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 柯勇
(1.新疆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2.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双一流”建设是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格局,强化服务育人实效的重要决策,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2018 年8 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并构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双一流”建设进程,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1]。体育院校本科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促进体育人才全面发展,畅通优秀运动员输送渠道,推动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等工作的先导环节和重要基础。然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建设缺乏特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优质教学成果不足等症结,制约着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人才的培育进程,也严重阻碍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该背景下,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为目标,构建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鉴于此,该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进行现实审视与问题分析,构建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以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本科生教育质量与规模同频共振,提升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层次及水平。
在人才培养竞争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一直是诸多国家实现教育发展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制定并实施高等院校发展战略规划是国际通行做法,并拥有大量成功经验,学者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和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环节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多以实效评价为主,集中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质量评价模型以及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整体上,各国的高校战略发展规划虽与具体实施举措存在一定差异,但普遍强调政府、社会与学校结合的共建机制,坚持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方针,优质成果为导向,提升育人实效为核心,以师资建设、资源创新为支撑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国内,随着本土高等院校发展与国际一流院校、一流专业并轨,“双一流”建设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词和风向标。“双一流”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自2015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建设的先进理念、关键要素、实践思路上,以及在此背景下高校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等方面。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相关专家从影响因素、保障体系与系统评估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作为“双一流”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普遍共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把握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和提升的主轴,如何紧跟国内外一流高校发展的前沿趋势,建构本土化的改革和发展路径,成为当下教育学者研究的重点。
总体上,关于“双一流”建设与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研究仍处于发展性阶段,其保障体系的构建尚未达到融合发展的态势,“局部活跃,整体不足”已成常态,相关研究力求整体分析和整理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虽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和见解,但忽视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方针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对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的发展特点把握不全,也鲜有关于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和保障体系构建的实效性研究。如何基于“双一流”建设视角,厘清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并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当下体育院校发展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实现高等体育院校服务育人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育人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学校核心价值的目标追求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方针以及人才培育的主要指向。目前,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对专业建设重视不足,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不准确,缺少对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考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忽视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需求[3]。例如,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等体院校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其办学宗旨就是培养从事体育教学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转变,体育服务培训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区域教育行业准入门槛的增高以及体育教育师资的投入饱和,也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发展和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仅难以从事体育教育相关行业,也无法在其他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想要解决以上问题,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须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精准把握社会产业需求,培育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不断提高体育院校育人质量和水平。
课程是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专业课程建设是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教学活动,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不断升级,高校专业建设方向和课程教学理念亦在持续更新,但体育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却进程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部分课程虽在需求改革与创新,但在人才培养目标、授课模式和考评标准上又缺乏独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有机整体,必须根据院校自身发展目标和区域人才培养的服务面进行设置,以培养契合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适应社会产业人才需求的专门性体育人才。然而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却呈现趋同化的状态,专业课程设置无法凸显区域和学校优势特色,与区域社会产业发展也很难衔接,导致部分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受限,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实践能力,难以达到社会产业的人才引入标准。因此,有必要利用高等体育院校的自身优势,创新课程理念,以一流专业、优势项目为突破口,提升专业课程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和实质效益。
教育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前沿性、创新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体育院校本科教育偏重实践应用,旨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予以引导,还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的师资配置以及大量的场域设施的投入。目前,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逐渐释放,政府对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育资源的投入比重也有所加强,但由于资源整合和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教育资源未被合理利用,服务于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对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但体育院校自身“造血能力”欠缺,新型教学场地设施、数字教育平台的运用未广泛推广;体育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较为欠缺,部分教师对当前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本科人才培养方向了解不清晰,未能有效完成引导学生实践创新,帮助学生择业发展的职责。为提升院校本科人才教育质量,适应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必须整合资源引入渠道,完善资源投入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互联网及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持续丰富并合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优化线上教学条件,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育教学成果是评价和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育人实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突出人才培养的实效,重视教学的实际成果成为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然而,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教育经费和投入稳步增长的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的优质教学产出却严重不足,部分院校教师偏重科研,缺乏对教学实践成果的重视,缺少对本科专业教育的关注。目前,科研产出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仍占较大比重,部分高校教师思想过于功利,还未转变“唯论文”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由于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还未健全,教学评估仍停留在课程与论文之上,导致学生服务创新和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释放,其参与和产出优质教学成果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此外,由于高等体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还未与体育产业发展深入接轨,学生所能获得的实践和创新平台有限,参与和产出优质成果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体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应当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准确把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对标国内外一流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升级优化体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要联合国内外一流体育院校,以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出发点,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以及实践创新活动。通过联合办学,实现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的共创、共建、共享,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同时,高等体育院校应当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格局,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根据产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合理制定校企联合培养、一站式培养招生计划。高等体育院校要加强与体育企业和服务性产业的交流合作,构建“专业、企业、产业”精准对接的一站式人才培养平台,依据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企业开展合作,既为企业输送人才,也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择业机会和实践平台。
课程体系是将专业课程按照门类顺序进行排序,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4]。课程理念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是院校育人理念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要以培育全面发展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贯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课程理念,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和区域体育优势产业,以体育院校传统优势专业为侧重点,以一流课程、品牌课程为主要依托,构建注重学科交互、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实践性人才特点。高等体育院校要根据《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案,紧跟体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突出体育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断发展和更新课程理念,巩固和提高对专业基础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5]。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统筹学生发展和产业需求,通过积极调研了解社会产业对现有人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需求,以此合理地选择课程资源,调整课程内容,达到课程建设服务于学生发展,满足社会产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目的。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格局,需要以管理体制改革为起点,优化资源引进、整合渠道,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益。高等体育院校要加强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仅要保障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场地设施条件,还要不断拓展资源引入渠道,优化资源整合路径,特别是要加强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同时,院校各院系、各专业要激发自身“造血”功能,打造资源集约和多学科交互的发展新路径,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体育学科是一门知识体系复杂、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训练、竞赛等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学科知识架构,塑造综合能力素养。在训练场地和实验室的使用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与最新动态,不断丰富和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接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6]。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要求教师在这一动态化的进程中不断学习与调整,加深对前沿学科知识的理解,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现实条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方法也要作出相应优化和升级。
成果导向要求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服务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体育专业人才发展实效为导向,聚焦教育教学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是否符合院校服务育人的预期目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要以成果为导向,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审视教育教学的实效,学校培育的人才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对比一流院校、一流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该如何优化升级。全国各高等学校应重视质量建设,全方位解读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的内涵,依据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构,最好是独立的部门负责全校的质量保障工作,二级学院和教研室都有负责质量保障工作的人员,由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从宏观上控制学校的教学质量[7]。要建立健全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依据体育院校自身情况,明确细化本科教育质量考核标准,将考核评价的各个流程精准化、透明化、长效化。同时,在实际的质量评估活动中,要以教学实践成果为导向,重点对教学实践取得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估,保障教育过程和成果的一致性,通过制定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真实、有效,能够反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而精准施策,高效治理,充分发挥监测评估的改进功能和保障作用。
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交互,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共融,也需要全面把握与系统分析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的总体情况、影响因素、瓶颈问题与现实条件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运用了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借鉴了全国其他“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的成功模式与示范经验,与世界“双一流”学校建设理念接轨,提出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相应对策和建议,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