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 落实法治教育

2022-03-14 00:35施拥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

施拥军

[摘 要]只有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社会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生活积累、知识学习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才能达到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如此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能为法治教育的有效落实推波助澜,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经验;法治教育;平安出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3-0041-03

《平安出行》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安全记心上”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涉及的法治教育,既是对一年级《上学路上》一课有关道路安全教育的升华,又是对三年级《生命最宝贵》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补充。在充分研读教材和反复进行“同课异构”的基础上,笔者以《平安出行》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生的经验落实法治教育。

一、基于生活经验,落实法治教育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但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且缺乏安全意识,这无形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笔者课前对本校三年级三百多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身边的安全”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涉及安全隐患的项目中,学生对于“道路交通安全”的生活经验最为匮乏。为此,要想增强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教师只有基于学生原有的、真实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于是,笔者设计“交通规则我知道”这一教学活动,通过“连一连”和“说一说”两个教学环节落实法治教育。

师:(课件展示教材第54页的四幅图,分别加上相关文字)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四幅图,小组先讨论交流并连一连,再说一说图中人物遵守了什么交通规则或违反了什么交通规则。

师:(学生讨论并连线后)刚才看了大家的连线,发现很多同学对“电动车载人”这幅图有不同的意见,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生1:我觉得图中人物没违反交通规则,只要驾驶人戴头盔就行了,我平时坐妈妈的电动车就没戴过头盔。

师:如果仅驾驶人戴了头盔,乘坐人没戴头盔,这样的出行安全吗?(学生都说不安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电动车驾驶人、乘坐人戴头盔的法规)

生2:一辆电动车上乘坐三个孩子,肯定违反了交通规则。

师:那你觉得坐几个孩子才没违规?

生2:(不太肯定)一个吧。

师:好的。如果乘坐的是一个大人,违不违规?

生3:不违规,我爸爸就经常用电动车载妈妈。

生4:我也认为不违规,因为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只要乘坐一个人就行了。

师:(展示法规:电动车的后座只能乘坐1人,且为12周以下、6周岁以上的儿童)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5:真没想到,爸爸用电动车载妈妈违规了。

生6:以前我喜欢站在电动车的前面,这样也违规了。

师:是啊!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交通规则,更要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做到安全出行。

……

在“交通规则我知道”这个教学活动中,笔者借助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有关平安出行的图片,通过连线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刚开始学习时,学生觉得这些法律法规看起来是生硬的、理性的和严肃的,可一旦联系生活经验来加以思考、分析,它就变得生动、感性和有温度了。因此,课堂中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融入可观可感的“连一连”环节中,并做到构思巧妙、效果明显,得益于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經验来展开教学。

如果说“连一连”的环节旨在知识层面上的教学,那接下来的“说一说”环节就是知识点上的深入。笔者重点聚焦学生乘坐电动车这一现象,从戴头盔、乘坐方式和乘坐人数等方面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平时乘坐电动车的现实,笔者抓住学生生活中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顺势展示相关的法律法规,收到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成效还不止此于,学生会对照法律法规反思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安全出行的经验,并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去践行。

二、基于认知经验,落实法治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所学所知不多,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浮于表面且又止于表面。因此,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习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窗”后,学生虽然知道我国儿童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交通事故,但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是无法真正落实法治教育的。只有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乐于接受且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激起他们内心的积极情感,引发他们关注与反思自己的生活,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做到遵守交通规则。为此,在“交通规则我遵守”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通过“辨一辨”和“说一说”两个教学环节来落实法治教育。

师:在刚才“辨一辨”的教学环节中,针对“三年级孩子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这幅图,我发现大家有不同的意见。那么,这究竟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呢?先来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1:我认为这幅图里的行为应该是安全的,因为这个孩子是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车。

师:没错,自行车是非机动车,所以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车是合乎规定的。那么,我想问问我们班的同学们,只要选对了道路,就可以骑自行车上路吗?(学生很疑惑,有的学生开始进行反思)

生2:我觉得这样也是危险的,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太小了,如果在道路上骑自行车,就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师:那你觉得多大的孩子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生2:(很为难)我也不知道,且我平时就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师:还有跟他一样,也在道路上骑过自行车的吗?(很多学生表示曾在道路上骑过自行车)

生3:晚上爸爸妈妈散步时,我就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与他们同行。

生4:一到双休日,我就喜欢和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绕小区周边四处溜达。

师:那你们的行为合乎交通规则吗?不急于回答,一起来看看交警叔叔是怎么说的。(通过视频展示法规: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看了视频和法规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5:“三年级孩子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是危险的,而且是违规的。

生6:那我们平时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了。

师:这下长见识了吧!原来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行为,竟然违反了道路交通规则。看样子,我们只有知法,才能真正守法。

……

在“交通规则我遵守”这一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将“三年级孩子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归为安全的,理由是他走对了道路。对此,笔者不回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质疑:“只要选对了道路,就可以骑自行车上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畅谈想法,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经验有限,对于教师的追问“那你觉得多大的孩子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无法判断,只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说明。

于是,笔者基于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认知、课堂教学和社会要求之间寻求突破点,在学生的疑惑处给予有效的点拨“一起来看看交警叔叔是怎么说的”,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平安出行观——“未满12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这样,在“辨一辨”和“说一说”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对照与反思自我,切实将安全规则记心上,做到平安出行,从而将法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基于社会经验,落实法治教育

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验,相比在家里、学校里获得的经验来说是最为缺乏的,但此类经验的获得却是学生最乐于去尝试的。为此,教师结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特点,基于学科的课程性质,紧密联系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积极设计并开展一系列富有正能量的、有利于学生快速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开展“交通规则我知道”与“交通规则我遵守”教学活动之后,笔者组织开展了用法护法的教学实践活动,便是学生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升华。为使教学更贴近生活,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基于学生的社会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结合郎溪县争创全国文明示范县这一社会重大事件,设计“交通规则我宣传”这个教学活动。这一设计旨在基于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让学生以小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身边的交通治理中,引导他们通过行动来落实法治教育。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郎溪正在爭创全国文明示范县,老师走上街头,随手拍了几张有关交通行为的图片,请你们看一看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观看)

生1:小轿车通过斑马线时没有礼让行人。

生2:摩托车停放时没有按箭头方向来停放,正好停反了。

生3:那个骑电动车的人,在骑电动车时逆向行驶了。

……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我们县城仍然存在不少违反交通规则的问题。再仔细地看一看,还有什么地方存在问题?

生4:(不敢肯定地说)电动车上装了遮阳伞,这样不安全,可能也违反了法规。

生5:那位骑电动车的叔叔,可能为了赶时间,将电动车停到停止线外去了。

……

师:尽管找得有些费劲,但这些违规现象还是没能逃过你们的法眼。如果你现在就是一名文明县城创建的宣传员,针对这些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进行宣传教育呢?(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代表上台汇报)现在请小组代表上台来进行汇报。

生6:针对没有按箭头方向停放电动车的市民,我想说“‘文明随我行,车辆按规停。’一个方向,就是一道风景。为了美丽郎溪、文明郎溪,做一位好市民”。

生7:我想对那些没礼让行人的司机叔叔说“车辆停一停,文明往前行;车辆等一等,社会更美好”。

生8:我回家后,也劝劝同样给电动车装了遮阳伞的妈妈,让她把遮阳伞拆下来。

……

师:是啊,大家的建议和呼吁很让老师感动。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好自己,同时也要帮助他人,这样才能把美丽郎溪打造成全国文明示范县城!

……

在争创全国文明示范县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耳濡目染,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对于最基本的交通常识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可这远远不够,还不能使他们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笔者紧密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郎溪县争创全国文明示范县这一实际情况,从文明驾驶、规范停放和有序通行等方面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只有基于学生参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的困惑来开展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的三位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班交流汇报这一教学环节中,为了助力文明示范县的创建,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着实让人感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学生社会经验的唤醒与提升。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才能受到切切实实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一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自然会得到提高。正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的“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在《平安出行》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社会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达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效果。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课堂教学,为有效落实法治教育推波助澜,使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3151501908276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定位与方法创新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公民“习惯性违法”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研究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