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松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自国办发〔2014〕46号文首次提出“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融合”[1]至今,根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经验和国家战略,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实践表明,随着近年来“体育+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的“幸福产业”之间市场跨界行动不断升级,马拉松旅游、冰雪旅游、运动文创、运动康复等体育消费新业态逐渐涌现,探讨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关于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议题,亦成为重点中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体育+养老”的研究处于探索性阶段,相关文献主要聚焦于两产业融合度、融合机制、融合路径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7]等内容,虽然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动向的认识,但既有研究对“体育+养老”的融合可能性和可行性论证仍有待进一步拓深。基于此,本文将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体育+养老”的融合基础与融合前景进行研究,力图为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动向的经济社会决策提供更多参考:(1)结合产业发展表征,揭示两产业融合的经济逻辑;(2)运用定量测算模型,预判两产业融合的发展潜力。
产业融合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由于技术渗透和扩散在当时引发计算机行业、通信行业和媒体行业之间的产品服务、组织机构、市场业务的交互融通,其行业边界不断模糊甚至消失,从而形成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格局[8]。随着世界各国产业规制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泛在化应用,如今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产业现象。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融合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产业边界发生改变导致的,而是在各行各业的界限既定的情况下,现实经济中出现了某一产业既定的经济活动跨产业存在的现象,以至于难以将这种具有双重产业属性的经济活动组织归入现有的某一产业[9];产业融合意味着有不同产业的企业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资源的跨产业配置和利用,展开跨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从根本上重塑产业结构,构建跨产业的分工协作体系,产生巨大的复合经济效应[10];产业融合的过程是指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通过新的载体进行整合,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形成能够满足人们新的需要的新兴产业。
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指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互相打破产业边界,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的渗透、延伸和重组,以体育本体产业资源为依托,以相关产业要素为载体,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逐步融合发展形成的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兼具相关产业特性的新型体育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11]。由于不同产业的成长轨迹决定了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趋势的分野,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动向既会体现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共性,又展现出其特殊性,所以把我国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在成长阶段的发展表征作为研究切入点,这有利于更好地解释两产业融合在新时代的经济逻辑。
体育产业是生产和提供体育、运动服务或劳务产品的企业集合,或称以劳动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总和[12]。在我国的产业统计体系中,虽然体育产业按照生产活动特点划分为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筑业和体育服务业三大类,但是由于近年来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体育服务业比重稳步增长,并且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制造业服务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选择[13],因而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新业态的繁荣发展来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下文重点从体育服务业的视角来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表征,从而准确定位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经济逻辑起点。
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特色,虽然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驶入了“快车道”,产业产值规模、产值结构较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特别是居民体育消费活动已经完全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位集体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个体行为”,但是体育商品的总供给仍然无法有效满足人们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态的服务生产要素和服务交易效率的外生约束变化。近年来许多趁势进军体育市场的淘金者急于追求项目变现的“短平快”,却忽视在具体垂直服务领域的长期专注发展,从而造成如今国内体育服务产品总体数量增加但平均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即有关专家所言“中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将很有可能出现激励倍增和矛盾叠加并存”[14]。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成长的理性预期失灵,体育产业从业者应当奉行“小步慢跑、渐进突破”的理念,培育体育服务消费新业态需要市场主体给予耐心、信心和恒心,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消费者福利有效增进。
第一,我国的物质产品生产力长期落后,“绑架”资源于居民基础需求的工农业生产领域,在某种层面上“拖累”了体育及相关“乐消费”[15]服务市场要素在各类新兴服务业态中的开发,使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基础相对薄弱。第二,我国地域辽阔且城镇化水平偏低,相比东部发达地区及城镇居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体育消费能力依然有限,部分区域因缺少形成规模经济的营商氛围而难以出现体育服务市场供给布点的地理集聚。第三,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人力成本普遍较低,无法像发达国家形成鲍莫尔“成本病”那样的服务业高价格效应[16],影响了消费性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速度,导致大部分中小微型民营体育企业很难在较短的经营周期内实现边际成本的减少和规模收益的增加,长此以往则有可能动摇相关厂商在新兴体育服务领域精耕细作的决心。第四,体育服务消费的经验性特征和信任性特征突出,产品口碑的建立和品牌打造通常要经历长期的积淀才能体现溢价优势。第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为了在提高发展速度的同时保障发展质量,体育产业政策、市场营商环境、企业社会责任、用户消费理念等影响产业成长的核心变量必将被持续“修正更新”。
养老产业是以老龄人口作为供给对象、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交易方式向老龄人口提供所需,主要体现为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的跨行业产业体系[17]。我国养老产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伴随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演变而逐渐起步的,旨在形成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等生活性服务活动的综合性业态结构。养老服务业作为我国养老产业的主干,其近年来的成长初显市场轮廓,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专门为老龄人口服务的各类所有制养老机构及实体组织,因而其专业化经济程度要优于养老用品制造业、养老住宅建筑业等。所以下文将重点透过养老服务业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表征,从而进一步厘清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经济逻辑主线。
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49亿,其中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大约有1.4亿,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3.5亿,其中低龄老人将占2.1亿;未来10年左右,我国老龄化社会还是以低龄老人为主[18]。根据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人口经济特点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最新数据,养老产业所提供的适老用品和为老服务虽然具备广泛、长远的社会需求基础,而且老龄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将助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催生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但却具有先天的弱质特征[19]。加之我国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目前不可能全面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各个领域[20],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个产业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导致如今国内养老服务产品的整体结构失衡且普遍乏善可陈。一方面,产品构成以日常照料、专业护理、医疗康复、家政辅助、精神关怀等改善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养老基础服务为主,而金融支持、社交互助、养生旅居、文体休闲、再就业咨询等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养老配套服务匮乏;另一方面,养老服务的总体专业性偏弱,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定价标准不规范,而且低龄老人消费市场缺口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成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也就是说发展养老产业应当“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并重,特别是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更加需要让老年人感受到产品的精致度、成熟度和温暖度,在此基础上才能使生产者剩余有效增加。
第一,相比中青年龄段的个人或群体,老年人的消费观念通常较为保守,人均实际购买力偏低,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总消费规模的扩大并不等于养老服务市场有效需求的恒量增加,同时消费对象的特殊性表明市场风险相对更高。第二,养老服务市场供需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长期存在,并且市场布局以重资产运作项目居多,制约细分领域的精准化开发和规模化经营。第三,养老服务市场基层从业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薪资较低、稳定性差,而且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导致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缺失。第四,养老服务产品往往以生产成本作为定价基础,其附加值微薄、利润空间小,要素投入量大、回报见效慢,造成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偏低和市场微利性突出。第五,养老产业起步与成长依托社会福利事业的“派生性”与“互补性”,养老服务市场的竞争激励机制尚未建成,产业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惯性。
生活消费属于最终需求,是经济发展最可靠的持续动力[21]。近年来,以体育、养老等行业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增强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同时拉动了消费增长、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了发展新动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22]。由于体育服务是提升养老品质的重要方式,属于养老产业的细分市场服务领域,养老服务作为拓展体育经营的新渠道,属于体育产业的垂直市场服务领域,因而老年体育市场作为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共有、共建、共享的服务领域,构成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基本载体,两大生活性服务行业之间的交融互通将合力带动国内老年体育市场的兴起。老年体育市场虽然是一个专门提供老年人所需体育用品和服务的具有持续增值空间的老年消费细分市场[23],但是体育产业成长的理性预期偏差与养老产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弱化共同导致老年体育市场在过去并不被“看好”。专门经营老年体育业务的体育企业很少,而且大多数养老机构通常也不会把体育服务纳入主营业务范围,造成国内老年体育领域的市场化一直停滞不前,并存在着老年体育产品生产规模小、商业化程度低、专业供应商长期缺位等问题,难以实现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剩余的帕累托改进。
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指出,积极实施“体育+”工程,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可见,我国老年消费集多元性、变化性与公共性于一体,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社会进步的新动力[24]。在政策持续加码体育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驱动下,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将依托老年体育市场开拓老年运动康乐消费新业态,包括老年体育用品租售服务、老年运动康复理疗服务、老年健身养生照护服务、老年赛事乐游组织服务等精细化消费内容形式。具体而言,根据产业融合的成因和机理,在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市场主体采用股权并购、资产重组、资本联营等机构融合方式,以及文体结合、体医结合、医养结合等业务融合方式,使体育产业链与养老产业链的价值活动单元重构集成新的老年体育市场价值创造空间。
根据分析结果,构建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市场模型,如图1所示。基于此模型,两产业融合的经济逻辑可以归纳为:在体育产业成长的理性约束和养老产业成长的内生激励作用下,以促进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剩余的整体改善目标为导向,老年体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老年运动康乐消费新业态的集成创新过程。
图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市场模型
随着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预期以及养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许多市场主体已经参与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实践。如专注文体娱乐养老生活服务的北京兆伽文化有限公司、专注老年运动康复治疗服务的熠腾健康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专注老年健身休闲服务全产业链开发的尚体健康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乐龄地壶球赛事组织推广服务的广州至道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等。为了进一步分析和判断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发展潜力,本文将对两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以及老年体育市场的消费空间进行评测。
5.1.1 评价方法
源于物理学的耦合概念描述了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后逐步用于地理、经济和旅游等研究领域[25],并加入协调度分析用于评定多个产业系统由于密切关联、彼此影响形成的协同关系。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经济逻辑隐含了耦合原理:体育是养老产业全面发展的支撑条件,体育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资源、产业需求等要素将对养老产业的成长产生影响,而养老则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养老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资源、产业需求等要素也会对体育产业成长起到反馈作用。根据耦合理论中容量耦合的概念与框架以及关于“纳含定性的定量”[26]的分析思路,通过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耦合协调测度来剖析两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为此,把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设定为两个相互耦合的系统,建立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如下:
D=(C×T)0.5
(1)
C=[A1×A2/(A1+A2)2]0.5
(2)
T=αA1+βA2
(3)
(4)
A2=ωij×Yij
(5)
式(1)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之间的耦合度,T为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贡献。式(2)中,A1、A2分别为体育产业子系统和养老产业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式(3)中,α、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故借鉴通行的做法,均取值为0.5。式(4)中,λij为体育产业子系统的指标权重,Xij为体育产业子系统第i年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式(5)中,ωij为养老产业子系统的指标权重,Yij为养老产业子系统第i年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参照相关文献设定D∈[0,1]的取值区间,把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确立为10个耦合协调等级[27]。
5.1.2 数据处理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统一性,根据产业指标频度统计原则,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选取主要以两产业的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首先分别初选出15项指标,再经过因子分析筛选和专家打分最终分别得到10项指标(表1)。考虑到2013年被业界公认为“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元年”[28],以及体育消费自2014年开始强势增长的事实,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以及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公布的资料信息,采集整理了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在2013—2017年的测度指标数据。
表1 2013—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的耦合协调测度指标数据
5.1.3 指标权重
表2 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的耦合系统指标权重
5.1.4 结果分析
把指标数据和权重代入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求得2013—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表3)。数值结果显示:第一,A1、A2和C在2013—2017年间呈总体增长趋势,A1年均增幅达到57%,A2年均增幅达到30%,C的年均增幅仅有0.5%,说明体育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产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在5年间变化极小;第二,2013—2016年期间A1 表3 2013—2017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耦合协调度 5.2.1 方法设计 由于老年体育市场的服务对象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市场消费空间大小除了受到城乡老龄人口规模、老年人改善性支出的消费倾向[29]、老年用户购买体育商品的人均支付能力以及产品有效供给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其根本上取决于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因为个人收入对个人改善性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30],这体现出老年运动康乐消费新业态的增长潜质,因而可以通过预测老年体育市场的消费空间变化来研判两产业融合的发展远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构成不仅有退休工资或养老保险金,通常还有来自家庭赡养、资产储蓄或社会支持(如财政补贴、最低生活保障收入等)等费用。为此,基于老年人经济收入的数据可获得性和真实性考虑,把城镇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视作对老年体育市场消费空间的度量代理指标。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能在“贫信息”的不确定系统进行相对科学预测的优点[31],选取我国2008—2017年城镇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对2018—2025年相应数值进行推测。 5.2.2 建模步骤 5.2.3 预测过程 首先,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取200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并借鉴胡乃军等学者(2014)提出的“标准收入人口”概念,参考“未成年人口(0~14岁)∶劳动人口(15~64岁)∶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0∶1∶0.88”的标准可支配收入系数[33],计算获得2008—2017年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表4),即构成GM(1,1)模型的原始序列。 表4 2008—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单位:元) 其次,经过级比检验“σ(0)(k)=σ(0)(k-1)/σ(0)(k),k=2,3,…,10”发现σ(0)=(0.902 9,0.877 9,0.858 0,0.858 9,0.900 0,0.879 9,0.891 5,0.896 8,0.863 7)T,由于“n=10,σ(0)(k)∈[0.833 752 918,1.199 396 102]”[34],故2008—2017年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构成的原始序列符合GM(1,1)建模条件。 表5 2018—2025年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灰色预测数值(单位:元) 最后,(1)通过残差检验发现模型原始值与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45 1 %(ɑ<0.05)、精度等级为二级,表明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准确;(2)通过关联度检验发现模型的原始序列与模拟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为0.999 6(ε0>0.9)、精度等级为一级,进一步说明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很高;(3)通过后验差检验发现模型的原始序列与残差序列的均方差比值为0.04(C0<0.35)、小误差概率为1(p0>0.95),两项指标均表明精度等级为一级,再次验证了模型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5.2.4 结果分析 2018—2025年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灰色预测数值结果显示:第一,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年递增,未来我国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同步增长趋势,2025年预测终期将达到2008年预测基期水平的8.5倍,该预测结果与陈俊华等提出的“全国老龄产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35]的推论一致,说明在“十四五”期间精心培育、科学开发、合理发展老年体育市场,老年运动康乐消费新业态将生机勃发;第二,预测期数值的年均增幅比基期低0.1个百分点,未来我国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将略微减缓,说明老年体育市场的消费空间扩大升级无法一蹴而就,打造老年运动康乐消费新业态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综合分析表明,未来我国老年体育市场的消费空间虽然将伴随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而持续拓展,但总体上的增势放缓,两产业融合的发展预期向好并且任务仍然艰巨。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国家经济结构也在“破旧立新”。为顺应居民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在“体育消费势头强劲、养老消费全面提升”[36]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方向日渐明晰。研究发现:两产业融合是在体育产业成长的理性约束和养老产业成长的内生激励作用下,以促进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剩余的整体改善目标为导向,老年体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老年运动康乐消费新业态的集成创新过程;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虽然逐年提升,但整体还未达到均衡水平,两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我国老年体育市场的消费空间虽然将伴随城镇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而持续拓展,但总体上的增势放缓,两产业融合的发展预期向好并且任务仍然艰巨。基于此,提出加快推进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建议如下: (1)着力激发老年体育市场主体活力。第一,出台促进“体育+养老”的专项政策及相应配套实施办法,引导建立统一规范的老年体育服务质量标准和市场信用体系;第二,构建老年体育市场营商环境动态评价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老年体育企业发展;第三,补齐老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短板,提供老年体育市场建设的基本软硬件条件保障;第四,发挥老年体育协会、老年体育企业联盟等商事组织参与行业治理的中心作用,加强集团型、骨干型老年体育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培养创业型、小微型老年体育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和长期适应能力。 (2)稳步提高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支付能力。第一,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基本养老金的待遇确定及缴费调整机制,提高老年居民基本经济收入水平;第二,加快养老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老年体育商业保险产品及相关养老基金服务,多渠道为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活动提供支持;第三,加强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老年体育市场交易机制有机衔接,推动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相协动的老年体育产品供给制度,降低商业性老年体育服务成本和价格,解决不同老年消费群体的体育服务需求。 (3)务实开展嵌入全民健身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第一,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机制,在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融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知识,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普及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营造适宜老年体育市场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二,促进体育学、医学、管理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专业交叉融合,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开设针对老年运动健康管理的相关课程或开办老年体育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老年体育服务人才。5.2 老年体育市场的消费空间预测
6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