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兴战略是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的关键内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首要内容便是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既要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国民的生活需求。当前,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比如说农村的意识形态相对薄弱,城乡地域之间所产生的差距相对较大,以至于文化振兴工作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与应用。正因如此,本文就优秀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内容进行相应地分析与论述,以此来确保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从宏观角度来讲,乡村振兴并非单一性的课题内容,它的存在不仅仅包含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与我国社会中所涉及的各类建设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说产业、文化以及生态,都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文化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但能够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青年人才却屈指可数,青年是时代的未来,是社会活力的展现,想要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力度,明确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以此来确保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建设需要。
1 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1.1 农村意识形态弱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薄弱是当前我国青年人员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所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对于国民的思想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出现,不但会对主流意识的宣传与推广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还会严重阻碍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人们无法产生有效的认同感,意识形态的推广质量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加上务工人员较多,能够留在农村地区的大多都是老人与儿童,文化素质上的欠缺以及宗教思想的侵入,这些都会对农村的文化建设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加上农村地区本身在社会中存在缺乏话语权的问题,在意识形态的建设方面很容易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能够进行发声的渠道也相对有限,这才导致青年人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宣传,对后续的工作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1.2 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
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同样也是导致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受限的重要原因。青年人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明确真正的主体是农村人口,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越发明显,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贫穷与落后,使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大多都是以城市为基础,人口转移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程度也相对较大,最为重要的是,来到城市地区的人员大多是以年轻人为主,而文化程度与素养较低的人群则是被留在了农村地区[1]。从乡村文化主体上来讲,最为重要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便导致了空心化的产生,相关部门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因为人员综合素质上所存在的问题,而导致后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此外,人口流失所带来的影响不但是对人口的结构性产生了破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文化交流质量,使得原本应当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过于单一化,这样不但会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阻碍到我国乡村文化建设。
1.3 城乡文化差距扩大阻碍城乡融合
城乡差距一直都是我国政府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关系到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满足新时代需求,而南北方差异。城乡文化差距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文化影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部署而言,文化差距的存在会导致二者的融合进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无论是乡村文化还是城市文化建设,其本身都是要遵循相应的发展原则。但是,当城乡文化差距因为地区经济以及政策而变大后,地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以及行为准则方面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差距,很多农村人口在进城务工后,往往会选择在城市中安家,乡村地区所存在的落后现象越发明显,导致城乡文化融合的最终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2]。当我们在进行城乡文化冲突内容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发现,其本身大多是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的矛盾,中心性与边缘性所带来的强与弱都在影响着国民的思想水平,而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使其产生了明显的隔离性,当农村地区的思想水平与文化程度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时,二者之间的融合性便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1.4 乡村文化产品发展滞后严重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产品在进行日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外在表现就是供不应求以及供给无效。通常情况下,我国经济市场中所具有的产品来源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私营企业,公共产品则是以政府机构为基础进行生产与提供。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地区在人口密度上相对较大,并处于分散的状态,人口的基础相对较低,在进行文化产品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利润的回收效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并不愿意以此来开展投资工作,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也无法给予其相应的资金支持,多重原因相加,便会导致文化产品的产能始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供给方式的单一化也是导致文化产品输出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进行日常生产的过程中,企业会更加重视物质外表或者形态方面的调整,而对于无形的文化因素则相对重视不足,使国民在文化方面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自然会导致文化产品的最终供给质量受到不利影响[3]。
2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构建
2.1 加强意识形态引领
想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建设,就要及时进行意识形态的有效引导,提高这类内容在国民心中的地位,以此来实现对乡村文化核心内容的重塑作业。在日常工作中,青年人员需要明确乡村文化的来源内容,确定奋斗目标,并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扎根在农村,加强对有关乡村文化的保护工作,以此来确保国民的综合素质与意识形态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走群众路线,既要确保国民的文化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要进行经济层面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实现乡村文化的有效振兴。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应用来满足后续工作的发展需要[4]。
2.2 实施乡土文化重构
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对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讲,想要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那么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无疑是必要条件,新时代中同样存在着“三农”问题,而想要对其进行根本上的解决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通过对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并对精神面貌进行改革,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农村地区人口流失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实现青年人员的返乡创业,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双重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人员在开展乡土文化重新构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本身的重合性,多维层面上的需求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乡土文化的应用质量。对于农村地区的人员而言,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能够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舒适、健康且安全的生活环境,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因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此来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创新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乡土文化的重构,加强对协调性的重视程度,以此来确保整个农村地区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而言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2.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想要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就要先对其思想进行培养,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开展乡村文化的宣传与引导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来确保所建设的乡村文化内容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青年人需要尽可能选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文化宣传,比如说利用广播站,或者是宣传活动的方式,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素质,将该技术进行常态化建设,呈现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能够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思想需求[5]。正因如此,在进行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地区的基层建设,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进行宣传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以此来确保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开展这一措施,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农村人口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还能够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层面的建设需要,打好坚实的地基基础,从而来确保后续的乡村文化工作能够得以长久发展下去。
2.4 打造乡村文化的新业态
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不可割舍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则需要青年人深入了解到地区的文化。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相关内容,既要对千年文脉进行传承,同时还要将时代元素与特征融入其中,以此来确保所建设的乡村文化具有创新性与可延续性,利用文化内容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工作。在开展构建工作的过程中,人员需要对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寻找其所具备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并将其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来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乡村文化内容。同时,青年人还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创新的重视程度,以提高乡村文明等级为基础,既要确保民风淳朴,同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明确农耕文化中所具备的优秀思想,提高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以此来确保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能够由此得到有效提升。
在进行乡村文化新业态的构建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当加强有关乡村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不然,即便有青年团队在农村地区进行文化宣传与引导,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硬件资源而面临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当明确文化资源的引导能力,并将其进行乡村地区的倾斜工作,农村人口既是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这样不但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动力支出,同时还能够依靠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反哺,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来实现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推广工作。
2.5 提供精神文化食粮
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乡村人口的精神文化素养,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建立图书馆,又被称为“农家书屋”。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要想实现脱贫,一味地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只能缓解燃眉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有效果的文化建设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
现在城市内图书馆的规模已成体系。但是在乡村还有所欠缺。有的地区的图书馆藏书不全,或是文献较为久远,并且缺乏现代技术设备等。针对于这样不均衡的发展现状,优秀青年人才可以建立起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整体上的“总—分”馆体系,此体系共有三层构成:即“市—县—乡”三级体系,在这个三级体系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能够促使知识资源向乡村流动,而作为城市边缘地带的乡村图书馆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则是起到知识中转的功能。以城市带动乡村,再以乡村反哺城市,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化,创新化的乡村图书馆运转模式。总而言之,就是利用图书馆从根本上提高乡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他们懂得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才可以实现真正思想上的富裕。
2.6 打造“智慧+文化”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新理念、新技术、新动能、新发展。传统的乡村景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持弯锄入农田”。现如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乡村建设也应顺势而为,适应国家发展的大浪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智慧+文化”乡村。
田里的蔬菜瓜果是否需要浇水了?大棚里的温度是否适宜?光照是否充足?所有这些问题在智能监控系统上一目了然,可以实时监测,精准把控。在生态保护完好的乡村,可以利用电子政务打造生态旅游信息化网站,提供旅游信息智能推送服务。利用AR技术将自然淳朴的生态美景用多种方式展现出来,为观看者提供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足不出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智慧乡村建设方面,珠海的斗门区莲洲镇可以作为学习典范。莲洲镇建立了镇村信息化服务大厅,区、镇、村三级联网,及时发布更新农业信息,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另外,莲洲镇虽地处偏僻,但却拥有独特的水上人家文化,塑造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疍家旅游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的开发除了来自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美景馈赠外,还包括极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服饰、饮食、节日等。总之,“智慧+文化”乡村建设顺应中央政策,符合时代背景,最终目的就是加快乡村文化振兴,让老百姓过得舒心、放心。
3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地区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地区经济的限制,乡村地区的人口素质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为了满足经济方面的需求,青年人外出务工所带来的人口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不但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同时也会对我国乡村文化的建设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相关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对乡村地区的管控力度,采用合理的手段与方式开展文化振兴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乡村地区的建设质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城乡文化上的高速融合,为国民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引用
[1] 顾双雪.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J].新农民, 2019(3):3-4.
[2] 张宁.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8):75-76.
[3] 张静,杨晔.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途径研究[J].山西青年,2019(9):105-106.
[4] 景建军.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现代交际,2020(8): 233-234.
[5] 王长青.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8):188-189.
作者简介:张晓艳(1983—),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馆员,就职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