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昆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文化馆)
民族声乐主要是以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标准来诠释民族音乐风格、传达民族情感的,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借鉴了我国传统声学艺术唱法的精华,不仅能充分满足社会公众的现代化审美需求,在内容和风格上还能体现出强烈的中国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而曲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对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深远影响,真正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曲艺作为一项特殊的艺术表演手段,在我国民族艺术中主要以说唱的形式存在。曲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了大量宝贵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其主要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勾画各种各样的人物特点,同时传递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本质上属于反映社会生活百态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中国曲艺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说唱为核心,清晰自然地表达出充满生活化的特殊语言,同时传递出强烈的思想情感。因此,曲艺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唱功、说功以及做工,还需要在演唱过程中积极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密切观察听众给出的现场反应,利用说、唱刺激听众的多种感官,通过激发听众的形象思维来配合曲艺演绎者完成整个艺术创造过程。基于此,曲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曲艺演绎者和听众共同完成的艺术实践活动。
戏曲艺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源于我国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中,并且这项艺术还凝聚着悠久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背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正面积极的影响。
中国戏曲、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文化,其中包含了唱、念、做、打四个元素,整体呈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中国戏曲经历的发展道路极为漫长和坎坷,其中不仅凝聚着长达80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也体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衍生出的剧种多达300以上,整个演出中涉及的剧目也较为繁多,在世界戏曲艺术中也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中国戏曲主要起源于传统歌舞及说唱艺术,如汉代百戏、唐代踏摇娘、参军戏等歌舞戏以及宋代盛行的南戏均为元代杂剧的衍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清代起,地方戏曲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表现力,京剧逐渐成为近代戏曲的先锋。到了近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经过代代传承与改革,催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与戏曲艺术家,使得戏曲艺术在大力传承和发展背景下,无论是在演唱技巧还是在后期情感表达中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我国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声乐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人声演唱的方式体现,在人声演唱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因素便是呼吸,只有把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有效控制气息营造出良好的演唱效果,因此呼吸可以视为民族声乐演唱的动力。对于传统声乐艺术表演而言,呼吸方法使用的正确与否同样会影响最终的演唱效果。目前人声演唱过程中涉及的呼吸方法主要包括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三种:首先,胸式呼吸法指将气体吸入胸腔,但在演唱的后期阶段,很可能因吸气量过少而导致声音的位置过低,由此出现音色干瘪、缺乏弹性、高音受限的情况,不符合声乐艺术中追求的审美标准;其次,腹式呼吸法,这种方法需要演唱者深深地吸气,但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后期演唱过程中气息整体会呈现出一个较为僵硬的状态,无法保证整个演唱的流畅性,并且演唱者的声音也缺乏灵活性,在演唱高音时,甚至只能靠“喊”来完成整个表演过程;最后,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不仅能使演唱者获得较大的气量,还能有效平衡呼气肌和吸气肌之间的关联,目前已被公认为是最可靠的呼吸方法,也是广大声乐专家接受与认同的一种呼吸方法,在我国曲艺、戏曲中被称为“丹田运气”。
发声向来是民族声乐演唱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技巧,在发声训练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状态,还需要保证喉咙发声的稳定性以及声门闭合时体现出来的舒适度。在后续发声过程中,若喉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那么音高也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无法展现出良好的歌唱状态,也无法保证音高和音色的水准。因此,无论是专门学习声乐、从事于声乐表演的演唱者,还是声乐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会对发声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在发声训练实际开展过程中,其作为一项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演唱运动,不仅需要将稳定喉结与调整声门这两项工作中涉及的关键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还需要将其他影响发声训练的因素融合。例如,在呼吸过程中“丹田运气”,在咬字时遵循“四呼”“五音”原则。其中“四呼”“五音”是衡量戏曲演员唱念时吐字单音是否标准的一种指标,若“五音”不正、“四呼”不准,那么戏曲演员在唱念时必然会出现字音不准的情况。实际上民族声乐和戏曲、曲艺都是以汉语为主,而汉语又对发音的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借鉴与学习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声技巧可以为民族声乐演唱奠定良好基础。
在声乐演唱中时常用到共鸣这种技巧和方法,利用歌唱发声或人体中其他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在气息作用下冲击声带发出基音后,就可以生成形式多样的声波共振,从而演唱出优美悦耳的歌声。共鸣可以起到扩大音响的效果,主要用于美化声音。与此同时,共鸣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还会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共鸣器官主要包括所有发声系统的空腔,如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以及鼻窦。在声乐训练中,共鸣与声音位置的高低之间还存在密切的关联,不同歌唱器官可以通过相互配合的方式产生共鸣,同时体现出较强的声音表现效果,使得声音得到更好的美化。在后期发声训练中,各个共鸣腔被完全打开后,声音所处的位置就会相对较高,否则声音的表现就会极为暗哑,甚至出现声音偏低的情况,并且高音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此外,良好的共鸣可以使得声音听起来高亢而明亮,同时呈现出良好的声音表现力,因此共鸣在民族声乐、曲艺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曲艺还是戏曲表演者,都有着吊嗓和喊嗓的技巧练习习惯,旨在突破声区和音域上的局限性。在练习过程中通常需要发出“啊”“依”等音,并按照低音区到高音区的方向使用滑音法,在无需刻意变化的前提下从容过渡真假声,从而达到拓宽音域、声区统一的目的,同时有效控制气息、气声的融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声乐时常受到西方唱法的影响,还借鉴了胸腹式呼吸这类西方演唱技巧。尽管这些方法在语言描绘上可以准确地概括出声音状况,但在感性认知相对较强的声音培训中却体现出了一定的僵硬和机械性特点,使得声乐基础相对较差的人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学习声乐演唱的难度。除此之外,若完全照搬西方演唱技巧,尽管会解决高音方面的难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时常出现母音走形、嗓音灰暗的情况,这种演唱技巧更多的是迎合西方演唱习惯,与我国民族唱法中要求的母音不能走形的发音标准不符。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将其当作民族唱法语言进行研究。
无论是哪一种声乐流派,在声音练习过程中都需要锻炼嗓子。如戏曲练声主要通过i、a这两个韵母完成,而西方美声唱法则需要运用到a、e、i、u、o这五个元音。无论在哪一种声区,都需要保证韵母发声不走形。只有长期坚持调整声音,才能有效提高嗓子的发音能力,同时有效扩展声音的幅度,最终达到拓宽音域与声区统一的目标。最后,拓宽音域时还可以适当调整声音共鸣。由于传统单一的共鸣已无法满足高声区的发声需求,因此必须调整所有共鸣区,以头腔共鸣的方式为主,胸腔、口腔共鸣为辅,共同形成混合共鸣的发声状态,才能将声音从细窄过渡转变为圆润饱满,同时接近于民族声乐审美标准追求的亮丽、圆润的混合声音色。
民族唱法对字与声的融合有着较高的重视度,如戏曲练声中的第二个步骤即为念白,也就是在吊嗓和喊嗓的基础上融入语言元素,将声和辙韵相结合后即可有效促进气息、发音、语音三方的融合。这个练声过程有着较高的重要性,在保证气息通畅、声音圆润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字音发出的清晰度,真正意义上达到字正腔圆的状态。实际上念白的演练大多遵循特定的音乐旋律,尽管其中包含歌唱部分,但更多的是集中于吐字咬字上,某些训练中还涉及简便的润腔技巧。对于民族唱法的研习者来说,其很难正确把握民族语言的特色,即便是凸显出语言风格的特色,也会在声音上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而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声音之间缺乏过渡。在练功训练中主要以单韵母为基础,而歌词中出现的字却是以韵、声、调同步的方式出现的。戏曲唱法中的念白主要指的是气息、声音以及语言相互融合的过程,但在实际练声过程中,通常只会训练十个单韵母,并不涉及复韵和鼻韵母的练习,因此做好念字练习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汉字主要包括声、韵、调这三个部分,在练习韵母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韵声融合、升降调的研习。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以按照七音、十三辙、四呼的汉字发音特征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发声、吸腹、归韵,这些方法也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掌握汉字发音规律。实际上演唱中出现的字音与日常讲话中涉及的字音并不相同,尤其体现在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等方面,特别是融入相应的音乐旋律后,念字训练会呈现出演唱的某些性质,如字音延伸、每种发声韵母的维持、精准收音等都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最后,对于带有地域特色或戏曲味道的演唱曲目,在念字训练中还可以加入当地语言及音乐旋律或戏曲旋律,从而有效避免念字训练中出现声音与风格过于违和的现象。
戏曲、曲艺训练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将前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该环节更侧重于唱段的内容,也就是将气息、声音、语言、音腔、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声情并重的一种体现。对于具有一定戏曲表演基础的演唱者而言,其相比于一般演唱者,有着唱、念、做、打全方位结合的表演实践经验。在处理艺术曲目时,也能更精准地掌握其中蕴含的艺术特色,同时达到以情带声的目的,全方位展示出艺术曲目的戏剧性。在民族唱法中传递思想情感时,通常需要以民族审美标准为核心,尽管不同民族的艺术审美风格、语言表达不同,对于情的表现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如有些民族在表达情感时倾向于起伏不定的方式,而有些民族却会选择直接表露的方式传达思想情感。
演唱者为听众带来优美悦耳的艺术曲目的前提并不仅局限于嗓音的优越性、曲目的演唱方法,更多的是演唱者对于曲目中传递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若演唱者未正确领会曲目中蕴含的情感基调,就会出现正邪不分、喜悲无从辨别的情况。与此同时,演唱者不但需要从音乐节奏、音速、音准、吐字、句法等方面着手做好情感表达,还需要结合曲目的实际内容、人物角色、表演场景进行加工和润色,使得曲目呈现出声情相互融合的状态,有效促进戏曲艺术的精华与民族声乐的深度融合。基于民族唱法开展声音培训活动时,不应完全照搬戏曲、曲艺的声音培训技法,而是将其作为民族唱法声音培训的基础,在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声音色彩,同时融入相应的语言要素,并将其作为演唱培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民族唱法教学和表演中,应紧密围绕着民族语言建构相应的民族唱法。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主要是在戏曲、曲艺等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因此,民族声乐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声乐艺术背景,又体现出了浓烈的时代气息。只有推动民族声乐与传统声乐艺术实现协同发展,才能有效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