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金融工作局,四川 宜宾 644600)
企业的发展处于市场环境之中,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之下,企业经营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求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增强对市场环境风险与内部经营风险的应对能力,提升企业决策水平与资金管理水平。因此,内控制度的构建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内控制度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加强企业业务发展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高效运转。因此,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联合进行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管理,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1]。
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风险。
从内部层面分析,企业若自身管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对资源利用效率不佳,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对各项因素识别与考虑不足,可能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此要求企业决策者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能够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考量,由此制定出最佳的发展策略,并将风险防范意识贯彻至企业全体员工之中,从源头层面防范经营风险。
从外部环境层面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外部市场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同时相关政策可能出现一定的调整,若企业未对自身的经营业务进行及时调整,则容易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影响了企业利润的提升,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2]。
资金是企业各项业务开展的重要凭证与支持,通过内控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实现对企业各项资金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防范资金短缺,避免企业各项业务开展停滞,对经营风险控制起到良好的运用效果。通过内控制度有利于将资金与业务类型、战略规划相结合,最大限度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将企业负债控制在适宜区间之内,以此增加企业利润。在经营过程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对企业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与控制,对财务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工作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加强对专款专用的规范,以此增强风险防控效果[3]。
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之一,在当前企业转型的背景之下,企业业务类型逐渐多元,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更新,保持内控制度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此促进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效识别并防范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将可能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此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实际利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需要各个部门与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在企业内部构建全员参与机制,保证企业业务部门能够严格遵从内控制度,更好地配合内控制度的执行,使得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各个业务部门的实际开展情况。构建对数据信息的监督与审核机制,与实际业务开展情况相结合,及时甄别企业业务开展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现象,并予以制止。由此更好地处理业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实现对风险隐患的有效防控[4]。
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求结合外部发展环境的要求以及行业形势的变化,及时丰富并调整,由此更好地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与价值。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构建了独有的内控制度,但是内控制度内容的丰富性与完善性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中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内控制度构建中出现管理交叉与工作重叠现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与处理不足,使得内部控制过程中预算管理执行力有限,内控制度存在着形式化现象,未将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具体工作内容与经营业务有效融合,影响了企业资产清查、内部审计、会计内部监督等相关工作的开展,脱离了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内容,未能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应有作用与价值[5]。
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预防是内控制度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要求企业始终坚持防范优先、防控并重的发展原则,以此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若企业对风险危害重视与管理不足,未能够及时识别业务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隐患,则难以在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应对之策。若在风险已经发生之后再采取应对措施,则此时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损害,并很可能给企业发展造成更大的损失,导致风险的严重化、扩大化,影响了企业业务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与执行是在财会人员的工作之下实现的,为了保证内控质量,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要求财会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但由于受到工作量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技能提升层面显露出一些不足。同时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培训机制构建不足,使得财会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与职业素养未能得到持续提升,使得企业财务人员工作技能未能够有效迎合内控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影响了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得企业难以精准识别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或者在风险发生之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因此,制约了企业内控制度的高效执行[6]。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有监督管理作为保障,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监督与反馈机制构建不足,未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当前企业内控制度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漏洞,因此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很多企业虽然构建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不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限,内控制度评价体系不完善。因此,难以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与监督。监督力度的不足影响了企业内控制度的优化,给企业风险防范带来了一定阻碍[7]。
针对当前企业风险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本身发展定位、业务类型等相结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强化企业风险防控力度。
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为了实现进一步发展,要求企业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对企业内部管理层及其工作人员采用岗位分离原则,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给企业管理层相应的审核权限,促进对企业相关业务的严格审核,保证企业内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定期对企业资产进行检查核对与盘点,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针对投资决策项目,要求严格按照审核制度,对投资项目细节进行一一审核。综合评估该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收益,保证投资项目决策制定的准确性、科学性。按照日清月结的方式处理企业现金以及银行存款,实时掌握当前企业的财务状况。由此将内控制度制定与内控制度执行相结合,为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结合企业发展定位、业务类型,增强内控制度构建的针对性,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检验与判断,综合分析当前内控制度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后续及时补充与完善,以此促进企业管理者及时改进内控制度,更好地发挥内控制度在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8]。
随着当前市场的多元化与企业业务的细分,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为隐蔽的风险,且呈现出多发性的特征,增加了企业风险防控的难度。因此要求企业强化内控制度风险管理意识,践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外部市场发展情况保持较强的敏感性,将内控制度严格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与人员之中。加强对企业各项业务的细分与管理,从源头上进行风险防控。在保持高度重视之外,联合采取实际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此增强内控制度在风险防控方面的效果。
在精细化管理措施制定的同时,联合运用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将具体的内控管理责任落实至不同的岗位,以此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推进。为更好地促进企业岗位责任制度的执行,应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结合各个部门与岗位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与表彰,以此增强部门风险防控能力,引起其他部门效仿,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人人参与风险防控的良好氛围。通过激励措施的运用,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增强企业对潜在风险的防控能力[9]。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运行过程中培训机制不健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要求加大企业培训力度,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操作水平,为内控制度的构建与执行提供人才保障。在企业内部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结合企业内控制度开展要求及时调整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训方案的灵活性与多样性,通过内控制度的构建,更好地促进企业业务开展,及时识别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针对具体的不同业务进行分类管理,提升人员风险识别能力,采用分批次的培训方式,促进企业财会人员整体水平渐进式提升。在对财会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得财会人员能够更好地识别企业不同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应对之策,降低企业风险。由此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达到最佳的风险防控效果。
利用监督考核机制增强企业内控管理效果,运用内控管理制度与监督考核机制的双保险作用机制,构建系统的企业风险防控网。企业构建内部审计部门,监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与企业具体业务活动的开展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内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内审部门直接对企业的领导层负责,对企业部门业务开展情况具有审计权力。促进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各个业务部门内部控制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内控制度。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在必要情况下,及时制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10]。
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发展效益,要求提升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因此要求在企业内部构建全面的内控制度,更好地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关注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与完善,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引入监督考核机制,由此更好地发挥内控制度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与价值,全面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