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数字化转型下的财务共享实施过程应重新规划企业财务业务内容、管控形式和内控体系等,以此提升企业财务工作处理效率和质量。此外,财务共享的实施还推动了企业财务业务开展统一管控工作的落实,这可以有效强化企业的风险承担性能,为管控决策以及财务风险管控提供有力支持。所以,财务共享的实施受到了诸多大型集团企业领导者的关注。与国外相比,我国财务共享实践工作起步较晚,但由于集团型企业的飞速前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或计划实施财务共享。但是,与西方国家日渐稳定的财务共享工作相比,我国部分集团型企业的财务共享实施工作仍处在起始阶段,很多方面的内容仍有一定的改进与研究价值。
国际财务共享管控协会把财务共享工作定义为:以财务业务中各流程的处理工作为前提而开展的管控。它经过构建规范的财务业务流程和信息数据体系,改进组织构架和工作流程,从而减少人员成本,提高财务管控的质量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共享工作主要是经过密集的分工,处理财务业务和财务相关信息数据,以此促进企业财务管控性能的不停提升,实现财务业务职能的再造,协助财务相关工作人员提高自我价值和创新能力,增强业财融合的能力。财务共享工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与媒介。要想建设出可顺应企业常态化发展的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为企业中各职能部门供给配套服务,就必须要打造出企业财务共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健全企业财务共享实施过程的整体架构。
1.独立的商业模式。此模型主要是把财务共享视为一个业务实体,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利益关联者提供服务。此类财务共享工作的实施作为主要运营商,必须向外部投资方展示出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获得稳定的外部投资,让企业能够保持常态化的发展趋势。
2.市场模式。这类模式是让财务共享与市场上的经营企业相似,按照用户的要求为其供给对应的服务,所供给的服务还会按照用户的需要开展改进与升级。在此类情况下,用户满意度将变成衡量财务共享工作实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3.先进的市场模式。此类模式下的财务共享工作是以市场模式为基础,对其升级创新后再进行贯彻落实,与市场上所提供专业服务的服务单位相似。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比较各种财务共享活动,从多个角度对其开展综合评估与衡量,选用整体效果最突出的财务共享实施方案。
4.基本模式。此类模式,是我国大部分集团型企业正在使用的财务共享模式。此项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从企业内各部门进行,为公司内各部门提供服务。
与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成熟的财务共享实施模式不同,我国大型企业中财务共享工作的实施、构建与运营的时间还很短,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模式上。财务共享作为给企业内各部门提供财务支持服务的主要渠道,可帮助企业实现提高效率、减少运营成本的目的。
1.财务数字化发展策略不足。现阶段,国内一些企业财务共享管理者认为,财务数字化发展策略必须是以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策略为基础而开展的,诸多管理者认为财务数字化发展策略必须拥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尽管企业中许多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向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但其财务共享管理层却认为,财务数字化与企业整体数字化存在一定的联系,财务部门应协调企业整体部署,被动性的加入到此项工作中。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集团性企业在财务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还未构成工作实施队伍或部门,或者只是让信息部门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少数集团型企业在内部建立了工作实施队伍。在集团型企业财务共享数字化的前进过程中,并未确定直接的管控班子和管控人员实施强力的推进。这就导致,尽管现在很多企业意识到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主,但并未及时的将数字化发展策略融入到集团中,财务共享数字化发展策略的推进力度明显不足。
2.缺少有效的实施流程。信息体系不健全企业的工作流程还处于起步阶段,集团型企业中每个子公司都有各自的特征,必须把那些非增值环节和无效环节取消,添加一些有效环节,调动现有的组织架构。若企业业务量提高,影响就会被无限放大,致使环节管控进展缓慢。对财务共享各环节风险的管控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型企业的运作。此外,财务体系、审批和收款等环节上的风险问题,也会引发信息传输出现漏洞,无法卓效提升财务共享效率、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与集团型企业的基本业务经营不符。另外,企业如果始终滞留在初始阶段,缺少对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管控的部门,会让互联网安全知识的宣传、推广、财务工作监管力度等方面的内容始终得不到合理提高,对网络业务的审计不严格,让企业出现一定的财务管控漏洞和数据泄露风险。
3.缺少有效的监管。现阶段,企业中缺少对财务共享工作的有效监管,业务吻合程度低,无论是企业内各部门间的业务沟通,还是网络金融体系的运行,均没有专业的监管部门对财务共享工作的实施及运营环节开展第三方管控,致使企业无法高效跟进此项工作。因为财务共享中心范围小,并未根据企业真实情况更新所使用的体系,从而引发账款与业务不一致,财务信息数据不精准,工作流程不规范等情况的发生。比如:若没有专人对部门的欠款开展实时监管,就很可能发生坏账、呆账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日后的资金运作。而且,在收款时也极易出现欺诈或私自挪用等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4.业务量繁重且简单。目前,企业中的财务共享中心系统操作极易被掌握,但业务工作量却非常繁重,这样的情况让一些资历不高的员工选择跳槽或离职,使企业损失了众多潜藏人才。此外,即使企业能够妥善处理好新老员工间的工作交接,但由于新员工的学习时间太短,无法了解到工作中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只能掌握个大概。若新员工无法妥善处理特殊情况,就会给企业带去一定的财务风险以及人才流失风险。而且在离职率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办法精准把握每位员工的业务能力与风险管控意识,这也给财务共享工作的实施埋下了诸多隐患。
1.“事前控制、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确保企业投资安全。首先,财务工作人员要构建正确的风险管控观念,应始终秉持风险收益平衡的工作原则,按照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范、科学地构建出投资规划;增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观念,对财务共享工作开展实时监管,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全面展现出投资的影响作用,协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1)事前控制。开展事前管控、预测和量化风险的时候,应先构建出正确的投融资方案,这是财务风险管控的首要工作任务。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全面考虑各类突发性的风险因素、风险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各类风险因素间的关系,使用数字化决策模型,计算与剖析风险对企业预估收益的影响,以此判断投资的可行性。经过对各类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对比剖析,选用最高效的规划进行投资工作。构建风险管控机制,制定风险管控规划以及突发问题应对规划。在开展新项目投资的时候,财务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对各类融资举措中资金成本以及风险剖析的计算,精准的计算出该项目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并构建出相应的财务资金使用规划,再从中选择出最高效的使用方案,规避因投融资工作而造成的企业财务负担过重或企业无法偿还欠款等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2)事中监控。企业应构建风险监管体系,实时监管投资风险。风险监管主要依赖于企业财务部门对投资风险客观规律的了解及判断,这也是一个综合权衡与改进应对策略的过程。财务工作人员必须构建规范、系统、灵敏的风险预警标准,使用高效的风险管控技术,汇集、剖析投资有关的产业政策、市场情况等信息,再融合企业自身资产与运营情况,监管投资时的潜在风险,协助管控工作人员构建适合企业真实情况的风险管控规划,调控投资时的偏差或错误。此外,企业财务管控人员还应不停发现投资时新出现的潜在风险,及时预警,协助企业构建必要的举措,改进、完善风险管控规划。经过风险预判及管控,让企业的投资工作始终处在可控情况下,并构成良性循环。在进行财务共享工作的时候,还必须重视现金流、净利润、负债情况等资本构架的改变趋势,保持现金流与负债的动态平衡。(3)事后分析。分析、汇总、整理财务信息数据,规避投资风险的再次出现。在投资周期内,让企业得到投资收益固然重要,但财务工作人员还必须对所得到的投资结果开展全面的剖析与汇总。深入剖析投资规划与投资最终结果的偏差,提升有关工作人员对投资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汇总投资过程时的风险管控、处置流程,不停改进完善风险管控体系,规避风险问题的再次出现。
2.大力使用数字化技术。经过数字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使用,实现人、机、系统的多样化、现代化衔接,提升财务共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经过对财务信息数据的全面共享,让业务流程标准得到统一,突破系统间的壁垒,实现财务数据信息的无边界流动,减少集成和人工干预,实现流程自动化、数字化。使用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层挖掘数据和应用数据,让其价值最大化,推进财务共享风险管控工作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改变。使用数字化技术,让财务部门能够供给跨业务、跨职能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比如:采购、应付账款等。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工作可以汇整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构成更高效、更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以此更好地应对企业中的财务共享风险问题。
3.建立数据中心。以数据支撑决策,以数据评估决策,将业务数据转化为财务业务数据,以数据决策平衡企业运营风险。基于前后数据链路的对接和统一规范数据源,将内外部关键数据科学汇整到财务共享中心内,经过核心数据的沉淀,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效率;经过对市场与客户行为的洞察剖析,丰富用户数据的使用情境,在数据平台构建趋势上剖析数据,构建出拥有完整、通用、关联的数据模型,以财务思维和数据模型重塑企业的商业价值链;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剖析网络,加速数据结果在企业内部的传输与应用。经过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对财务共享实施风险的智能化管控;构建出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体系,从整体上管控企业运营风险,为业务部门供给有价值的决策剖析,实现“财务领先业务”的工作目标,为财务共享工作注入更高维度的价值。
4.避免税务风险,多维度的考虑财务共享工作。(1)构建规范的税务管控机制,满足税务合规风险。经过整理企业所涉税的业务流程、重要风险点以及主要风险管控点,构建出税务数据标准,并逐步构建企业内部税务共享机制与规划数据库;打通内部税务数据与外部税务局数据的全面互联,使用统一的税务标准管控办法,构建企业发票池,建立以增值税管控为重点的税务共享机制,有效汇集涉税账目,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实现采购与发票开具的获取、验证以及认证服务与财务体系的高效连接,彻底消除发票不合规的风险,加快供应链协同效率;与销售平台对接,实时监控销售进货、销售、库存数据,有效管控误开风险;确保企业财税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产财税一体化,推进纳税申报自动化,实现高效的税收管理。此外,还应监测对比税收情况,逐步推进企业整体风险防控与税收筹划构建工作,挖掘财税数据管控的价值,协助企业重塑税收、票务有关业务情境等。(2)建立税务风险监控体系。将税务风险观念落实到企业的运营管控过程中,满足税务控制要求;构建内部税务风险管控预警标准:规范涉税业务流程,设置涉税风险场景和监控标准,扫描涉税信息数据,实时监管企业涉税风险,及时找到异常涉税风险问题;获取风险情景的风险状况,量化评估企业涉税风险状况;构建外部审计预警标准:汇集外部公开财务信息数据,对企业的涉税信息开展建模工作,构建行业税收剖析指标,帮助企业全面掌握行业的税收水平;经过行业对标,剖析企业税负水准,找出税务管控中潜在税务风险及薄弱环节,弥补不足,变被动为主动,高效展现出风险管控的影响作用。(3)改进税务剖析规划体系,提高税务风险管控的价值。经过改进规划方案,实现企业对税收风险的闭环式管控;定期监察税务风险管控机制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汇总剖析管控效果,改进调控问题,提升整改实施的整体效果,全面、高效的预防企业税务损失;经过大数据剖析和风险管控体系,及时找到财务共享工作中的潜在问题,为今后的申报剖析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建立税务自查观念,按照我国税法监察企业中各项财务共享指标是否存有差异,并组织全体财务工作人员加入到税务风险管控、排查及预防体系的构建中,以此应对企业所要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
5.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在财务共享不同阶段的工作能力。首先,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对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要适应财务共享工作模式,按照企业财务共享工作的真实情况确定转型方向,主动面对财务转型工作,科学、规范的构建出顺应企业发展趋势的转型目标。第一,增强自学,提升财务专业能力和风险管控职能;第二,培育改革创新能力,重视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跨越实施管控和交易处理的角色范围,以财务价值的创新力带动起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完善;第三,重视战略管控能力及预判剖析能力的提高,培养对今后发展情况的洞察力,提出更深入的思考,拥有较强的财务数据敏感性,不停更新完善知识体系,使用专业的财务能力及创造能力经过全面监察及追踪宏观经济的变化规律、产业政策和对于竞争对手的前沿剖析,协助企业能够科学管控财务共享中的各类风险问题,提高自身的运营管控能力,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下财务共享实施工作还存在诸多风险问题,企业必须对其进行不停的优化,做到把风险管控在可适合范围内,主动利用新技术,以此促进企业的常态化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