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过渡,指的是文章意思的前后衔接和转换层次段落之间的勾连。作者常常用词、词组、句子、句群或段落作为过渡,使文章的上层意思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下层意思。过渡在文章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特有的功能,决定了文章结构是否严谨、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严密、转换是否自然、全文是否达到了气脉贯通。总之,过渡在逻辑以及行文思路的具体处理上,直接影响文章的旨趣。
一、议论文的过渡技巧
议论文写作中常常出现生硬的过渡,对提出的观点和所举的材料缺少分析衔接的语段,使得文章逻辑不通畅。议论文是逻辑性极强的文体。从整体结构而言,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灵魂的骨架,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论述,分论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从局部结构而言,句与句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写作时,应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选用适当的关联词来显性地呈现它们的关系。常见的八种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过渡技巧,即这几种关系的过渡。
1.因果探究法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通常会采用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方法来进行层次的衔接。
例如,佳作《示弱使强者更强》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段:“但是,人无完人,即使是强者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而,强者示弱是为了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渡段中,原因在前,承上文;结果在后,启下文,先因后果。因为因果关联词的存在,收到了文势一气而下的效果。
2.假设深入法
假设深入法过渡,是指在上下文衔接处先紧承上文作一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推断出将要产生的结果,从而把议论推进一步,引向深入。
例如,苏洵《六国论》中有一个过渡段:“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使……则……”就事实的相反情况做出一种假设,假如六国不去贿赂秦国,而是珍爱自己的土地,善待自己的将领,那么与秦国的较量结局未可知,使得议论推进,引人深思。
3.承上启下法
承上启下法过渡,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用过渡的句或段先紧承上文,用极简的文字对上文进行小结,然后顺势转换话题,迅速开启下文。
例如:“盛名的确是对成功者的一种肯定,但若为了追求’第一’二字而活,未免太过可悲。”这段文字的前句结上,后句承下,语句精练,很好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上下文连缀成一体,衔接自然。运用此技巧过渡,关键是承上句要简洁精练,不能重复上面内容;启下句要迅捷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4.递进探究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了达到层层推进的目的,使议论深刻,立意深远,往往需要通过使用递进关系的语段来实现过渡。
例如,佳作《慧眼识珠谋发展,不计私利助伟业》一文中有两个过渡段:“首先,鲍叔有一双知人善任的慧眼……但更让我敬佩和赞叹的,是鲍叔的退让和大度。”从知人善任到退让大度,进一步深入分析了鲍叔的品质。“鲍叔何以这样做?不仅源于鲍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更也源于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这种热爱和忠诚是最触动我的地方。正是因为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他才能够不考虑自己的小得失,着眼于国家的大收获。”后文紧接追问,进一步深入思考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使立意便深远。
5.自我追问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了衔接下文,也为了提升立意、加强思辨,可以自我追问、大胆质疑,达到引人注意、掀起波澜、深入话题的目的。
例如,佳作《点滴劳动,共筑盛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再如,佳作《是谁夺走了我们清亮的眸》中有这样一段:“是谁扼杀了我们的好奇心?是现实的裹挟,是家长的错误引导,还是应试教育的压迫?”在这个过渡段中,作者先设问,然后用一个选择问句作答,并不说出答案,而是引人思考,从而引起下文,不仅兼具设问和选择问句的表达效果,还对上文作了一个相当有力且极为出色的收束。
6.意义突转法
议论文写作中常常会出现前后观点相反或有差别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转折句来进行过渡衔接,使行文曲折深入。
例如:“诚然,显示‘强’之所在是人之本性,然而,在竞争力极强的社会,恰当的示弱,是为了以退为进。”“身处现代社会,彰显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懂得示弱,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对方强大,而是为了顾全大局。”这两个语段中,前文肯定“强”或“自我”的价值,紧接着凸显“示弱”的作用,使得文章更加辩证,立意更深刻。
以上技法既可单用,也可混合使用,最终达到文章语脉联属、结构条理分明、语势气韵流动的目的。
二、记叙文的过渡技巧
记叙文中的过渡则更灵活些,也简单些。那么,哪些情况需要过渡呢?
文章的情节向前发展了,地点发生转移了,层次也随之发生变化时,往往需要过渡。内容上由叙述转到议论或由叙述转到抒情,表达方式改变时,往往需要过渡。顺叙、插叙或倒叙间转换时,往往需要过渡。内容由总叙到分叙或由分叙到总叙时,往往需要过渡。事件转换时或在文章的转折处,往往需要过渡。
那么,具体怎样进行过渡呢?除了上述议论文中的一些方法,如,承上启下法、自我追问法、意义突转法等,记叙文另有一些过渡的技巧。
1.转换话题法
由一个意思转换到另一个意思,可以直接告诉读者。如:
现在让我们离开赵长城谈一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
直接告诉读者下文要转换的内容。
2.小标题过渡法
运用小标题,有利于文章的构思和行文,特别是一些篇幅较长、内容相对繁杂、感情比较含蓄的文章,在相对独立的各部分内容前加小标题,就会使读者心里产生一种连续感,读完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自然想到该读下一小标题了。这样,文意自然就畅通了。如《天山景物记》,分别用“雪峰·溪流·森林·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場”“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等三个小标题来表示内容由一层转换到另一层的过渡。
3.空行过渡法
有些文章因为内容自然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之间就采用空行来过渡。这种过渡法能使文章眉目清楚。如鲁迅的《祝福》,文章在由倒叙到顺叙,再由顺叙到倒叙时,就分别用了两个空行来表示过渡。
4.插入衔接过渡法
复杂的记叙文,有时需要打乱时间、事件发展的顺序,出现插叙或倒叙等情况。此时,就要用衔接的文字,以保证文章结构的完整、情节符合事理。如鲁迅的《故乡》写“我”回到故乡,与母亲谈起闰土时,作者插入大段回忆,追叙“我”和闰土童年时代的友谊。结构上,先用一个过渡段:“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引出少年的闰土。回忆结束,又有一段文字:“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故乡了。”这样就和前面文字衔接起来,使母子谈话的线索不因插入这一大段回忆而打断。
过渡就像润滑剂,使文章的骨骼更灵活,使文章的血肉更饱满。采取哪种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能牵强过渡,也不能将过渡扩大化,语言要精练,否则就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