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2022-03-14 02:41马克林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河南服务业

马克林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4.5%,成为第一大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主动力。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2020年12月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迅猛增长,从业人员和产业规模大幅扩张,比重持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部经济大省的河南,近年来服务业整体比重提升显著,但是也存在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不仅能够使河南更为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而且还能使河南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转换。

一、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界定

(一)文献综述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服务业概念,学界对服务业的内涵与类型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认知。服务业可以分为分销类服务、生产性服务、个人服务和社会服务4个部门[1]。就初级分类与一般范围来看,现代服务业可分为科学研究、信息服务、教育和通信媒介4个行业[2]。可以认为,服务业的范围在不同地区甚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学者根据时间顺序和技术含量将它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3-4]。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出现的,主要依赖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思想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5-6],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7]。因此,基于服务业概念与内涵的非统一性,结合论文研究范围,笔者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国家相关标准的界定,明确服务业即是指第三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是由Greenfield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而并非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8]。 生产性服务业是满足商业或者中间需求的服务业,是各生产部门通过市场所购买的,并且用于后续的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供的服务[9]。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生产各环节中的中间环节,提供贯穿上下游的服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11]。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12]。总之,可以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学界主要有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等几种代表性观点。需求遵从论与供给主导论过于片面和绝对化,即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明确为非此即彼的主导或从属关系。互动论和融合论则更多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较为符合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实际。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应该是互为支撑、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且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以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必然会呈现相互渗透、加速融合的发展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必将能够更为显著地直接或通过作用于制造业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甄别与确定

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应研究和具体划分,但由于各自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侧重不同,不同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这里我们采用学界普遍使用的“中间需求率”的方法[13]来尝试确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即将服务业中更多应用于中间需求的那部分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对某部门产品中间需求的总和与国民经济对该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li表示i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Yi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i产业产品的最终需求量。

具体地,以2017年河南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计算服务业各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业部门划分为生产服务业。同时,对于生产性特征不明显的部门,要充分考虑中间需求率的动态变化,并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应部门的中间需求率进行比较分析确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金融业等14个细分产业。笔者以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整理,得出2017年河南省服务业各细分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表1)。

表1 2017年河南省服务业各细分产业中间需求率

根据表1各细分产业的中间需求率,首先确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4个细分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考虑到动态变化因素,需要考察2012年各细分产业中间需求率情况,参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并充分考虑生产性服务业高知识和高人力资本的典型特征,最终确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个细分产业作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组成部门展开研究。2012年河南省服务业各细分产业中间需求率见表2。

表2 2012年河南省服务业各细分产业中间需求率

二、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加速进程中的以装备制造和食品制造为典型代表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之密切关联的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取得显著发展成效。以2015年为例,全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为7948.07亿元,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40%,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服务业的核心和主体组成部分,对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产业来看,产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2609.46亿元;金融业1991.1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09.39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26.35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68.4亿元,占比7.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43.36亿元[14]。其中金融业产值首次超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

一方面,从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近年来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幅明显,维持在较高水平(表3),尤其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表现突出。

表3 2015—2019年河南服务业各细分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由表3可知,自2015年以来,河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保持正增长,最高为2015年达到36.7%,2019年接近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率表现出的这种连续增长的势头,既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商务、各类型物流客观现实需求的激增,也与河南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同时,技术创新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该产业迅猛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另外,金融业的发展也尤为值得关注。除了2015年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波动之外,其余年份河南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6.5%以上,尤其是2018年更是达到73.8%,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持续大幅增长,使得河南整体金融环境得以改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金融保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则出现明显减弱的状况,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15年的20%持续降低至2019年的-26.5%,下滑显著,且后续增长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从就业量来看,2014—2018年,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连续多年保持较为稳定增长,由2014年的1005.03万增加到2018年的1200.03万人,增加近200万(表4)。

表4 2014—2018年河南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变动情况

整体来看,2014—2018年,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始终维持在51%以上,已超过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名副其实地占据服务业吸纳就业量的半壁江山。另外,从生产性服务业在年度总就业中的占比来看,2014—2018年,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比逐年提升,年均增加0.63个百分点,且预计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将维持这种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在河南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整体就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全力实施“六稳六保”的当前阶段,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稳增长和保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偏小,发展滞后

近年来,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在较长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由于基础薄弱、起点低,受限于发展环境特别是河南特殊的省情,总体来看,总量偏小,发展水平偏低,发展仍旧滞后。首先,从服务业整体来看,2019年河南服务业虽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7.95%,显示出对国民经济的主体支撑作用,但横向来看,仍低于同期全国服务业占比近6个百分点,与同期北京的83.5%、上海的72.7%相比,更是存在明显差距。其次,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GDP相对较高的2015年为例,该年度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仅为20%左右,明显低于同期北京、上海等地区,更是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对GDP50%左右的贡献率②。同时,由于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认知不够全面深入,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例如部分行业对民营资本进入及运营的限制等,加之行业准入标准不规范和垄断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一些行业(企业)一方面存在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存在弱竞争甚至是无竞争,这些都极大限制了相关行业(部门)生产性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有损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的提升,成为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制约。

(二)从业人员整体较少,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专业人才

一是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整体较少。《河南统计年鉴(2019)》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200.03万,占河南同期全部就业人数的17.93%,即全省超过80%的劳动力分布于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从全国来看,同期全国6大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9767.8万,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仅占全国的6.07%。

二是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如表5所示,2014—2018年,从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产业的就业情况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长期保持在600万至700万之间,位居首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名第二,从业人数稳定在200万至300万之间;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量合计占到生产性服务业全部从业人数的80%以上。其他4个产业全部从业人数占比不到20%。尤其是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连续多年所占比重低于3%。可见,就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从业人员数量结构而言,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小。

表5 2014—2018年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产业就业人数及变动情况

三是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缺乏。仍以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聚集的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细分产业为例,2018年这两个产业的从业人数分别为33.38万和29.3万,而同期全国这两个产业相应的从业人数则分别为1831.6万和1231.8万[15],河南这两个产业从业人数在全国占比分别仅为1.82%和2.38%。专业化人才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且对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形成严重制约。

(三)技术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

当前,河南生产性服务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相当数量属于小微企业,较小的企业规模使得其无法保证适宜的科技与研发投入,也就很难获取与经济社会现实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河南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大多是基础性的低端服务或产品,绝大部分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后段,相应地也就无法成为先进技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拥有者。从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来看,2018年河南科技研发投入596.6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1.24%,而同期全国研发投入19677.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河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全国的56.62%,更是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③。持续低水平的研发经费投入状况使得河南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长期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同时,从营业收入、资产总值等核心指标来看,河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国内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同类企业相比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也尚未形成相当数量的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另外,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省内企业,服务面窄且服务对象局限性突出,服务能力普遍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四、促进河南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分行业精准施策,着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针对河南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小和发展滞后的问题,应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构成进行系统梳理,依据各细分产业现实状况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施策。尤其要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侧重。

一是金融业。近年来,河南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郑州银行、洛阳银行等一些商业银行发展势头良好,机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客观而言,它们与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河南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对金融业的巨大现实需求,也无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分有效支撑。因此,应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发展力度,尤其要在金融产品创新性开发、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与体系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开放、高端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进驻方面,给予更多鼓励引导和配套政策支持。

二是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河南“承接东西,联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全国性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优势,以郑州全国中心城市和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对全省物流发展进行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完善、提升现有物流通道、物流设施功能和运行效率;进一步加密中欧班列(郑州),强化其中欧陆路通道影响力;持续提升郑州航空港区航空货邮通达度,推动其航空物流运力、运量快速增加,着力构建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持续探索实现由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的演进路径。

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通过构建包括各级政府、产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的“政、产、学、研”联合体,全方位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政府主要发挥组织、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和需求对接,将产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支持产学研协同发展;产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是联合体中的需求与供给主体,共同承担着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任务。只有经过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整体上推进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稳定电信、邮政等传统业务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拓展注入数字视频传输等新业务,进一步丰富传统业务内涵,不断拉伸传统业务产业链;大力发展依托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业态,通过提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和进一步开放政府政务信息平台资源等,全方位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提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切实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离不开数量充足的各层次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支撑。现阶段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从业人员总量与专业人才数量双重供给不足问题。因此,推动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方面,要综合采取多样化措施和手段,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确保有充足的各类型从业人员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细分产业工作,这是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具体而言,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4个层面有效协作,共同发力。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应的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支持政策,鼓励、引导普通待就业人口向生产性服务业流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的承载体,要瞄准生产性服务业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下大力气致力于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多地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企业层面,应重点考虑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增加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吸引力;社会层面,应加强宣传引导,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的固有的择业、就业观念,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营造有利于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各类型人才需求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知识密集性的典型特征,为之匹配相应的数量充足的专业化高端人才。对于这部分专业化高端人才需求,从河南现阶段实际出发,一方面要立足培养,继续加大省内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加强与省外、国外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引进知名教育机构在河南办学,以弥补河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着眼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现实需求,优化工作与生活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引进最为紧迫的各类型专业化高端人才。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与综合竞争力

首先,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尤其是那些高成长性、强关联性的对其他产业具有高度带动作用的具体产业,例如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着力改善相关行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设施现代化水平,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国际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表明,科研经费投入量和投入强度与技术创新水平正相关,实现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必然是以高科研投入强度为基础的。由于多种原因,河南科研资金投入强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且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更多地集中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科研经费投入占比非常小。因此,河南(包括政府、企业相关层面)应在整体上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投入的重点领域,给予相应的关注和适当倾斜。

最后,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企业进行科学评估。通过试点形式,选择一批基础条件扎实、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重点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企业,明确培养目标,探索自主品牌的培养路径,做大做强目标企业。同时,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机制体制变革,不断延伸和拓展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构建并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河南军团”品牌形象。要充分发挥河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密切与周边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力求实现人才、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稀缺性要素的共享共用和相关企业业务对接融合,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切实提升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产业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应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产业环境。基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要坚持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核心,多措并举地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其次,持续加大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传统产品的迭代更新速度,加速传统工业升级和向现代化工业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积极引导、大力支持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持续提升强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尤其是要着力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提升发展水平,使其尽快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同时,政府应出台系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扶持政策,对于产业融合度低融合质量不高的区域,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和相关资金、政策扶持,帮助相关地区完善发展所需的基础性要素,助力其突破自身发展障碍。

二是要坚定对外开放的路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重技术交流,有效提升对外开放质量,使对外开放保持在与河南国民经济相适应的水平,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的良好状态。

三是要主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式融合。以中原城市群各组成区域的优势为基础,构建不同类型和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若干产业集群,例如持续强化郑州作为河南省政治、物流、金融、科研和商务中心的地位,全力推进洛阳、许昌、新乡等主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其他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聚焦各自核心产业(企业)发展等,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相关主要工业基地为主体、各区域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融合、高度关联的高效运行体系,进而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和协同共生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根据《201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编表说明,同时参考《河南统计年鉴(2019)》《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关于服务业分类统计方法,这里将“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和试验发展业”合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②依据全国和河南省发布的相关年份(2019年、201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③数据来源为《河南统计年鉴(2019)》和《中国统计年鉴(2019)》。

猜你喜欢
生产性河南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