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逻辑定位

2022-03-14 11:59阮成武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大强国现代化

阮成武(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无不关涉教育,并不断深化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作出教育功能、价值、目标定位及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将教育、科技、人才设立专章,三位一体构成报告的第五部分,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赋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在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教育、怎样办教育以及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实现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

对此,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认为:“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这在党的工作报告中还是首次,这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历史发展规律、对当今时代特征、对未来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充分体现出党的创新理论和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学术界对此也进行及时的关注和回应。2022 年10 月20 日中国教育报“圆桌对话”上,相关专家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并独立成章,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章论述和作出整体部署,是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一体化安排,既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延续,又是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提升。此外,张志勇认为:教育和科技、人才作为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它们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周礼光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机整体服务“两个大局”,同气连枝支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两个中心”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三驾马车推动高质量发展。张东刚指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彰显了我们党以更大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这些观点对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任务和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回顾与比较研究,从功能、价值和目标三重视角分析二十大报告确立的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逻辑定位。

一、功能定位: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看,党的八大报告将文化教育作为与工业农业、事业并列的一个部类,将教育定位于“政治—经济”领域;九大、十大报告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定位于政治领域;十一大报告要求教育配合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需要,将教育定位于“经济—政治”领域;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将教育作为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将教育同时归属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定位于“经济—文化”领域;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部分也涉及教育,进而将教育位于“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但从结构上看,教育定位于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属于局域性教育定位。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将教育列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首务,依然属于局域性教育定位。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虽然都强调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但同样分布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不同部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尚未进行整体规划和定位。

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相关联的核心要素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部类进行整体谋划和全局性定位,实现教育定位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这一方面接续和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局域性教育定位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根据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需要,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定位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布局,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不仅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教育的功能,要求教育与科技、人才工作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及时回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的任务和使命,成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坚强有力柱础。而且,这也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在教育学上,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就包括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等社会各子系统的规律性联系。二十大报告所确立的全局性教育定位,既是党和国家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不断拓展和完善,教育的功能定位相应地拓展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功能定位的拓展也促进教育与社会发展各个系统的规律性联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与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形成一鼎之三足,共同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发展。

二、价值定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经济落后、百废待兴的现状,1949 年12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建立面向工农的教育体系。此后一段时间,由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新生的共和国面临如何自力更生和巩固执政基础的重大课题,随之,教育的价值定位转向主要面向和服务国家需要,重点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基础教育则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群众出资。十年“文革”期间,教育更是卷入政治斗争的风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要能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形成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教育”的发展战略逻辑。由此,教育定位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向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将教育定位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始,教育定位转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由此实现教育定位由国计向民生的重大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教育的全局性定位,不仅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教育功能,使教育赋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而不再限于此前的民生范畴。那么,是不是教育不再关涉民生了呢?当然不是。一方面,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对科技、人才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供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今天,无论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基础和土壤都在教育。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仅突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全局优先,也突出了教育强国建设在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优先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在更高站位关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以“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部分标题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并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等教育民生改善新举措。

三、目标定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穷国办大教育”,在有限的财力基础上,需要处理普及与提高、数量与质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平与效率、财政投入与成本分担、国家需要与民生改善等一系列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逐步确立并不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四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二十大报告基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将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列在“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前位。并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既是目标导向,也是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艰苦努力,在持续推动优先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教育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教育经费投入连年保持4%以上,2021 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 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十年间提高了27.8 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 年增加了1 年。十年间,高等学校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700 多万人,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 多万人。我国稳稳实实地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总体目标,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适应度、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契合度、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匹配度上,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短板。正如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因此,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目标定位,宏观上,要求加强教育与科技、人才协同联动,以教育优先发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教育强国推动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从教育自身建设看,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变以“五唯”及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发展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肩负使命,明确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的责任担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推动、整体赋能,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实而强大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猜你喜欢
二十大强国现代化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