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山 谌俊杰 魏 涛
(1.深圳亿嘉和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2.武汉工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14)
非机动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占有很大比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起辅助交通的作用,是城市发展低碳环保交通方式的趋势。一些城市逐步完善了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弥补了机动车交通的不足。但随着非机动车使用数量的增加,对停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对停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单车乱停乱放带来的环保问题,给交通管理及市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1]。
截止目前,某市现有非机动车停放区域1万处,仅能满足40万辆非机动车停放,而投放的共享单车已经超过70万辆[2],远远超出了某市非机动车可停放区域的承载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某市交委对共享单车企业经营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估,考核从信息管理登记、车辆管理、运维管理、运营服务、社会满意度五个方面进行。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效果不是很理想。各大城市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所以陆续开始限制共享单车、电动车的新增投放。随着各大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加强,后续对共享单车经营运维也有更高的要求。
面对日益增长的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城市地铁口土地紧缺的条件下,对非机动车停车空间进行存量优化提升、增量合理规划、政策支持与保障才能促进非机动车交通的发展。
目前国内城市地铁口非机动车主要采用地面停车方式,大部分会选择停放于规划区域,还有部分会将车辆停放在路边,停车地点的选择呈现多样化。
在已规划的停车区域,大部分人会主动停在指定区域内,但过度的停放降低了人行道的通畅度。在未划分停车区域的地方,市民停车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观念来停靠。主观上认为较安全便捷和不影响交通的地点,比如车流量较少的道路边,人行道树下空间、公交站点及地铁口附近。路边停车的方式较为自由,其停放不需考虑指定的停车信息和停车费用问题[3-4]。
如图1、图2所示,某地铁7号线建安站和某地铁5号三角路站现场非机动停车现状,非机动车的无序停放已严重影响市民出行。
图1 某市地铁7号线建安站
图2 某市地铁5号三角路站
城市非机动车的使用率直线上升,其随取随停的特性给非机动车的停车规划增加了难度,停放及管理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停车设施及容量不足。随着近年来共享单车及电动车在各大城市发展迅速,出行量也不断增加,由于之前的城市规划未预见这一因素,导致发展规模超出可停放区域承载能力。而城市发展过程中机动车停车相关设施及管理备受关注,忽视了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完善。
(2)道路规划存在不合理。有些地段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停放的现象,未预留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导致一排排共享单车占用了行车道,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相关政府部门的维护难度也随之增加。
(3)管理薄弱,停车混乱。城市人行道上的非机动车无专人进行车辆的停放管理。布满灰尘、损毁和弃用的车辆出现堆积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综合环境。
为了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有些城市将非机动停车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紧密相连。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如大型商圈、地铁口、公交站、重要交通枢纽等位置建设非机动车立体车库,满足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如图3所示,双层非机动车立体停车库,设置在人流量大的商圈附近,结合周边环境的艺术元素设计车库的外观,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图3 双层非机动车立体车库
在非机动车停车高峰期,由于广场缺乏固定的停车设施,取用和退还车辆无固定设施限制,导致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普遍。如图4所示,广场的多层非机动车立体车库满足停车需求,同时使得车辆停放规范,其规划形式灵活性高,对广场用地的利用率高。
图4 多层非机动车立体车库
智能非机动车立体车库是一种圆柱形的塔库,其构思来源于圆塔小汽车立体车库。可以实现一键取车,同时也可以根据城市周边的环境定制化的设计,适合停放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如图5所示,智能非机动车立体车库断面图,采用地下封闭式自动存放自行车,可以存取200余辆车。
图5 智能非机动车立体车库断面图
智能非机动车立体车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是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自行车停放方式,属于新型综合利用城市立体空间、人性化的市政公共设施,不仅方便存取,防雨防晒,具备电动车充电功能,还具备防盗报警功能,车库运行数据及状态可实现远程用户端查看。具体的停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智能非机动车立体车库规格参数
建设非机动车立体车库,仅仅能解决城市某一处的停车问题。要想全面解决城市非机动车停车及管理问题,必须网格化建设非机动车智能停车系统。建设网格以1km为基础点,根据城市单车实际运行的状态,网格化横向及纵向建设。利用城市空间,结合周边环境,充分考虑立体车库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融合,合理配置个性化及智能化的停车设施。
非机动车停车系统对健全非机动车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网格化建设非机动车智能停车系统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两点:
(1)将全面解决城市非机动车停车难题,特别是能及时有效控制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现象。主动引领慢行交通系统行业规范化、标准化服务。
(2)政策上符合国家倡导的“低碳环保”出行理念,对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不是孤立的空间,它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需要从宏观上考虑规划和设计[5]。通过规划的提升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综合人居环境。
为了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结合道路规划、区域植物配置和周边建筑环境,因地制宜规划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的形式,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的规划形式灵活多变。如图6所示:可以采用单独型和多个停车单元组合型;针对高度受限的场地,可以采用地下型;地上、地下复合型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单位面积的使用率;利用店铺上方或高架下方空间、广场或者高楼地下空间也可以建成停车场。
图6 非机动车停车空间规划形式
以某市地铁口非机动车停车空间规划方案为例,对三种方案进行分析:
规划方案一:将非机动车立体车库建设点放置在临近地铁及商业入口,满足所需车位数,用车还车方便。如能搭配具有现代景观的立体停车外观,与周边的景观元素融为一体,将提升商业的景观设计,如图7所示。
图7 非机动车立体车库规划方案一
规划方案二:将非机动车立体车库藏匿于地块种植池中,对于商业前广场的视觉影响较小。可通过地下车库的形式弥补所在地绿化率的不足,如图8所示。
图8 非机动车立体车库规划方案二
规划方案三:将非机动立体车库设计在临近地铁及商业入口,设置于人行道一侧方便停靠使用,南北两侧主入口处保证5m以上种植带,削弱非机动车对入口的消极影响,利用天然场地高差,使非机动车位藏匿于种植池一侧,消解对于建筑主要入口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确保商业主入口设计的完整性,保证高端城市空间品质感,如图9所示。
图9 非机动车立体车库规划方案三
通过以上停车空间规划方案分析,根据不同区域地块条件,选择合理的停车空间规划形式及合适的停车设施,包括双层、多层及塔库,可以起到优化城市停车空间的作用。
在网格化建设智能非机动车停车系统中,应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库和云计算技术,进行非机动车停车大数据价值挖掘。通过对用户相关信息的采集,掌握车辆出行和停车的特征。针对出行趋势分析,对未来区域出行需求进行预测,实现投放数量动态调节机制,保证科学合理投放,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同时停车数据自动采集,对特定区域的人流进行预测,给区域商业开发提供依据。建立统一的非机动车数据管理平台,将各大运营企业投放车辆数据统一接入管理平台,为相关管理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非机动车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出行工具,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重要民生交通工具[6],实现了与其他交通无缝接驳,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的优化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将非机动车停车空间规划纳入部分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程序之中,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加强对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建立,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2)开展网格化智能停车系统研究,提供足够停车空间。从停车设施及容量指标等方面,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3)规范非机动车运营秩序,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促进非机动车辆使用的标准化,与车辆相配套的停车设施设计规范及标准化。
(4)非机动车停车的运营及管理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为原则,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政府部门、科技企业、市民用户的多方共赢。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地铁口非机动车停车问题突出的区域,对停车现状梳理、停车设施及停车空间规划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网格化建设智能停车系统,结合具体的规划案例分析了优化城市停车空间的方法,以及提出了停车管理方面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在非机动车停车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深度挖掘与分析停车大数据的价值,对停车需求进行预测,为停车区域规划选址以及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非机动车停车空间优化的思路,对改善非机动车停车问题,缓解交通拥堵,培养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促进非机动车交通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