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视角下的影视剧翻译认知探析

2022-03-14 03:49
今传媒 2022年2期
关键词:译制路德索菲亚

韩 旭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2)

一、引言

影视剧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承担着传播不同语言文化影视剧作品的功能,可以说,没有影视剧翻译,就没有影视剧作品的传播交流,也不会有全球电影电视市场的存在。我国的影视剧翻译事业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规模体系的译制事业;改革开放后,译制事业进入了黄金时期,大量的国外作品通过配音译制走进千家万户,如 《卡桑德拉大桥》 《居里夫人》 《茜茜公主》《虎口脱险》等;2000年后,商业大片开始被引进中国,加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译制片开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字幕组的兴起,字幕翻译逐渐走上舞台中心。

影视剧翻译在我国始于配音翻译,随后出现了字幕翻译,如今是配音和字幕并存。传播的媒介发生变化,随之引发的是对传播翻译主体的认知探讨:影视剧翻译作为一种媒介,它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在互联网和商业大片时代,它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本文将通过雷吉斯·德布雷的媒介学视角,运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电影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打破当前多种翻译形式并存带来的认知混淆,为电影翻译正视听,并为我国影视剧“走出去”的翻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业规范。

二、影视剧翻译的认知陷阱

影视剧翻译就是为了帮助理解剧情吗?

自网络字幕组兴起后,电影翻译逐渐“速食化”,演变成了扁平化、机械化地操作,不再追求通过翻译呈现原作的艺术品格,而只是快速将故事大概情节翻译出来,使观众看得懂即可。在这种翻译认知论的指导下,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幅下降。这个巨大的认知陷阱,毁掉了许多优秀电影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无论是对内译制还是对外译制,电影翻译的属性是跨文化传播,是为了能让译入语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相同的观影效果,传播原作的文化内涵。

比如西班牙出品的宫廷剧 《伊莎贝尔》中有一幕:年轻的伊莎贝尔公主在庄严盛大的场景下加冕,成为卡斯蒂亚王国的女王。这个片段发生在加冕后,女王与心腹大臣的对话(见表1)。

表1 西剧 《伊莎贝尔》片段

续表

这部电视剧是西班牙语的古装宫廷剧,如果想要中国观众对该片产生“文化层面”的情感共鸣,机械地翻译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而该字幕组翻译出的效果也没有达到“意义对等”层面。在片中,女王是坚毅果敢睿智的性格,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且举止端庄,她在迎接民众欢呼之前,问了一句“?Esto todo ha preparado?”字面意是“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字幕组的翻译达到了准确要求,却无法反映出台词的风格和人物的性格地位,缺失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元素。考虑该剧的背景、风格,以及人物定位,笔者认为应该翻译为“一切是否准备就绪”更加合适。

之后女王和心腹大臣有一句对话非常深奥,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艺术感和节奏感。大臣说:“Por fin tenemos la corona”(字面意:最终我们获得王位),女王答:“Y por supuesto la vengaza”(字面意:也报了仇)。这句话体现了君臣之间的默契和高深的政治技巧,这是语境层面的思考;在语体层面,这两句的结构都是“Tener+名词”,逻辑和翻译的重点都应在名词上,“la corona王冠”和“la vengaza仇恨”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将这种句子结构蕴含的意义体现出来。字幕组的翻译则太过平淡,完全无法体现宫廷的政治特点,并且这里串联了历史事件——伊莎贝拉通过手刃政敌,为母亲和弟弟报了仇,重获王位,十分不易,“tener la corona”是获得王冠的意思,也就是汉语里常用的“天下”,实际上表达的是拥有了整个国家。同样,“tener la corona”与下半句的“tener la vengaza”在原语中存在对应,那么在翻译的中文台词里也必须还原这种对应,才能达到重现原文文化意象的效果。所以笔者将其翻译为“大臣说,最终我们天下在握”,女王答“且大仇得报”,体现了君臣一心,其利断金的宏大场面。

因此,单纯地机械翻译严重破坏了影视剧的文本和翻译功能,对观影效果起到负面作用,更无法起到传播文化意象、价值取向、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

三、影视剧翻译的功能

电影翻译的是台词,台词是被编剧和导演设计出来的,它既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又有着高于生活的文学性,尤其是优秀经典的影视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以及经久不衰的台词对白,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电影翻译。

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电影台词有很多。如“我知道,如果我爱上你,就背叛了整个法兰西;但是如果我不爱你,就背叛了我的心。”(《铁面人》);“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叶塞尼亚》);“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阿甘正传》)。这些经典佳作来自不同的国家,承载着不同风格的故事,台词的中文翻译各有味道。《叶塞尼亚》拥有墨西哥的热烈开放,《铁面人》的台词饱含法国宫廷的优雅浪漫,《追捕》的台词文艺内敛,而 《阿甘正传》则体现了美国电影中想要传达的美国梦想与精神。

国内学界对电影翻译的探讨大多集中在策略研究、文化意象等方面。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关键词“电影翻译”,搜索结果的前三位为“片名翻译”“翻译策略”“文化意象”,而对电影翻译功能的探索几乎是空白。

根据媒介学的观点,媒介学的关键词是传递(transmission)而不是传播 (communication),传递强调时间的维度,意味着是在不同的“空间——时间——领域”当中的信息运动,是基于参与者的能动性和参与要素的结果。电影翻译的文本来自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其电影翻译要传递的文化内容需要一定程度的再创作。传递是一种累积的过程,要传递就要继承、吸收和改变。传递中存在着被转变和被改造的内容,传递不是简单地把一种物件传递给另一个人,而是需要再思考、再表述、再转化。

这与麻争旗的影视剧翻译“二度编码”论不谋而合。在“二度编码”的理论体系下,两次编码和解码充分说明了译者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而非单纯地“字对字”“意对意”的搬运文字。

图1 二度编码

电影翻译的本质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传递原作信息,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再思考和再创作,绝非简单地搬运。根据德布雷的观点,文化不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东西,也包括拿在手里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影视剧翻译作为一种工具的同时,必须承载着文化,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媒介意义。

1988年,奥地利电影 《茜茜公主》被引进中国,由上海电影译制厂承担译制工作。《茜茜公主》的第二集中的 《年轻的皇后》片段,讲述了茜茜公主成为皇后以后,受到宫廷规矩的约束,生活危机重重。在这段精选片段中,茜茜公主的母亲路德维卡公爵夫人与皇帝弗朗茨的母亲、奥地利女王索菲交谈,劝说她归还茜茜公主的女儿(见表2)。

表2 《茜茜公主》之 《年轻的皇后》片段

由于本片年代久远,并且是德语对白,原语台词已经无迹可寻,但从其精致高超的中文译制版可以看到其所承载的文化厚度和历史重量。

在这个片段中,索菲和路德维卡之间的对话用词考究,内涵丰富。体现了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时优雅的举止、细腻的语言以及家族权力之间的微妙制衡。索菲亚是奥地利王太后,在宫廷中比儿子(奥地利皇帝)更有话语权,她的人物形象是十分强势的,语言风格毫无人情味且咄咄逼人,这与她的妹妹,也就是茜茜公主的母亲正好相反。路德维卡夫人内心坚定,温暖善良,在她心中,茜茜公主的幸福高于宫廷礼仪,所以她的语言风格是小心翼翼、揣度用词。索菲亚率先发难:“这么说你到维也纳来看我,就为了兴师问罪?”。兴师问罪这个成语隐含着强烈的威胁以为,并且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更像是一种威胁,与皇太后的形象十分贴脸。面对索菲亚的刁难,路德维卡发表了长篇大论,试图用舐犊之情感动索菲亚。比如孩子离不开母亲,是出于一个母亲的视角,而索菲亚以一句“难道皇后就能离开她的皇帝了吗?”,将矛盾从家庭上升了国家高度,通过质问的方式回击了路德维卡的亲情牌,节奏对仗整齐,并且额外体现了一种“剑拔弩张”的语言机趣所在。路德维卡想要以理服人,打动对方,没想到索菲亚抛出了更加严厉的反问句,观众看到这里都不禁替路德维卡公爵夫人捏了把冷汗。

该翻译将皇太后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此为电影翻译的功能之一:重构人物形象。《茜茜公主》中神秘的宫廷、优雅的言谈、美丽的公主等,都通过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精彩翻译,成为了文化瑰宝得以流传,之后许多欧美宫廷电影都很难逾越《茜茜公主》的巅峰。可以说没有经典的电影翻译,就没有经典的电影流传。

四、结 语

语言始终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而好的翻译能够逾越这些困难。我们当前正处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正视影视剧翻译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牢牢掌握科学的影视剧翻译认知论,拒绝搬运码字和千篇一律的扁平化翻译。翻译在传统认知里的符号转换功能,不再符合时代要求,必须提升到媒介学的认知高度,任何符号的转换都必须经过再思考和再创作,承载起文化层级的价值与内涵。

猜你喜欢
译制路德索菲亚
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在威登堡邂逅马丁·路德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0周年活动举行
午夜来电
“文革”时期的“内参电影”
索菲亚的魔法书
索菲亚的魔法书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