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时期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

2022-03-14 05:52郑思樵黄循棱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学肺炎新冠

郑思樵,黄循棱

(闽江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并逐渐席卷全球。截至2021 年3 月29 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 274 万例,死亡病例超过279.5 万例[1],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意蔓延,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世界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感染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第一时间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强调要科学、精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2]。充分彰显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困难险阻并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虽然国内新增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越来越少,但是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境外输入的确诊病例仍然存在威胁,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依然繁重。至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

作为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然而,与现实严峻产生巨大矛盾的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令人担忧。自杀自残、打架斗殴、暴力伤害等漠视生命的现象频频发生。如何引导青少年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已经成为紧迫且不可回避的问题。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3],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4]。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当前青少年频繁发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教育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学校园是青少年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学体育应该充分挖掘新冠肺炎疫情背后所隐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重视发挥学科的生命教育价值,通过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鉴于此,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学体育课程,阐述疫情常态化时期下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并提出疫情常态化时期生命教育与中学体育课程融合的有效策略,以期将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转化成生命教育的契机。

1 生命教育的简述

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进行完整的生命意识培养与熏陶,引导个体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实践活动[5]。追本溯源,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并开始推行,提出的背景是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杀、吸毒和性危机等问题[6]。20 世纪70 年代末,澳大利亚成立第一个正式的国际性生命教育机构,并首次以官方机构的形式运用生命教育这一概念。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对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并组织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得以快速推进[7]。21 世纪初,生命教育开始作为一种正式的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大陆。许世平[8]、王北生[9]、冯建军[10]等纷纷对生命教育的概念进行阐释。在教育领域,辽宁省、上海市、湖南省等地区陆续颁布中小学生命教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区也相继编写一些生命教育的教材,旨在应对中小学学生非正常死亡(如车祸、溺水、自然灾害等)等安全事故。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同年《开学第一课》播出之后是生命教育研究的热潮,可见生命教育的产生背景是对危机的一种后发式应对[11]。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缺失和需求等不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也因此不尽相同,本文倾向于钱巨波先生对生命教育理解的3 种内涵:1)教育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2)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主体性;3)教育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健全品格[12]。

2 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中学体育课程的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面对自然灾害(火灾、台风、疫情等)和意外时,体魄强健、运动技能强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生存,有安全意识、避灾知识、自救技能的个体或群体更容易保全生命,学校体育在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方面发挥巨大功能[13]。中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阶段性部分,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学业上的压力,个别受挫抗压能力较弱的学生会选择轻生、自残等践踏生命的现象;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个别学生难以管教,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校园欺凌、暴力伤害等藐视生命的现象也因此层出不穷。体育教育的功能决定了中学体育课程必须承担起为学生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职责。遗憾的是,现实中的中学体育课程忽视对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缺乏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掌握基本保健知识的课程目标。愿景虽好,但现实总是不尽人意。在应试教育与以追求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中,“功利性”“形式化”的思想与做法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是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考体育的各项指标作为课程目标,这不仅割裂学校体育的三维目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也打乱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对水平四阶段提出要比较全面的掌握安全运动、常见运动损伤和溺水的紧急处理方法、掌握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等生命教育内容。然而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并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运动技术学习只重视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技术学习,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学校体育过于追求升学率,体育教师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也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

2.2 教学模式剥离“以个体生命为本”的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是学生体验生命情感的重要途径。对以往的中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个性、情感和生命活力是“挣扎”、不自由的,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主导型的“一言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的安排等于“命令”,把学生当成无生命的“加工产品”重复生产。学生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体育课堂缺乏生命活力,这种课程模式的体育教学与以人的生命本质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虽然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有十余年之久,取得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后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取代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大一统或放羊式)。但是这仅限于课程改革较为前沿的学校,大多数学校依然沿用“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各项活动与练习必须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模式[14]。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剥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而且阻碍学生生命个体的主体性与完整性的发展。

2.3 课程评价忽视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课程评价服务于课程目标。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程评价关注的重点是体育课程所能带来的现实和眼前利益,即是为考核和达标服务的。主要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考体育的各项指标作为衡量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而不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因而中学体育课程缺失生命教育。“一刀切”的课程评价标准泯灭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异化”学生自然生命成长。另外,中学体育课程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是以冰冷的量化数据呈现,忽视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谈吐举止、行为态度和意志品质等非数据所能够体现的质性评价,以及对“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评价不够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情感与社会适应的评价不足和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缺乏关注等[15]。所有的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

3 生命教育与疫情常态化时期中学体育课程之间的契合点

生命的守护,争分夺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也让人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手典型的生命教育资源,如何将这一手生命教育资源渗透到中学体育课程之中,我们应该探寻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3.1 教育的同质性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应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生命完整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与初衷[16]。体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完整的人”,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体育教育,其生命教育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内容,通过教育的组织形式,倡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的同质性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以促进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活动。教育与生命二者互为需要,个体的生命需要教育而变得更加精彩,教育需要生命来体现价值。疫情常态化时期的生命教育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命的有限和独特,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藐视生命的行为与观点都是错误的。

3.2 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且承担学生生命意识、情感和行为的培养重任。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生命意识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教育,可见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疫情常态化时期的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的触摸到生命。体育运动实践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视觉、触觉、平衡觉等)去感知动作的变化,体验完成各项技术动作后,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切实的触摸生命的存在。在追求强健体魄和肌肉增长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生命活力的存在,促进学生懂得欣赏、挖掘和塑造运动之美,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生命。体育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相互关联,通过掌握各种生存技能,保护自身生命安全,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进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17]。

4 疫情常态化时期中学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倡导在线教学,指导学生居家学习和身体锻炼。如今疫情已进入常态化时期,中学体育相关部门有必要进行反思,如何平衡体育教育与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另外,中学体育相关部门需要将此次疫情转化为生命教育的资源,并将其融入疫情常态化时期的体育课程中。疫情常态化时期中学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突出以生命教育为主的课程目标

若想将生命教育有效融入中学体育课程,就应该将其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中,转变教育理念,从思想观念上重视生命教育工作。《课程标准》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划分,将生命教育逐步渗透到中学体育的各个阶段,使之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贴近实际生活,融入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掌握一些运动中的安全意识与防范、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办法以及各种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行为等生命教育知识。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可设置“掌握前滚翻在几种突发情况下的运用”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游泳教学时,可设置“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与运用”的教学目标等。

4.2 设置感知生命存在的课程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生命的主体性与完整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存在。如设计以发展耐力素质为主的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体验“极点”“第二次呼吸”等身体系列生理变化,感受疲劳的产生与消除,切实感知生命的存在;在选择攀爬、游泳、武术等体育技术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体育技能亦是生存技能的观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学生对生命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另外,教学内容应该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生命发展的完整性。

4.3 以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为出发点展开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培养学生生命主体性与完整性的理念。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进行保护与帮助,体验帮助与被帮助感受,掌握安全运动与防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选择分组形式的趣味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快乐,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帮助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社会生命价值的理解。体育课程不仅要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更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这也是生命完整性的体现。

4.4 课程评价体系体现生命安全教育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在于鼓励学生更好的发展。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考体育分数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忽视学生生命健康成长。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而在学习中表现得较为努力的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课程评价会让其产生失败感,因而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缺失生命的主体性和整体性。课程评价体系体现出生命安全教育可以通过评价方式上改变来实现,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向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互评等方式转变。另外,在评价内容上,需要将生命教育知识纳入其中,以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健全品格。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然而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新冠肺炎疫情也反映出中学体育生命教育的缺失。在疫情常态化时期下,重视生命教育理念应该成为中学体育工作者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中学体育教育需要立足于学科价值,充分利用此次疫情带来的重要生命教育资源,对中学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深入反思,以期将这场重大的疫情危机转换成生命教育的契机。

猜你喜欢
中学肺炎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