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开设与完善,将民俗学纳入旅游专业教学是现代传统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民俗学教学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将旅游和民俗学相融合,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丰富旅游专业内容,提高民俗学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民俗的关注与日俱增,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课程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1]。尤其自199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专院校开设的科目表中,把民俗学正式列入了二级学科以后,各大院校分别将民俗学及相关课程列入了其教学计划[2]。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的不同,如何将民俗学课程在高职旅游专业开展得更好,使学生在旅游业中更好地认识民俗的重要性,将其学有所用,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项新的研究课题[3]。根据民俗学课程的特点和近几年的教学实际,在充分调查分析基础上,对高职旅游专业民俗学教学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讨。
1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的意义
将民俗学理论应用到旅游专业中,共同推动我国旅游业和高职院校旅游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正确引导学生紧跟时代脉搏,建立良好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鉴赏力的重要方法。(1)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是对民俗学的重大应用和发展。将旅游专业与民俗学专业相互融合便形成了旅游民俗学,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學科和边缘学科的属性,其目的更多的是解决现实旅游中的现实问题,是对民俗学的具体理论应用。旅游专业涉及人文、地理、商贸、民俗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内容,增加民俗学的内容,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有利于从理论上、深层次上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专业技能和水平,也为日后旅游管理及导游增加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贡献力量。(2)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是现代民俗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民俗学在我国较欧洲和日本起步较晚,尽管很多学者和专家为民俗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基于旅游的民俗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和丰富不容忽视,通过不断发现旅游中人们的规律,收集来自旅游方面的资料,开展旅游民俗方面的咨询,创新和开发旅游工艺品,加以分析总结和完善,以此来丰富我国民俗学学科框架和理论基础。(3)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是人们对旅游业的新人文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和高质量的生活,旅游是首当其冲的表现形式,人们热衷于更多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作为民俗学宣传的形象大使的导游必须要提高自我知识水平,尤其是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才可以适应现代旅行者的要求。同时,旅游者还会购买大量的工艺品,通过会回家向周围朋友的介绍,以此宣传和推广旅游地的风土文化。(4)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重大实践。旅游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大,实现工作要求必须面向市场,随时调整和改革课程大纲和内容。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既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过分的依靠现实,必须确保稳步提升基础上形成自有的理论体系,才可以发挥科学的作用,以完成其必要的课业任务。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是高职院校及时改革的成果,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拓展当代大学生知识视野的需要。
2 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民俗学教学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民俗学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探索旅游民俗学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本研究专门研究制定了问卷调查表和调查访谈提纲,选取开设旅游民俗学的高职院校,通过综合问卷和访谈笔录方式,对其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1)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共设置20项,分学生、教师调查2类,学生问卷主要包括所学专业类别、对民俗学的关注、对旅游民俗学认识、课程设置建议、个人掌握情况、实际应用程度、教学方法评价、就业去向等;教师问卷主要包括主要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重点、实训内容、教学目标、认知程度、考试情况、最大问题、个人建议等。(2)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生情况、存在问题、资源配置、个人建议等。
通过对选取的40位学生、20位教师问卷,调研分析发现:一是学生调查情况。高职院校82%的学生对开设旅游民俗学专业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产生了积极的兴趣,但是对其深层次理论体系和人文背景了解较少,对其社会应用价值停留在表面,对于曾经学过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体验,基本能够熟知民俗学课程体系,提出更多的建议为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场景学习,例如老师带队赴景区实习、走进坊间进行田野作业、学习方法的情景研讨等。二是教师调查情况。高职院校75%的教师认为开设旅游民俗学很有必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尤其在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丰富了旅游专业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实际。但是51%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对比较专业学科,包括民俗学,学校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视程不够现象,形式上大张旗鼓,实际并没有给予更多的人财物支持,导致课程教学比较泛泛,仅仅停留在基本完成任务水平。同时也给予了更多建议,专业方向设置要高起点,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充分促动学校管理者对开设旅游民俗学的正向引导,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真正将其落实到教学实际、未来学生就业等方面上来,提升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综合教学品质认识。三是访谈情况。调查对象75%的认为高职院校无论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必须要面向学生就业,尤其在疫情影响下,更要注重实际需要,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教育,更好地认知民俗学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两个模块成为调查对象的关注点,说明人们还是渴望获取更多的人文民俗信息,本着实用的原则,共同提升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此外,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对科研工作还是非常渴望的,除了提职提级需要,他们更多的是从专业发展方面试图想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规律、特点及方法,便于提升总体教学能力和水平。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确苦于没有科研团队或者学校给予关注度不高,很多教师便生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也反映出现阶段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整体状况,学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学术带头人较少,专业背景不够雄厚,科研方法和理论基础积累欠缺,很难有更大创新和发现,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的科技研发创新,以至于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教学上。
3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民俗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专业,无论从教学还是实践角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主要有如下不足:(1)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此方面的重要性,至今没有在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教学。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和培养重点各不相同,但是注重应用不注重理论,重专业技能不注重基础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旅游管理本身就是偏文科的,文科在高职院校往往比较弱的,基于民俗学的旅游专业建设更是弱上加弱,从而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忽视,更难提其学科水平建设了。(2)民俗学是专门研究和探讨民间各种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其他生活文化传承、发展和演变的社会科学,其本身理论性特别强,尽管很多旅游专业开设了民俗学教学,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中没有将理论实际化,没有将抽象的理论和逻辑规律表达出来,讲的理论基础较多,学生感觉非常枯燥,难以接受课程内容。更有甚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如果讲过于理论的专业知识,其接受能力是很有限的。(3)教师在讲授民俗学体系过程中,宏观方面讲的多,但是具体到某一细节时,讲的不深刻、不透彻。鉴于我国民俗学起步比较晚,至今民俗学培养的人才并不多,教师很多都是讲别的相关或者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自身对民俗学的理解和把握有限,所以很难将复杂的理论学深弄懂,授课水平过于浅显也是一种普遍现象。(4)田野作业是民俗学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具体应用的途径,民俗学不仅要有理论研究,田野作业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大多是对民俗学讲授以课堂授课多,带学生进行田野作业的机会特别少,一方面是学生课程安排学时有限,另一方面田野作业要有大量资金投作为保障。从全国开设民俗学情况分析,能够带学生进行田野作业实习就不错了,真正能够进行田野作业的更多集中在高校研究生教育阶段。(5)民俗学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性和理论性,存在师资教育严重缺位现象,难以胜任正常的教学工作。民俗学不是抛开实际问题的抽象研究,是在不断寓教于乐中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授课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必要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走访调研、短期进修等还是非常重要的。
4 提高民俗学教学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教学是积极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在不断进步中完善提高。鉴于当前民俗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民俗学学科特点,重点应做好如下工作。(1)及时开设民俗学教学。各民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基于民俗的各种表现形式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旅游的目的恰巧是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异域文化特色,从而提升自我。针对旅游专业未开设民俗学的高职院校,要积极正面认识到民俗学的重要性,对旅游专业进行规划,改革课程计划,增补民俗学教学,同时做好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开设一定要保质量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可以组织资深教师、行业内专家、教授和学者编制课程发展规划。(2)开设趣味民俗学教学。开设民俗学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們能够认识到人类文明,客观的看到人类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演变,吸取优良传统文化,是个人文化修养得到全方位提升。充分调研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生源地的民俗文化,增加该部分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讲家乡的故事、学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抽象民俗学理论的认识,在宣传和互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民俗规律、伦理道德的理解。(3)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融合,把事先准备好的民俗文化图片和摄影作品、影像和音频资料带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和学习形式,尤其可以将部分采风或者田野作业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进行分享自我心得体会和经验,引导更多学生建立对民俗学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下,可以制作引导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参与课件制作,如制作民俗学知识点二维码,构建学科知识点体系,将相关知识点赋给二维码,以地图为载体,通过扫描二维码提高学生学习民俗学的兴趣;再如可以开设腾讯视频会议,将分散各地的学生和教师汇集起来,集体分析和研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法,使学习和老师做到充分互动,体现教学成果的实用性。(4)分步讲解民俗学体系。引入科研成果,增强民俗学课程学习的目的性,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内容,通过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正确认识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系。将现有民俗学内容进行分解,复杂问题简单化,注重实际应用,引入情景教学,分片段分单元讲解民俗学理论,突出单元特点和重点,提高学生课堂效率,便于学生更好掌握和提高对民俗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情景模拟与桌面推演也是推动民俗学系列教学的方法之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专题,对每个专题建立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小组,在学习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练结合起来,实现民俗学教学的动静结合。(5)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增加授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民俗学专业任课教师,对民俗学老师开展多种形式的重点专题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授课水平。适时组织专业老师到经验丰富的地区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实战力量。此外,民俗学老师还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高,多读一些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等书籍,掌握更多的民俗学相关的素材,同时,由于民俗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要学会正确的评判真伪,培养自我民俗学素养。(6)增加田野作业。民俗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展民俗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洞察力,能够快速的扑捉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并自觉的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田野作业是研究文化传承与演变的重要方法,也是民俗学应用的基础,在开设的民俗学课程编排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和田野作业内容,打开学生视野。民俗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想掌握其本质,并在现实中加以应用,就必须要博览群书,充分吸纳各方知识,将其进行融合。(7)鼓励任课教师参与民俗学项目的科研。一位教师对民俗学前沿的掌握情况体现其个人专业水平,教师必须要跳出教材的限制,广泛开展研讨和学术交流,积极补充民俗学知识。积极引导和支持从事民俗学教学的老师开展旅游民俗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探索民俗学理论体系和分支的特点和规律,深刻探究其运行机理,做到与现实应用的无缝衔接,从而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俗学的教学质量。(8)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原则。好的教学必须要广开思路,不断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学校要想开设一门课程,并将此课程有进一步发展,必须带领相关人员赴开设好的高校学习、调研,通过吸纳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比发掘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正完善自我,才能使开设课程大发展。同时,还要适时请民俗学专业的教学能手、资深教师到高职院校讲学,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为教师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撑。
5 结论
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开设民俗学教学是当代旅游发展的需要,是旅游与民俗的有机结合,极大推动了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在对高职院校旅游民俗学开设情况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现象发现本质问题,并挖掘其背后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8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和建议,是对旅游民俗学的有益和必要的理论探索,为旅游业良性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支持。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民俗学教育工作者关注旅游民俗学的发展和传承,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事业发展。
引用
[1] 莫艳婷.高校民俗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池河学院学报, 2014(4):93-95.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2.
[3] 姜星梅.贵州师范大学《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新西部,2018(7):43-44+28.
作者简介:侯晓宁(197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