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观的县域配套产业园演化模式和优势形成策略

2022-03-14 10:52王炳富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产业园县域园区

王炳富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 410205)

1 引言

“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了城市群发展和创新要素重新配置,产业转移、扩散和下沉之后重新聚合,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不确定性动态因素增强,企业竞争激烈,合作需求加大,以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典型代表的各种企业联盟也在加快创新发展,联盟内要素间动态联结和功能结构和不断演进,创新网络形成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此种现象反映在实体经济领域,呈现出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总部经济)、生产加工基地在生产成本较低的人口密集区域集聚(形成配套产业园),总部主要负责研发、营销,配套产业园主要负责产品、市场和生产。在诸多类型配套产业园中,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配套产业园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2 县域配套产业园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县域配套产业园汇聚各类资源和创新要素,促进了区域科技进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2.1 吸引、培育企业,产生规模效应,发挥协同作用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大发展背景下,我国充分利用市场潜力大、韧性强的优势推动经济纵深发展。县域产业园在原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功能基础上,借助城市群产业转移、扩散和下沉带来的外部机遇,积极吸引大企业、外资企业因减少成本而剥离出来的生产部门以及专业承接大企业配套的生产企业集聚。这些企业生产部门往往具有同质性,聚集在一起,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园区配套、市场开发等各方面都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协同作用,全面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目标[1]。例如,江苏太仓利用自身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引入舍弗勒、慕贝尔等德国企业300多家,威格玛、托克斯等研发中心20多家;推动建设了中德智造质量标准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促进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太仓职教中心与德国企业共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积极促成本地民企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技术研发、标准制订等深度合作,完善产业链;通过举办啤酒节、乒乓球赛、足球赛、莱茵之声音乐会、德国大厨寻鲜之旅、“走进德企”等系列活动,交流行业发展,学习管理经验,促成产业合作。

2.2 “补链强链”,打造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对于大多数配套产业园来说,都在某些产业有着传统优势。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县域产业园更有意识地在传统优势上做强做大,着重对优势产业补链、强链,为优势产业提供合适的发展土壤。县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县域产业园区成为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各地各类县域配套产业园发展迅速,吸引、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显著。如贵州习水,创建习水白酒配套产业园,为周边省、市白酒企业提供包装产品,助推白酒全产业链健康协同发展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如宁波余姚,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了智能光电、智能机器人、模客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如江苏太仓,原本资源优势并不突出,打造了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德企之乡”,集聚了舍弗勒、克恩·里伯斯、通快、慕贝尔等知名德企300余家,年产值超500亿元人民币,有近50家是所属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

2.3 促进创新要素汇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技术创新

在配套产业园中,企业集聚,人才荟萃,企业之间交流合作便利、频繁,促进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的分享、融合,知识与技术不断外溢,提升了园区整体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园区通过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研发平台等科技条件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例如,嘉兴秀洲产业园依托敏胜等龙头企业,从“产业链招商”到“链式集聚”,吸引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投产,形成了汽车产业分工合理的产业链,并壮大了敏胜、新中南、天瑞等一批重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龙头企业壮大的同时,许多配套跟进的零部件企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3]。湖南汨罗配套产业园以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园区设立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级孵化器3个、众创空间1个、双创基地3个、研发平台7个、市级创新平台4个、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10个,柔性引进高校教授组成研发团队,聘请高校教授担任工程师、技术顾问、咨询专家。

3 县域配套产业园在创新网络中的聚散演化分析

创新网络是由网络中主体间竞争与合作的结构与关系构成,包括内部与外部、纵向与横向等形式,竞争与合作方式也随着态势、战略转移不断演化,形成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形态、动态变化的复杂网络。本文从网络演化的动因和形态两个方面[4],主要分析县域配套产业园所处的创新网络中,同一企业中配套生产部门与企业总部(研发部门)、配套产业园内不同企业生产部门之间、配套产业园内产业链等创新要素间的演化过程。演化分为初始、路径依赖、突变3个状态,网络演化动因维度可以分为交易成本视角下的路径依赖演化和技术变化视角下的突破式演化[5]。

3.1 县域配套产业园中同一企业生产部门与企业总部创新分离与合作过程

二元创新理论将企业创新分为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探索性创新主要是指针对技术、产品、市场、服务、开发等的突破性创新,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特性;应用性创新多指在原有技术、产品基础上的改进、资源的再利用。二元创新理论认为,两类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均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目标是统一的,相互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组织创新收益,但在组织协调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竞争关系。在企业中,两类创新初始是融合在一起的,随着企业由小到大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交易成本理论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指导下,企业有必要将研发部门迁移到信息、经济发达城市或区域(总部所在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迁移到偏远地区(如县域配套产业园),这样可以在保持(或增强)探索性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降低应用性创新成本[6],形成创新成本竞争优势,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两类创新的分离,研究性、探索性、突破性创新由于依赖于实验室,一般发生在企业总部(研发部门),而生产中出现的应用性技术问题的创新由于依赖于生产经验,一般发生在生产部门(如配套产业园)。但两类创新并不是孤立的,需要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互补。由此形成了企业总部与配套产业园之间的创新竞合关系。

3.2 县域配套产业园中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演化过程

三螺旋理论指出,在创新网络中主要有3类创新主体“大学-产业-政府”,该3类主体在创新所需知识、信息、资源等方面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促进了创新网络绩效最大化。配套产业园一般是以区域既有优势为基础,由政府提供针对性非常强的政策和配套服务,吸引各类企业同质性生产部门集中到园区。这些集中的同质化生产部门由于地理邻近性和知识邻近性,形成规模效应,可以共享环境资源,提升话语权;可以互相参观学习、借鉴、讨论,就面临的同质性生产技术问题与附近大学、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可以形成同质性规模用工,便于与附近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所需技术、管理人才。由此,在配套产业园内建立了“企业-大学-政府”有效互动合作的三螺旋创新结构、关系,提升了创新网络绩效。另外,同样的演化逻辑,各企业总部(研发部门)在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也符合三螺旋理论,形成了“企业-大学-政府”有效互动合作的三螺旋创新结构、关系,提升了创新网络绩效。

3.3 县域配套产业园中产业链的竞争合作关系演化过程

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生态理论将生态系统理论思想引入创新系统理论中,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政府管理、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网络通过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减少创新主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配套产业园努力聚集各类企业同质化生产部门的同时,也会汇聚相关上下游企业的生产部门,大力打造基于核心产品和技术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努力促进园区内产业链内外创新资源融合、园区外甚至全球创新资源链接融合,从而实现产业园区内创新生态形成,并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在配套产业园内,虽然企业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为在园区外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形成竞争优势,在政府服务机构的协调下,企业间合作意愿会逐步增强。

4 县域配套产业园创新竞争优势形成路径

相比中心城市,县域配套产业园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渠道、市场等各方面资源相对薄弱,从创新网络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处于网络中心,与其他创新节点的联结也不够密集。探索县域配套产业园的竞争优势形成,可以依据演化理论逻辑,从资源观角度,结合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着手分析。

4.1 在既有优势基础上发展特色优势、培育领跑者

依据演化理论,一个事物的初始状态往往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对于县域产业园发展的基础来说,需要凭借自身已有竞争优势。Wernerfelt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自身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替代或难以复制的资源和能力[7],资源的异质性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最基本的条件[8]。自身竞争优势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短期打造需要大量投入),需要长期资源积累。对于县域配套产业园来说,比较理想的竞争优势是根据自身历史上形成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这样的优势具有异质性和难以复制性。从演化理论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园区具有一个好的初始状态,在此初始状态下,可以有效联结到创新网络,通过有效互动形成网络能力,进而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吸引或者培育产业领跑者。如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再生资源产业源于清代的汨罗废品收购业。20世纪80年代汨罗废品收购业发展壮大,2005年顺应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大势,依靠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优势,启动工业园区建设,改造、整合废品收购企业,形成中高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每年回收处理再生资源超过300万吨,加工成原材料近200万吨,相当于每年为国家新建一座不需要开采的原生矿山,汨罗因此被誉为“没有铜矿的铜都、没有铝矿的铝都、没有化工厂的塑料之都”[9]。

4.2 建设支撑园区健康发展的配套服务环境

依据演化理论,事物形成某种状态后,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持续发展一段时间。而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维持生存。但该理论同时强调,组织与周围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组织可以通过其他选择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0]。产业园是企业聚集、发展的直接环境,企业希望园区提供必要、优良的资源,园区希望借助优质企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产业链改造、升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对于县域配套产业园来说,除了软硬件(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福利待遇等)建设,更应该从资源观角度,发挥行政、服务能力,为园区企业提供有利于发展、赖以生存的优质资源。一方面为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发挥组织管理作用,以协调者身份协调好园区内同产业链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挥集聚效应,创建合作条件,优化合作环境,鼓励合作产出。另一方面要有效链接外部创新网络,尤其是加强与中心城市、创新聚集区、产品市场等的联系,为园区企业解决创新网络“结构洞”问题,弥补县域的区位劣势,如构建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需求国际国内产品市场和资本支持、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举办大型会展,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平台等。

4.3 提升园区资源配置效率

依据演化理论,事物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当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突变)。在质变发生的时刻,往往是资源配置发生改变。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配置的实质是保持资源的最佳比例关系和价值取向,提高利用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通过调整和优化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实现产出最大化[11]。相对于中心城市,县域配套产业园资源稀缺性尤其显著。园区往往将有限资源放在拼政策、争资金、抢项目上,而园区产业同质化、工业用地空置、管理低效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是园区建设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为提升园区资源配置效率,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一是按照“补链、强链、延链”的思路集中力量做好主业集聚,同时主动“削枝”腾资源,推动园区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链集聚,充分发挥集聚、规模效应;二是提升园区企业抗风险能力,为园区产业链在吸引融资、人才以及开拓市场方面背书和监管,激活资源潜力,如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支持银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与投贷联动业务等;三是逐步将园区与当地社会经济有效融合,在人才、市场、资金、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消除边界,互相补充。

总体来说,县域配套产业园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增强的不确定性,应当注重为园区产业提供“正外部性”价值,既要考虑当前发展,也要考虑未来可持续性,利用好新旧动能转换契机,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实现后发赶超,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园县域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