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五台山题材影视片叙事话语的突围与重构

2022-03-14 15:33:53张海峰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2期
关键词:影视片五台山题材

张海峰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五台山是我国唯一汉传、藏传佛教并存的名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属于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文物古建精华荟萃,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长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五台山题材的影视片有10余部,多角度展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概貌、人文习俗和历史传统。但随着新时代的变化,影视片叙事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立体的话语建构[1],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本文以叙事学、影视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对五台山题材影视片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和叙事话语进行分析,并与时代环境相勾连,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五台山题材影视片叙事话语的困境及出路。

1 五台山题材影视片的叙事

1.1 叙事视角: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切入

20世纪90年代的五台山题材纪录片,擅长综合使用全知视角和外视角来讲述故事、演绎文题,展现五台山的自然环境及相关的历史人文信息。同时,利用外视角冷静地记录人物的活动轨迹、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中国影像方志》第483集“山西五台篇”,使用全知视角的方式介绍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让观众对于即将展开的情节有大致的了解。对于人文信息,该纪录片选择外视角来表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全知视角勾勒自然风光与历史陈迹,关注的焦点自然是文献记载中最为主流与显著的历史信息,叙事风格整体上则体现为系统性、基础性和严谨性。

电视剧《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兵排》和电影《康熙大闹五台山》则以微观视角小切口切入,将关注点转移到历史发展的某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或者在总体性的语境中寻找别具一格的微观视野,从具体细微的特定现实现象入手,将显著的历史事件和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通过琐碎细节或普通人的视角展现出来。《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女兵排》一改传统人文片集权威性、历史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表现手法,通过平民化视角及小人物故事来展现抵抗日寇的一系列感人情节,同时颠覆了大叙事语境下对关键人物的主流认知,展现出了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以往未被关注的一面。此类叙事往往是在微观语境下,对宏大叙事难以整合的细碎因素进行组合,通常带有一定的新时代文化特征,能够推动影视片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五台山的历史厚重感和鲜活体验感。

1.2 叙事内核:从物象景观到经文教义传说故事

叙事主体是叙事作品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叙事主体在叙事视点、叙事角度和叙事风格上均存在差异。对于影视作品而言,人与物的呈现都会有所侧重,也存在叙事内核转变的问题。其中,最具有客观陈述性的是全知视点,因此在五台山题材系列影视片中,全知视点的运用是最为广泛的,这在纪录片中尤为凸显,其通常将“物”的呈现作为切入点,《五台山佛光寺——唐代木建筑》即采用了此种方式。将物作为叙事重点,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叙事历史的真实可靠,但同时,全知视点会给人距离感,吸引力不是特别强。

《千年菩提路》一改以往的视角,采用五个导演分别拍摄五个短片的手法,来展现文化景观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将目光聚焦在各宗高僧身上,视点实现了由“物”到“人”再到“经文教义传说故事”的转移。这种限知视角的使用,摒弃传统的方式,采用人物主观视角,注重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行为轨迹,以观众视角,透过众多的细节呈现,使得影片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变得有趣丰盈。

1.3 叙事技巧:从传统创造模式到符号化转换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媒体技术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趋势,逐渐打破了传统创造模式。五台山题材影视片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后,叙事手法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空间,使其呈现出故事化倾向,突出对细节的刻画,提高了整体品质和可看性。电视剧《康熙遗妃五台山》,全剧没有单纯展示佛学文化对心灵的启示作用,而是以平民化的故事来展示五台山文化厚重感的一个侧面,唤起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予观众治愈感。

影片《五台山儿女英雄传》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传统叙事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悬念、细节、符号等元素对其中故事化的信息进行整合,采用微距拍摄技巧、视听相结合的呈现角度及情景再现等新的叙事手法,不仅提升了全片的艺术表现力,还给观众带来了新奇感,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文化的符号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影视片中符号通过视觉语言被创造成一种展现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独特意境。五台山存在大量的自然、人物、动物、事物符号,蕴藏在自然环境、宗教建筑、佛事活动、佛教音乐之中。

2 五台山题材影视片的叙事局限性

2.1 影视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

五台山文物古建荟萃,历史悠久,传说故事众多,可挖掘的素材十分丰富。但是,以此为题材的影视片创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产量上是非常有限的。自然环境方面,影视片拍摄几乎都聚焦在某几个具体景点上,很难跳出旧有模式开发五台山未涉足的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五台山题材影视片对民俗民风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不仅对国内观众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受众也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五台山题材影视片目前处于创作数量少、规模小以及播出和放映数量偏少的困境。

2.2 题材开发的有限性

五台山题材影视片的创作,需要不断地挖掘深层次内涵和新的内容,保证每部作品都能给观众以启发。五台山拥有大量可供选择的拍摄素材,但已有作品在拍摄对象的选取上是相对局限的。从《花和尚大闹五台山》到《五台山儿女英雄传》,五台山题材影视片实践对五台山资源进行了小规模的影像开发,往后的创作者需要对五台山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只有突破固有的模式,才能形成新的叙事风格,满足受视群体的需要。这既丰富了影视片的内容,也使影视片从质量上有了提高。

2.3 拍摄场地和对象的特别要求

一般来说,摄制组相对从容自由的创作行为有利于激发和推动影视作品的艺术创新。创作自由包括选题自由、拍摄空间和时间自由、拍摄手法自由等方面[2]。五台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独有的历史文化共同造就了五台山题材影视片创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给摄制组的拍摄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限制:首先,五台山是全国非遗重点保护单位,影视片拍摄工作需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拍摄场地本身的要求很高;其次,对于一些重点事件、寺院、僧侣方面的内容需要认真审核,必须符合历史,符合新时代价值观;再次,在细节处理方面,要注重建筑风格与景观风貌的协调以及同地域文化的结合,还要注重其背后可挖掘的文化资源,这势必会增加创作的难度。

3 对五台山题材影视片的叙事话语建构的思考

3.1 历史阐明:中华文明的新时代镜鉴

3.1.1 民族与世界

在中国历史中,五台山一直都是文化交汇之地,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也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宝库,为丰富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五台山文化本身所体现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包容性与亲和性,具有唤醒文化认同感的先天优势。纪录片《清凉五台山》描绘了五台山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展现了五台山的繁荣与衰败,吸引了海内外观众对五台山的关注,传递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对历史的演绎,让现代人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而有效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和现代化表达。

3.1.2 传统与现代

五台山题材影视片应为观众呈现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展现五台山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心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要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在整体上对相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及时把握国内国际影视片传播新动向,开掘新的叙事视角,拓展传播方式与渠道,使其现代化传播不断向前推进,从而适应新时代传播规律,实现对新时代传播趋势的引导[3]。

3.2 多元取向:表达碎片化与风格个性化

3.2.1 进行新介质传播的尝试

影视片与新媒体进行结合,才可顺应受众的观感习惯,使其逐渐从电视、电脑等大屏转向手机小屏,同时传播渠道更加多元,跨平台传播成为影视片发展的必然趋势。五台山的环境和历史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待开发的海量创作题材,有值得去发现和记录的东西,但影视创作者要注意避免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中。这就要求在突出本土特色的同时应当选取新的传播介质,实现多种媒介平台融合,以拓宽传播渠道和扩大传播范围。

3.2.2 开放播出平台,激发多元化创作

在新时代市场化的进程中,融资渠道更加多元,为保证各方利益最大化,应该加大投放力度,降低影视宣传成本,积极开放播出平台,向市场释放播出需求,提高五台山题材影视作品的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能力。这就要求制片人需进行多元化创作,实现多平台播放,打造高效的运营能力,搭建多元化组合管理模式。另外,利用好互联网主力军青年群体用户的传播力量和国际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关注播放量、评论反馈和海外收视情况,在新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五台山影视作品的中国智慧。

3.3 话语构建:文化意蕴的凸显与融合

3.3.1 最有感染力的佛乐

五台山佛乐始于北魏,经过传承延续,在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间器乐、民歌等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佛教音乐,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系统,被誉为“中国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影视片中的视觉画面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声音,视听共同作用在观众的感官之上,完整的镜头离不开声音节奏。五台山佛乐是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佛乐有“颂佛”与“供养”的作用,它就如同佛教艺术中的绘画、雕塑、文学一样,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成员。五台山题材的影视剧配上独有的佛乐,能立即生动起来,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

3.3.2 最有氛围感的佛语

佛语是五台山文化中佛教元素的承载形式,是教义与启迪的传播依托形态。广大观众置身佛声佛语中,才能更好地了解五台山文化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五台山的独特魅力。佛教文化的多样性表现,要以佛语为载体,体现人与佛教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展现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发展、演变、融合及兴衰的历史过程。

佛语往往体现在佛教文化活动中,直到今天,如晨钟暮鼓、传戒受戒、讲经论道以及各种法会,都是佛语依存的重要场景。影视剧可借鉴情景剧《又见五台山》对佛语的运用。该剧分为诵经与祈福两个部分。诵经部分主要阐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佛名经》《增一阿舍经》与《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四部经咒,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观众能够很准确地感受到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化,产生对于佛教的感悟。佛教在中国不仅仅是信仰,还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语体现的正是至善圆满的生命本质教育[4]。

3.3.3 最具特色魅力的方言

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影视片以现实生活为直接内容,反映时代生活,其言语表达应该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必须大众化、生活化。地域方言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清新生动,更加口语化,有鲜活感。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承载着地方文化内容[5]。佛教文化在山西有着长久的发展,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已凝结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五台山境域的方言自然是当地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和盂县,以及周边的原平市、定襄县和忻府区,这些地方均属于晋语区,除盂县为并州片外,另六个点都属于五台片,其声韵调都极具特色。在五台山影视作品中恰当使用本地方言,不仅能帮助影片完成叙事和人物塑造等,还有利于召唤出观众的历史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推动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传播。

4 结语

作为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五台山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五台山题材影视片要呈现中国新时代价值观,就要在凝聚民族精神、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内容创新,在传承中不断迸发出新的时代精神,关注叙事方式和话语变迁,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繁荣与进步。

猜你喜欢
影视片五台山题材
五台山
今日农业(2021年18期)2021-11-26 00:54:08
影视片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22
影视片制作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台山掠影
记者观察(2019年1期)2019-04-04 01:06:36
往五台山(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9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五台山的冬
英文原版影视片辅助高专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利与弊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