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并且尚未形成强大的知识基础,因此目前许多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小学新课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生活中的积累和应用。虽然识字教学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庸,但也不能与阅读教学分开。为了打好学生的识字基础,语文教材在低学段设了专门的识字单元。
(一)学生写作兴趣不浓
贪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这个阶段,他们不可能安静地坐下来写作。而且作文需要一定字数,学生觉得这个过程太枯燥,很难对写作产生兴趣,从而影响了作文水平。
(二)学生写作基础不扎实
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积累没有要求,因为他们认为小学生不需要学习太多的词汇和短语,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没有打好写作基础,导致写作没有优势。写作时,学生大多数时候都在抓耳挠腮,即使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也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正确表述。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运用相同的方法,例如直接要求学生背诵或仿写书中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创造,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全部复制粘贴。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养成临摹或模仿的习惯,而不会让学生写出观点真实的作文。
(四)不同学段区别不明显,对低年级要求太高
新课标非常注重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期提出“写自己想说的”和“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第二学期提出“关注新鲜有趣的内容,或者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内容”;第三学期提出“以文字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和“欣赏个人的独特感受”。从我想说的、知道的和感受的内容,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而这些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但是,许多学校都希望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教师希望学生得分高,父母也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追求“又好又快”,并以此为标准决定孩子的智力水平,判断他们聪明不聪明。众所周知,一年级是学生发现词语韵律美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时期;二年级为直觉感知阶段,侧重口语;三年级为分析联想阶段,侧重学习写片段;三年级之后才是精要阶段,侧重写半命题作文或写整篇作文。
有些人认为天才儿童是记忆大师,阅读越多的孩子越聪明。比如,三年级以后读《夜日记启蒙》,四年级读《四大名著》的少儿版,五六年级应该读世界名著如《鲁滨逊漂流记》《小王子》《简爱》等。此外,只有擅长舞蹈、唱歌、主持、游泳、滑冰、绘画、弹钢琴、剪纸、手工、表演、武术等活动,兴趣广泛,才能获得优秀小学生的资格。大人都很难达到这个高度,为什么成了评判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种高要求强加在低水平学生身上,他们除了识字、朗读外,还要写好字,有文采,简直太难了。各门课程划分不明显,要求参差不齐,还让学生最好在起跑线的时候就掌握,学生的压力太大了。
(五)教师遏制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造句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用“喜欢”“兔子”“萝卜”“甘草”“吃”“与”这些词语组成一句话,3分的题目。有学生的答案是“兔子喜欢吃萝卜与甘草”,得了2分;写“兔子喜欢吃甘草与萝卜”的,得了3分。评判空间太窄,答案是固定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以“秋天”为话题写作,有学生说秋天一点都不好,天气又冷又干,叶子掉没了,草也枯了,皮肤还容易干。教师直接判定为不合格作文,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并抑制了他们的发展。
教师的点评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写作思路后,教师要全面检查文章内容、语言、结构、标点符号等,达到口头或书面指导、纠正和修改的目的。这是二次写作的过程,能让文章更加生动饱满。但是,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平衡这些内容,有的以自己的爱好、好恶为标准,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的不从年龄特征和写作能力出发,对所有学生“一視同仁”;有的用“万能批语”,空乏笼统地写上几句,用在A学生上的批语也可用于B学生,没有针对性。
二、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传统的“三重论”教育理念
按照建国后苏联老大哥的教育模式,凯洛夫的“课堂、教师、教科书”三中心理论,逐渐形成了课堂主导的局面。他的思想在我国教育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很多可取之处,但“绝对”思想是重大缺陷。师生关系仅限于教育与受教育、教授与接受之间,过分强调教师权威,学生就像被宰杀的“羊”,受纪律、要求的约束。一直到民国以后,小学课本第一篇还这样写:“新书一本,先生讲,学生听。”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能动的人。
在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就像器皿,只能接受知识,不能说话,没有质疑权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教学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把教师的品位当作自己的品位,以教师的话、教师的判断为“圣旨”。小心翼翼,常常担心真情的抒发,不符合教师的口味,真情的表达常常被认为是失败的。于是乎,天性自由、思维活跃、童言无忌的孩子变得中规中矩,不敢质疑,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创新意识,满腔成人化语言,满嘴唱高调,说圣人的话,满篇的虚情假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受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璀璨明珠,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无限光彩。然而,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受语文考试标准的限制,把“活”的写作教学变成了“死”的。此外,由于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具有客观的作用,因此成为各教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有的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创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刚入校的小学生,虽然处于写作初期,但仍会受到中考接力棒的影响,高考压力也很早就转移到了小学生身上。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写作中获得高分,如何取悦阅卷教师,而不是通过写作抒发情感。教师感兴趣的是学生能得到多少分,家长关心的是成绩是否合格。学生关心教师喜不喜欢,学校关心集体成绩以及招生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寫作教学受“应试教育”的约束,怎么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很少教授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没有要求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而是强调如何套用模板写作,学生只能小心翼翼地“闯关”,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
(三)教师不愿“下水”
好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下水”,他说:“教师教学生作文,如若教师能常常动动笔头,亦或跟学生一起完成某些题目,再或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动动笔头,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假设在游泳池里游泳,教师要示范如何游。教师“下水”写作,无论是取材布局、遣词造句,还是抒发情感,都非常熟练和敏感,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最实际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写作一次就能有一次进步。
很多教师不愿意亲自“下水”,甚至不敢“下水”,这是很大误区。写作之前,只在沙滩上发号施令,动动嘴唇,告诉学生要注意什么,就啥也不管了。这样,学生必然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写作很难,渐渐就对写作没有兴趣了。
(四)学生生活单调,题材受限
“减负”是空头支票,没实现反而变本加厉。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一整天都在学习3个科目——语文、数学和英语,辅导和培训一大堆。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欣赏和观察自然界的美丽风景,也没有时间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或浏览互联网,生活单调乏味,怎么能用创造性思维找到新主题并撰写作文?
“我的爸爸”“读后感”等都是经典题材,但光写这些是不够的。一个题目从一年级写到五年级也是常有的,小学生的思维活跃,生活每天都有变化,春夏秋冬的景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题目相同,也可以写出内容不一样的文章。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如果失去了创造的源泉,失去了创造性思维,失去了个性,就只能“千篇一律”了。
三、优化小学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在读写教学中,教师与其在网上寻找资源和资料,不如真正吃透教材,在教材中发现可用于读写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识字教学,以低学段教材为例,可以用于识字教学的部分有:
1.识字单元。低学段教材每册设置一到两个专门的识字单元,以韵文形式为主,结合图画提示、汉字拆分、猜谜识字等识字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渗透汉字文化,着力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提升识字能力。
2.语文园地。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书写提示、展示台等版块。
3.课后练习。包括“读一读,记一记”和结合课文理解完成的应用练习。很多教师忽略了课后练习,其实它们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材料。此类练习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课文中选择包含生字的词语,给出相同义项的拓展词语。如四年级下册《古词三首》中《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出现了学生从未见过的一些新字词,例如“徐”“篱笆”“稀疏”,而这些新字词也在丰富着学生的知识库。《三月的桃花水》运用了比喻修辞,比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学生也开始接触更多的知识。
通过课后练习进行生字训练的前提,是学生熟悉和理解课文。此类练习借助语境,让学生通过运用加深对字词的理解,扎实、灵活地掌握生字。有了知识的积累,可以让学生逐渐接触写作,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引用等,让作文变得更加生动。
(二)做好识字教学工作
识字的方法较多,而利用教材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式,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应再让学生简单地照本宣科,而要鼓励他们利用教材自主识字。
1.利用插图识字。借助图画理解生字,为低学段、储备不足的学生提供了好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识字、了解字义。
2.通过上下文识字。这种识字方法体现了识字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3.通过拆分汉字结构,类比识字。只有不断地学习生字,才能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同时,教师的讲解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应该结合实际,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将句子的使用方法、排列组合方法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快更方便地接受这些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在最开始接触生字时会对自己没有信心,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其树立信心。阅读中遇到生字,可以让学生适当“跳跃”,这并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拼音注音辅助、上下文提示、插图辅助理解等方法解决。
教师应尽量提供例句或创设语境,将字词的用法融入其中,从而避免干巴巴地讲解,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毕竟,识字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阅读和运用的必经之路。比如,四年级下册中的《我们家的男子汉》是散文,对于只有十岁大的孩子来说确实比较难,而里面也出现了许多生字生词,例如 “托儿所”“嗫嚅”“战线十分鲜明”,在学生遇到这类新词时,教师应该更多地以生活中的常见的语言解释,让他们更快更容易地接受这些知识,而不是只教识字。识字的最终目的是熟练地运用,以合理的方式排列起来,组成一个个句子,进而转化为作文。
(四)增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很重要,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拓宽写作思路。同时,学生可以在写作中交流和探索一些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教师可以设计合作交流主题,为交流合作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这不仅丰富了写作教学的形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以“一节难忘的课”为主题写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最难忘的课,然后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点,首先讨论哪些课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技巧,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彼此的长处和短处,通过反思提高写作能力。这种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写作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
总之,写作的基础是识字,教材中有许多生字生词,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教师也可以在生活中指导学生识字,让他们对这些生字生词的印象更加深刻,继而写出吸引人阅读的作文。
22595017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