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诗明 游高美
南平市建阳区诗明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南平 354200
建盏是陶瓷器的一种,同时也是茶盏的一种,常用于饮茶、品茶和斗茶,也因此,建盏文化发展之初,是建立于茶文化的传播上而进行推广的。但很快,建盏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不断地赋予更多的创新与突破,逐步向着兼顾功能性和欣赏性的方向发展。建盏的艺术在我国的陶瓷历史上堪称独特,它的制作方式相较其他陶瓷品类更为简单,但却能够做到“一色入,万彩出”,其绚烂之色是人工修饰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绚烂却是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为建盏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姿色。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艺术的特质,探寻那沉醉千年的美丽,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建盏是一种陶瓷制品,大部分釉色都以深色为主,例如蓝、紫、黑等等,其中以黑为盛,同时伴随着绚烂多变的纹理。但是这种釉色和纹理的形成都非通过人为的绘制,而是单纯的依靠烧制技艺加工出来的,因此素有“一色入,万彩出”的美称[1]。建盏的独特性源于它的制作原料中蕴含着丰富的金属元素,尤其是铁元素,这些金属元素经过高温加热后,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深色的着色剂,进而呈现出建盏的釉色和纹理。
建盏的发展历史悠久,它最早起源于东周,因当时的陶瓷器更为流行白瓷或青白瓷,因此一开始工匠很苦恼该如何去除建盏中的深色,后来索性变换了思路,将深色作为其特色发扬光大,从而诞生了建盏艺术。建盏文化于唐朝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但盛唐热爱色彩更加丰富的陶瓷艺术品,例如唐三彩等,并不重视建盏。时间来到宋代,宋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地,这与建盏的文化魅力不谋而合。因此建盏文化和制作技艺在宋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推广,并伴随着宋代发达的海运远销海外。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颜色的审美逐步发生了变化,建盏文化也逐步走向了没落,于明清时几乎绝迹。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与推广,也将建盏文化作为国家重点文化遗产,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再度兴起的茶文化,建盏文化也再度兴起,国家也加大了对于相关产业的推广力度,建盏文化在现代社会受到了更多的喜爱和关注[2]。
建盏的釉色以深色为主,例如青、紫、黑等等。建盏的釉色富有金属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层次分明的晶莹玉石,透着光润。摸上去有一种质朴沉厚之感,手感温润,在长时间的茶汤滋养后,建盏的釉色会不断沉淀,层次会愈加的分明,充沛着一番禅意,与茶文化更好地相容,让使用者能够透过建盏感悟、品味人生,禅悟人生更高的真谛。
当代建盏建立在原有建窑黑釉、金(银)兔毫制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陆续研发出黄、红、蓝、虹彩兔毫、金、银、红、蓝、虹彩油滴、白点、蓝点、黑点、银点鹧鸪斑、曜变、异毫、毫变、窑变、黄天目、灰被、铁锈斑、柿红釉等建盏制品,凝练了古法建盏的奥秘,在继承中有创新。
1.兔毫
“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如《茶录》中“纹如兔毫”、祝穆《方舆胜览》中“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等诗文中也频频出现这个词。兔毫盏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
兔毫指形状为兔子的绒毛,同时又根据颜色分为金兔毫和银兔毫,另外,在烧制过程中还会出现灰色等兔毫色,但极为少见,属于特异状况,因此不列入在内。兔毫绵密、细腻、紧凑,或密或疏,或长或短,或如大雨倾盆,或如千针叶林,不同的形状、颜色簇集在一起,焕发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兔毫是建盏艺术中常见的纹理之一,良品率较高。
2.油滴
油滴状如油脂滴落的形态,包括全部油脂滴落过程中的所有形态,有圆、椭圆、细长圆等等。呈细长圆时总会与兔毫混淆,但与兔毫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纹理是否有弧度。相较于兔毫,油滴的变幻形态更为丰富,更加的多姿多彩,不但大小、颜色等存在差异,有些油滴还呈现环状,甚至是多环相套,具有层次感,通常为二三个颜色环环相扣,更增添趣味。油滴的图案多样,或如溪中卵石,淙淙流水,幽静雅境;或如夜中光晕,莹莹透亮;或如山间怪石,层层相叠,威武雄壮。每一种都独具特色与魅力[3],让建盏爱好者们爱不释手。
3.鹧鸪斑
鹧鸪斑取名自鹧鸪羽毛,如鹧鸪羽毛一般层层叠叠,宛若活灵活现的鹧鸪鸟。同样也有很多初学者会混淆鹧鸪斑与油滴,鹧鸪斑与油滴最大的差异在于鹧鸪斑具有鲜明的棱角,同时为双色重叠。但流传至今的鹧鸪斑建盏作品十分稀少,且烧制方式也已失传。有研究学者认为,鹧鸪斑在制作上较难把控,或是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人工绘制流程,从而导致不受大众欢迎,所以产量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已有现代非遗工匠复刻出鹧鸪斑的制作方式。
4.杂色
除上述三种纹理外,其他建盏的纹理都可以囊括为杂色,但杂色并不代表没有艺术价值,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实际品相来确定。由于建盏纹理的多样和不可控性,杂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归纳这些没有规律、没有成为一脉体系的纹理。
除以上四种纹理外,还有一种名为“曜变”的建盏纹理在日本较为出名,状如太阳曜斑,醒目耀眼,是日本僧人在宋朝时期购买带回日本的,但在我国的相关史书中并未有关于曜变的记录,有学者认为,其可能是归纳于油滴一类。
在我国的艺术文化历史当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概念,意境更崇尚思想上的交流与互动,是创作者情感的抒发,但这类情感往往驻扎在人、物、景之上,借用真实存在的环境来抒发胸臆,进而与读者产生共鸣。“笔墨意境”是最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拥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意境概念,笔墨文化在“形”上注重用一种抽象、委婉的形态来表现意境之美,而建盏文化恰恰迎合了这种意境文化,建盏的美是肆意的、张扬的、多变的,像是大自然的诗歌与吟唱,它们仿佛存在于自然之间,但却没有真实形体,能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每一种联想,都围绕着天、地、人,独具一番风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建盏文化的精髓所在。
尚黑文化是华夏文明中早期的“颜色崇拜”[4],由于彼时的社会生产力较低,技术也较为落后,黑色是最难获得的颜料,也因此,黑色备受大众的推崇。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宋,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对于“黑”的执着与追求却不降反升。在彼时的大众文化中,“黑”是一种尊贵的颜色,而建盏的黑恰恰也符合这样的文化追求,因此在宋代格外火热。虽然尚黑文化在后续的朝代更替中逐步消退,但建盏身上仍旧保留着那深沉、高贵、典雅、浑厚的文化特性。建盏,也是我国尚黑文化流传至今的“活化石”。
建盏的审美与文化不但反应了华夏文明早期的审美趋势和文化背景,更是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史上别具一格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笔。建盏文化不光对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影响深远,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为世界陶瓷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建盏文化的推动与宣传,让建盏文化更好地融合现代文化,打造中国特色,提高烧制技艺,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