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左读范文
张家界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的附近。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络。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种着白杨,杨树背后是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捡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脉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我安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濛濛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选自卞毓方《美色有翅》,有删节)
亮点借鉴
如何曲折有致地呈现自然之美?卞毓方的《张家界》一文堪称写景典范。
1.多角度绘景,灵活运镜,摇曳多姿
作者仿佛是一位顶尖的纪录片导演,自如地操纵镜头,再现了张家界的绮丽山水,诠释了什么叫“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先回忆自己二十六年前在张家界山脚下的苗寨歇宿,仰望“夜空山影”,遥感张家界的“超尘拔俗的风姿”如何让人“魂悸魄悚”;再写“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既而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作者笔下文字近至“每处缝隙,每尺瘠土”,远到对外围的遥望;有自下而上的仰视,也有自上而下的俯瞰。作者从各个视角描摹渲染张家界,让读者全方位地领略到了张家界的神奇与独特。
2.布景如园林,映衬对比,相映成趣
园林造景历来重视“借”,即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让二者形成对比。本文一开篇,作者就将张家界的山与别处的山进行对比,因而捕捉到张家界山的独特神韵——奇幻。之后则借助画家吴冠中之口,写他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无意发现了张家界“漫山诡锦秘绣”,层层铺垫,巧施衬托,展现了张家界的魅力。
3.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虚实相生,自由灵动
本文开篇用一个奇特的比喻对张家界下了定义,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眼球。紧接着作者绘形绘声绘色,勾勒出张家界的特质。但作者并没有铺开来说,而是笔锋一转,开始回忆初识张家界的往事,描绘山脚夜景;然后从写景转向抒情,夹叙夹议。结尾再一次把眼前的风景想象成文学作品,与开头遥相呼应。通观全篇,作者实写张家界的山水,虚写山的精气神,字里行间激情涌动。生动的描摹,自然的追忆,由衷的咏叹,深沉的议论使文章自由灵动,一气呵成。
右写作文
黄山游
◎胡夏菡
“黄山归来不看岳。”慕名来到黄山的我,正在天都峰的绝壁上小心试探。左侧是万丈深渊,瞥一眼都会感到头晕眼花;右侧是刀刻斧凿般的绝壁,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我在恐惧与不甘间徘徊。还要继续前进吗?我咬咬牙,紧贴绝壁,目不斜视,一步一步丈量着前行,终于长出一口气,总算“绝处逢生”了。
再回望崖壁,我不禁感慨它的“奇”。这面崖壁,可谓于绝境中留有一线生机,它仿佛定做一般镶嵌在内壁与山崖间,恰有二三十公分余地供人行走。我再一次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告別绝壁,乘缆车向上攀升,突然,一片蒸腾翻滚的云海涌向眼前。目光所及之处皆白雾缭绕,这白雾干净澄澈,让人心境澄明。它们时而缓似太极,时而迅如疾风,自在又飘逸,柔美且洒脱。我犹如置身仙境,心中不禁感慨,难怪要称其为“云海”呢。
这样一片云海,应当存在很久很久了吧!它们缭绕在山间,俯瞰万物苍生,岁月则带给它们一种宁静、恬淡的气质。它们曾熬过多少无人问津的时光啊!没有人欣赏,它不顾影自怜,不惊惶失措;受到众人赞赏,它自在如故,不睥睨一切。它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物苍生,安详地看着山间花开花落。
天空中突然飘起了雨丝,云海在雨中更显朦胧。因为担心雨会下大,所以向导只得建议大家先返回避雨,可我心有不甘:早已耳闻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前三个已如愿看到,就只剩温泉了,难道就这样半途而废?纠结再三,我最终还是无奈踏上了归途。
下山的风景因心情低落而显得黯淡,但当我抬眼望见那被水洗过一般澄净的蓝天时,忽然了悟:旅途中总会有错过的风景,与其患得患失,错过更多,不如把遗憾放在心中,相信终有一日能与它再次相遇。
我闻着空气中草木泥土的清香,在心中呐喊:“黄山,后会有期!”
(浙江杭州市第十五中学)
点评
本文视角多变,切换自如。开篇给了天都峰绝壁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写“绝处逢生”后回望崖壁,攀上峰顶俯瞰云海,下山途中抬眼望天,不同的视角带领读者欣赏到不同的风景,黄山的多面一一呈现。写作时,小作者以描写为主,其中穿插议论抒情。最典型的两处,一是观云海而赞赏其恬淡自在的态度,二是望蓝天而悟到人生旅途中不必患得患失。这让作文突破了单纯写景的局限,以实带虚,虚实结合,让读者一睹黄山美景的同时感悟到了人生真谛,也让作文更富波澜。
363550033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