政治内容。而军事学习除讲授经典战例、军事知识外,还有操典、野训、进攻、防御等实地演练。

方志敏在开学典礼讲话中说:“我们这所学校不是普通学校,它是一所种子学校,是一支学兵大队,是一所培养红军干部的熔炉。你们这批学员,先用三個月时间经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再用三个月的时间到连队实习。经受战火的考验后,你们将成为红军优秀的指挥员、战斗员。”

1930年4月,首批信江军政学校学员毕业,均被派往赣东北苏区党政组织和红军部队。同年10月,“信江独立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排、连以上干部几乎全是信江军政学校毕业生,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水平和指挥、作战能力。

1931年秋,为纪念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两位烈士,信江军政学校易名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年初,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该学校从弋阳县迁至横峰县葛源镇杨氏宗祠,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开办8期的军政学校停课;学校共培养出学员1500余人,他们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副主席的汪东兴、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吴克华等人都是信江军政学校的首届毕业生。

3305500338281

猜你喜欢
独立团方志敏苏区
苏区的故事
苏区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把“枪杆子”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叶挺独立团用热血浇灌革命之花
“独立团”整编为“方面军”发挥区域党建整体优势
方志敏向死而生
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