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思政”性建构刍议

2022-03-14 08:17:12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陈睿均冯建章姜现甲
新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进化论接受者

□ 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 陈睿均 冯建章 姜现甲

受疫情的影响,网络课程已成为新常态。2020年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展了网上教学,钉钉、轻轻教育、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云朵课堂等网络平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在网络科技的推动之下,网课或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网课学习容易“倦怠”,特别是在社会新生一代普遍“手机控”的情状下,授课质量无法保证,成为网课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升网络课程的质量?如何让网课社会效益最大化?我们认为网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课程类别、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主客关系、效果评价等,通过建构其“思政”属性,克服其容易让受众“倦怠”之弊端。富含“思政”性的网课,能够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这将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对促进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类别上,应向人文学科倾斜

这里的“思政”性,与思政课之“思政”有所区别,内涵与外延皆不完全一致。其内涵主要指多元思维、担当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实践思维、探索思维、逻辑思维等,属于“人文性”的一个面向。具有“思政”性的课程,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人文学科,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史论性课程。

网课的“思政”属性,与高校的“通识课”高度重叠。“人文性”已经成为全世界通识教育的一种框架性原则。早在 1984 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就发表了《挽救我们的文化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以此来呼吁大学增加对人文价值的重视。之后,英国政府也颁布了《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倡导“文理交叉”,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和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平衡[2]。

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从20世纪80、90年代的“公共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开始,置于“公共基础课”之下,内容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但从课程的设置和学分分配上来看,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直至当代,依然如此。近年来,中国高校又鉴于之前选修型通识课所普遍存在“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等问题[1],给予政策的扶持,努力遴选、建构一批“通识核心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善。

网课,特别是以社会“闲杂人员”为受众主体的网课,课程选择上应以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人文类课程为重点,这些课程更具“趣味性”“生命性”“温度感”,不但可以引起受众的兴趣与参与感,而且具有生活与生命的指导性,容易取得良好课堂效果和社会“思政”效益。

二、学习方法上,应突出接受者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网课的内在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上,坚持接受者的课堂主体地位。因为网课缺少教与学的“空间”一致性,网课的教学法与线下授课法,不能完全不同。网课授课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法,鼓励接受者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讨论问题和切实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要突出受众的主体性,就要求授业者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受众线上展开讨论与交流。授业者要积极地接受受众的不同意见,愿意以平等的心态与受众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受众的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激发接受者学习的能动性就变成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想办法激起接受者的参与意识。可以通过设计问答、小组讨论或查阅、分析、报告等手段,将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抛给接受者,由接受者在授业者的指导下独自完成对整个问题的调研、思索,并尝试做出回答。这样就能扭转接受主体“被动灌输”的地位,改变“授业者中心论”的老旧刻板现象,促进接受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要激发接受者对阅读的热情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许多“人文”类的知识和问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讨论文献才能发挥真正作用的。授业者可以通过课上导读、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某重点内容进行精要阅读与分析,也可以借由大量相关内容的泛读,让接受者以读后感的方式,用文字、PPT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与其他接受者分享。最后,要激发接受者的主体性,还需要接受者不断地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理性化。

三、学习内容上,应超越“唯知识”论

对网课来说,如果仅仅限于知识传授,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一个网络资源丰富,“知识泛滥”的时代,如果网课教学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将导致接受者学习的“无趣”“蔑视”,教学质量无法得以保障。

网课不是不要传授知识,而是要超越“知识”层面,让接受者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考,比如对达尔文“自然进化论”的学习。在中学时代,“自然进化论”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网课教学应该让接受者进一步了解的是,“进化论”经过科学实验了吗?如果没有经过科学实验,那“自然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吗?如果不是自然科学,那相信“自然进化论”跟相信“神创论”有何区别?“自然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有什么联系?“自然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对近代以来的中西社会有什么影响……通过步步引导,让接受者了解到“自然进化论”仅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已,如果要进行学科定位,只能说是“生物哲学”,而绝非自然科学。

关于“进化论”的学习仅仅是一个例子,其他如“文化”“科学”“艺术”“道德”“哲学”“伦理”“设计”“美”“历史”等,仅仅其概念就能把接受者引向无穷的思考。如果能够突破“填鸭式”知识教学的束缚,这将对接受者的三观建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多元思维等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学主客体间,应注重“教学相长”

网课“思政”性建构,对授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当代的网课授业者以60后、70后和80后为主,授业者主体“思政”性教育不足,这就需要授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内在气质来展示良好形象,使其成为“师”,并以此获得接受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打破”教学中授业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空间与心理上的隔膜,甚至“隔绝”状态,真正使授业者和接受者做到“心心相映”,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一种古老的教学理念,但在网络课程中却应该成为主导性理念。因为网课的受众繁杂,职业、性格、年龄、嗜好、目的、动机等皆具“不确定”性。所以授业者一定要与受众多多互动,通过互动,授业者了解受众,了解社会,甚至了解“自己”,从而促使自己的心境、思维、价值等发生变化,而课程内容设置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五、效果评价上,应避免“唯分数”论

如何突破“唯分数”论,是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但“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分数”与“素质”两种教育模式一直在纠结和龃龉中。除中学层面课程网课教育外,其他各类网络已经超越了“高考指挥棒”,完全可以向“素质”教育发展。这体现在内容上,在过程中,也体现在网课的考核评价上。网课应该避免标准化考试,其考试样式可以多样化,如设置情境模拟(模拟法庭)、名作欣赏、实践能力(实物制作)等,力避落入“分数”论的窠臼。

网课,无论是“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属性的课程,还是“科技”类的史论课,其评价标准都应该突破“唯分数”论,向“素质”考评方向去发展。

六、结语

网课,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必然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教育目的应该强调培养接受者的“思政性”,这就需要网课在课程类别上,向人文学科倾斜;在学习方法上,以接受者为主体;学习内容上,超越“唯知识”论;教学主客体间,注重“教学相长”;效果评价上,避免“唯分数”论等。符合“天道”“人心”的网课样式,将会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素质,有助于推动社会向健康的方向转型。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进化论接受者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中国音乐学(2021年3期)2021-11-20 05:40:24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9:00:04
达尔文与进化论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博览群书(2017年12期)2018-01-15 08:11:38
Flu Study
品牌进化论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39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文教资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4:28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19:15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