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玲,田颖华
(航空工业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罗伯托·维斯卡多·贝纳维德斯教授首先代表秘鲁国家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生院国家发展安全和国防战略研究中心向出席2022 珠海论坛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问候,并对中国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的诚挚邀请表示感谢。随后,他就发展和安全的主题进行了交流。
首先介绍了位于南美洲的秘鲁枢纽——秘鲁的国家高级研究中心,设有一个战略研究机构,针对国家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未来,这些解决方案有可能会成为公共政策供大家参考。
在发展和安全方面,南美洲的秘鲁枢纽是什么?正如大家在世界地图上看到的,有亚洲大陆、澳洲大陆、美洲大陆。整个太平洋地区被称为亚太合作论坛,或者它也将被称为环太平洋地区。世界主要大国如中国和美国都位于这一地区;而在南美洲,只有秘鲁、智利和墨西哥这三个国家是亚太论坛的一部分。提到南美洲的秘鲁枢纽,就不得不提到秘鲁优越的地缘战略位置。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秘鲁位于南美的中部和西部,与太平洋海水相依,太平洋这一区域,可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海洋区域。正如评估的一样,2026 年即将投入使用的卡亚俄港(或钱凯港),将成为亚洲到秘鲁的中间点,这是亚洲和南美洲之间最短的距离,仅为16683 公里,比其他任何南美洲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距离都少了大约2000 公里,要么通过巴拿马运河,要么通过好望角,要么从秘鲁更南部的港口如瓦尔帕莱索或梅西约内斯港出发。因此,无论就距离和成本而言、就航行天数而言、还是就安全性和其他相关费用而言,秘鲁的地缘战略位置无疑是得天独厚的。秘鲁枢纽与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有关:一个是海洋组成部分、一个是空中组成部分、一个是陆地组成部分。
由于南太平洋的其他任何港口都没有这种能力,同时,无论是对南部的智利,还是对北部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及东部的巴西和玻利维亚,钱凯港口将根本上成为货物中转中心。从另一层面上来说,所有的商业贸易都会指向亚洲大陆。
贝纳维德斯教授重点介绍了正在建设中港口的一些细节:这是一个有着4 个码头的散装和滚装港口;此外,根据项目设计,在完整的结构中还将有一个集装箱港站,建设有6 个码头。他强调,这将是个多功能的港站。
由中国提供的项目方案和技术研究材料正在进行评估,这一项目已全面推进,预计建设工期为5 年,长度为8000 公里,投资约100 亿美元。贝纳维德斯教授还提到秘鲁的南北铁路,这条铁路将由厄瓜多尔边境的通贝斯地区出发,沿着秘鲁海岸纵向延伸,最终到达智利边境。在塔克纳地区的铁路长度为2446 公里,涉及投资326.64 亿美元,辐射人口数量约为2000万。到2030 年,这条铁路将能够使用一种类似于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运送约3000 万乘客和6100万吨货物。
总之,陆地铁路枢纽将由铁路连通,刚才提到的纵向滨海地区是印加铁路;从卡哈马卡地区通往玻利维亚边境的普诺地区,同样来自圣胡安、安达维拉斯的铁路,以及从钱凯港到巴西边境的普卡尔帕的铁路相互连接,并从那里与巴西的交通系统相连接。
贝纳维德斯教授还提到了陆地部分和公路体系,它由一条名为南秘鲁—巴西沿海公路组成,这一条公路从三个地点出发,分别从马尔科纳港、马塔拉尼港口和伊洛港,通往巴西地区的依尼亚帕里;从那里,通过里奥布兰科洲可以直接链接巴西的交通系统,这条公路被称为秘鲁—巴西一体化公路,已经完全建成。
综上所述,自2025 年起,地处美洲南部的秘鲁枢纽将提高南美地区的地缘战略价值和地缘经济价值,将成为秘鲁的发展中心;钱凯大型港口将成为新丝绸之路和南美国家的货物转运中心;利马国际机场每年将接待3700 万名的乘客;国内和沿海铁路建设项目正处于技术研究阶段,沿海公路网完成度已达到70%。中国在秘鲁枢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正在建设钱凯大型港口;同样,中国也提交了上述国内铁路的建设方案,例如从北部边境到南部边境的铁路和从巴约瓦尔到巴西桑托斯港这条横贯大陆的铁路。
秘鲁枢纽的经济影响将会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安全,这是拉丁美洲国家全力追求的发展机会;这一发展机会也是这些国家提供给当地人民的经济安全保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在这方面,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秘鲁而言,这一发展机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地处南美洲的秘鲁枢纽将对这一地区乃至全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贝纳维德斯教授最后表示,中国、秘鲁和墨西哥三个国家早在1595 年到19 世纪初期,就已经沿着墨西哥、秘鲁、亚洲和欧洲的商路开展了贸易往来,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94456 部队李通大校
李通大校在发言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对军队建设影响不断深入,军事飞行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强化“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准确把握未来战争对飞行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推进科技发展与实战化训练深度融合,加速培养高素质飞行人才。
一、现代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趋向智能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兴的军事变革浪潮,随着自主、无人、通信、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以人工智能、混合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军队军事训练不断革新升级,驱动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不断向智能化演变,创新科技在飞行领域运用不断加深。
航空武器装备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被实体物化,新机种、新机型不断诞生,同时,基于体系作战的军事理论、战术和支撑技术正在高速发展,航空武器装备之间正趋于更深程度的互联互通、更广范围的协同增能。从世界各国空军战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在单机装备性能上更加集成多元化。典型第五代战斗机装配先进的航电系统、高度集成的计算机网络,具备超机动性、超态势感知和低可探测性等主要技术特征,具备优异的战场态势感知以及信息融合能力,尤其是以有源相控阵雷达、数字化辅助飞行控制系统、数据链为代表的机载设备,以头瞄系统为代表的武器控制系统,使飞机的信息传输、接收和处理呈指数级增加。这就对飞行员的知识体系结构、驾驭装备、执行作战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化战争的标志是人机主导、脑网争夺、虚实结合、新质毁伤,陆、海、空、天、网、电多域同时展开,驱使诸军兵种密切协同的跨域战、信息战变成全域战、智能战。空军作为智能化战争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多种使命任务。随着新型侦察、通讯、作战、保障装备的不断发展,来自卫星、雷达、侦察机、预警机、无人机等战场识别系统及战斗机、地导、无人机蜂群等作战单元的指挥控制系统不断融入整个空战场,只有充分加强空军的体系作战能力,才能发挥最大作战效能。新的战争形态蕴含着新的制胜机理,迫切需要未来飞行人才具备相应的作战理论作为支撑,加深对智能化空中作战的认知理解,提升对多维战场的感知力、作战指挥的决断力、科技装备的运用力,才能争得未来高端战争的主导权。
二、建强飞行人才培养科技手段支撑
一线部队作为空军飞行人才培养的“磨刀石”和“主战场”,更加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利用人工智能、混合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飞行人才培训模式。
从飞行员行为、心理状态等方面对操纵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构建个人飞行“健康”档案。抽取起降参数、偏差阈值等飞行特征数据,构建典型飞行课目的评分模型,依据飞行员实时飞行数据进行等级评测,分析评估倾向性技术问题;在典型态势下,对操纵模式与作战效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操纵模式参数化,构建操纵模式与作战效能的相关性模型,达到对作战效能的影响性分析;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实现对飞行员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结合个体定制计划及训练建议,提升飞行员的综合作战能力。
研发基于数字训练系统的人工智能教官,对飞行动作进行精确识别,对战术决策条件进行综合判决,实现飞行训练质量和任务达成的智能评估。由仿真平台、智能算法和交战规则库建立自由博弈空战训练平台,针对飞行员掌握程度,智能调整格斗算法,尤其是给出操作失误的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指导飞行员强化空战战术训练。帮助建立以飞行员为中心的学习训练方式,在确保广度和深度的前提下,减少培养时间和成本。
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搭建飞行训练平台,相比于实装训练,可以摆脱教练机装备规模、飞行空间、飞行时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重复开展训练,对薄弱环节重点加强,极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实践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尤其适用于进行复杂气象、特技、轰炸和特情处置等危险系数较大的课目练习,优秀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可以加强飞行员在特情发生情景下的认知体验、生理适应,锻炼心理素质和操纵处置能力。基于虚拟和增强技术搭建混合现实飞行模拟训练平台,可将各类战场要素的预设三维模型与实时环境进行影像叠加,在增强现实设备中创建可交互的混合现实场景,用于典型作战场景的推演与模拟对抗,让飞行员在虚拟世界对接真实战场。目前在飞行训练领域前景明确:一是低成本、小体积、可机动的初阶训练平台,在基础飞行训练领域可达成高性价比的训练效果;二是配置高成本模拟系统、传感器的专项和综合战术训练系统,可实现人人、人机组网进行逼真战术对抗训练。对飞行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意义。
模拟器—实装飞行对抗演练是未来模拟飞行训练的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加密安全网络,将分布于各空军基地的战斗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雷达、地面防空武器等模拟器及虚拟兵力模型连接到同一个战场环境中,结合虚拟座舱、机上虚拟训练系统、通讯链路等,构建复杂虚拟作战场景、模拟目标,实现虚拟超视距、大体系空战实战化训练。虚拟对抗演练能够给予空战人员贴近真实装备的高保真度训练感受,而且能实现场景多样化,有利于空战人员作战水平的提升以及新战术战法的产生,也可以通过LVC 技术,在实装训练中实现有人—无人编队对抗练习、人机乃至与无人机蜂群协同对抗练习、智能化指挥练习,同时可以极大降低实战化训练资源消耗,提高训练的效费比。
当前,一线部队对基于创新科技的先进飞行训练手段需求巨大,要充分利用各种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联教联训基地、装备合同研发等平台机制,精准对接部队实际需求,把人才培养嵌入训练配套装备研发、试验验证、升级使用全过程,形成闭环回路,深度提升部队、科研机构的融合度、参与度;采用名师帮带、学术精英驻站、飞行专家交流任职等培养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渠道,定向培养飞行领域创新团队骨干,建强科技手段支撑,助力提升飞行人才培养质效。
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健
姜健总经理代表航空工业和中航技公司汇报了航空工业面向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定制化训练以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第一部分:航空工业、国际军贸市场总体情况
航空工业集团作为中国航空装备的主要供应商,自1979 年起,已累计向59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32 个机型,超过1900 架飞机,并持续提供配套的武器、航材和服务产品。近年来,战斗机从歼7、“枭龙”到2022年歼10 飞机实现出口交付,标志着中国军贸出口实现了新的跨越。FTC2000G 飞机在二代机为主的用户国得到高度认可,三代水平的L15 高级教练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高度青睐,“翼龙”系列无人机在多个战场的实战牵引下作训使用,保障和安全可靠性走向成熟。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未来会有更多产品不断推向国际市场,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同时参照用户作战任务、用户训练体系和中国空军经验,构建了高效的一体化飞行训练方案,积极支撑用户发挥装备整体作战性能,在军事行动中积累装备实践经验,并传递中国式的训练理念和做法。
第二部分:国际用户飞行训练需求的分析
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能力,飞行人员综合能力受技术升级、装备体系调整、战争形态演变、作战方式变化、用户思维文化等多要素的影响。从装备技术发展、信息对抗增加、联合作战要求和多元装备融合四个方面展开积极分析。
新一代有人机和无人机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实现了自主飞行、自动攻击,飞行员必须从如何操纵好飞机的理念向生成自动化飞行所需的高质量指令转变。好飞、难学是三代机重要特征,而用二代机驾驶技能来评价飞行质量的做法,已经不能覆盖新一代飞机的操控要求。
以综合航空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三代以上飞机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电磁探测和信息致盲成为了空战的主要对抗形式,数据链将武器装备互联互通,信息对抗能力必然成为飞行员的核心能力。而基于信息互联互通的训练成本将大幅增加,用户需要降低训练成本并高效提升能力,进而要求改进训练手段,以满足信息对抗的训练。有些用户对中国高教机提出的状态改进需求基本集中在这个方面。
作战飞机信息化程度高,与其他作战单元的联合行动能力比以往更加重要。例如,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支援地面或海上军事行动,有人机需要无人机的信息支援保障,无人机可以召唤有人机的火力配合。因此,联合作战行动对新一代飞行人员能力训练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飞行人员联合作战训练将成为重点训练内容。
很多国际用户装备来自欧、美、俄、中等不同国家,不同训练体制并存。用户迫切希望降低不同体制差异所带来的训练成本,通过定制化的座舱、模拟仿真等手段,实现初、高级教练机和个性战斗机的训练有效衔接,提高训练的效率。
第三部分:航空工业一体化、定制化训练解决方案
针对训练需求的新变化,航空工业近年来在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一体化、定制化的训练解决方案。
一是构建定制化飞机平台和训练体系,实现训练变革与装备换代的双融增速。
第一,对于主战飞机为三代机且训练体系成熟的用户,立足训练体制,分析用户教练机、战斗机之间的衔接关系,根据用户作战任务对应的重点能力训练要求,确定教练机的技术状态。例如,按照国外用户飞行考核评估L15 高教机时提出的改进意见,调整L15飞机技术状态,高效衔接了其三代机的训练需求。用户深度参与下的平台改进,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理念,为促进用户训练变革、提高训练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于主战飞机升级换代的用户,在传统训练体制下,用户飞行学员先完成初教6 或PC21 等初级教练机训练,再完成K8 或L39 等中级喷气教练机训练,然后改装第二代作战飞机。近年来,用户国主战飞机逐渐由歼10、“枭龙”等三代机替代了过去的歼7、米格-21 等二代机;三代机采用电传操控和综合航电系统,降低了操控技能要求,提高了信息能力的要求。而学员初上三代机,特别是电传操纵飞机,容易发生人机耦合的故障等问题。L15 飞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设计,能够保障学员高效完成由机械操作系统到电传操纵的转换,进而使训练中心向信息判断、决策能力转移。同时,L15 飞机具有三代机的综合航电系统,通过定制化的开发,能够最大程度地下载用户三代机训练科目,具备战斗入门训练并伴随三代机日常作战训练的能力。因此,L15 飞机对教练机以及升级换代的用户有很大的实战和训练价值。如果将L15 高教机前接中级教练机、后接三代机直接纳入训练体制,必然会增加飞行员的成长周期。为此,将推动构建螺旋桨初级教练机和L15 高级教练机的两级训练机制,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三代机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需求,也可以大幅压缩训练周期并提高效益。对于拥有初教6、Super Mushak 和PC21 同类型初级教练机的用户,可直接尝试L15 飞机的两级训练机制。
第三,对于没有三代主战飞机的用户,着眼降低飞行成本,促进战斗力快速生成,聚焦座舱设备使用、飞行操纵、态势感知和特勤处置四项能力,在传统初、中、高级训练体制中增强航电系统的认知培训。飞行学员在K8、L15 飞机上完成喷气式教练机训练及战斗入门训练后,即可执行一定的作战任务,更高效地为用户输出作战能力。
总之,装备的换代发展提出了新的高阶训练需求,催生了新的训练方法,推动了新的训练体制变革;而训练体制的变革又进一步提升了训练效益、推动了装备换代发展,这就是训练变革和装备换代的双融增速。航空工业也将根据用户装备的换代发展,为用户定制化开发训练平台和训练体系,最大限度提升训练效益,满足用户训练体制变革的需求。
当前通信和仿真等技术为联合作战训练创造了条件,也给飞行训练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多机种、多作战单元和指挥系统联合训练将逐步成为训练的主要形式。
首先,仿真产品已经成为飞行训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程序训练、全任务模拟器已经是各阶段训练的标准配置。结合多年实践,构建了全谱系仿真训练系统,功能齐全,先进实战,能够满足飞行员开展理论训练、程序训练、飞行模拟训练、特情处置、战术技术训练和联网训练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液晶球幕、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新一代仿真技术的成熟,仿真产品已经迭代出新一代的训练产品,这些产品沉浸感、便携化、模块化特点突出,可为国际用户定制新一代经济实用的仿真训练产品。
其次,LVC 在任务规划、作战指挥、战术对抗等联合作战训练中的应用必将成为常态。作战指挥中心作为联合作战训练网络的核心,将真实飞机、模拟战术训练、模拟前线指挥、模拟预警机等单元联网,构建模拟训练场景,可以使飞行学员在高教机成长阶段就具有了联合作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在训练规划中,飞行员一般完成战斗入门训练、基础和高级空战等训练后,进入联合训练。可在飞行员成长的各个阶段,结合L15 等飞机平台,实现定制化的远程异地联合训练,为飞行人员和指挥人员培养提供支撑。
第三,要加强国际化的教员队伍建设,开拓多元交流培训渠道。中国拥有丰富的教学人才资源、地面训练设施,航空工业建立了专职的教官资源库,编制了三代机理论和飞行教学等培训包,可结合出口产品配套提供培训服务,用户可来华接受培训,也可派遣国内教员前往用户地实施培训。近年来,为用户提供了对地攻击、表演飞行等多项定制化培训,组织了飞行安全、飞行训练、战术学习等多种主题的交流活动。航空工业愿意为各海外用户搭建飞行训练交流的桥梁,共同提高训练的效益。
姜健总经理最后总结说,紧跟形势、立足需求是航空工业一体化训练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定制化的L15 飞机可以融入各个用户的训练体系,为用户构建新一代的联合训练平台,也可提供丰富的三代机教学资源,协助用户夯实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的基础。随着高教机潜力的进一步深挖和实践,也必将开发更新的产品和服务来反哺用户。欢迎各国际用户提出训练需求,加强交流,航空工业将与用户一道共同为飞行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95006 部队杨明辉中校
杨明辉中校首先分享了一张运20 飞机在执行重要任务时划过水门的照片。运20 飞机的列装实现了我国战略投送装备自主发展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迈出关键性一步。先进武器装备的大量列装迫切要求飞行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作战素养,最大限度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努力把新科技、新装备转化为新战力。杨明辉中校结合自身经历,从运20 飞行员的角度,提及了关于大型军用运输机飞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新机列装为奋飞的新时代加装了新引擎,飞行员应始终把国家利益和安全需求作为动力和指向,在更广阔的空间执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全面支撑实现新时代的航空目标。
科技创新带动武器装备发展,新型武器装备的大量列装对人才需求显著增加,应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创新培养模式,锻造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飞行人才。
在战场上,大型军用运输机往往被视为重点打击的高价值目标,将面临更多更直接的致命威胁。因此,对飞行员的培养更应注重面向真实战场、应对高端战争。
杨明辉中校最后强调,作为联合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战略运输机必须加强与预警探测、防空火力、电子干扰、支援掩护等作战单元整体联动,加深对体系内各作战单元的认知。不断强化联合信息体系观念,通过与各军兵种联演联训和互为条件对抗训练,主动嵌入作战链条,发挥运输机在联合训练中的最大作战效能,提升体系“贡献率”,以适应未来高端战争。
空军指挥学院院长孙弘少将
孙弘院长在发言时指出,现在正在经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高超声速、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扑面而来,智能决策、无人作战、跨域联合的新思想、新战法在不断出现,推动战争的形态加速演变。能战方能止战,军队要履行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任务,就必须培养一支能够理解未来战争、驾驭未来战争的新型指挥人才队伍。传统的指挥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演变的要求,科技赋能将成为必由之路。
战争形态的演变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积累历史,质变划分时代。20 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天基卫星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大规模计划制定系统、战场网络系统等快速运用于军事实践,催生了20 世纪80 年代以精确打击为标志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制胜机理开始被改变,信息逐渐替代机动和火力,成为战斗力的主要增长点。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战争形态发生了质变,从机械化迈入信息化。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无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开始向智能化过渡。未来的指挥员将面临全新的作战场景,深地、深海、深空、深网、深脑,拓展未来全新的作战空间;极深、极远、极微、极智延伸未来全新的作战边界;无人、无形、无声,展现未来全新的作战威胁。战争的迷雾将会更加浓厚,态势辨不清、意图判不准、决心定不下,引发无数的可能将成为常态。未来战争作战指挥的难度也将会大大提高,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场准备,指挥人才的培养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未来的指挥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科技知识、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娴熟的创新方法,这是对指挥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战争形态的演变,同时也在推动着指挥人才培养的方式转变。科技赋能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新型指挥人才培养领域,运筹规划、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空间、信息、认知等领域作战能力的逐渐增强,跨域联合已经成为作战理论创新的焦点和热点,联合作战计划的制定将成为十分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指挥人员借助运筹规划技术和工具算法,构建科学的作业流程,全方位提高作战设计能力,这是解决计划制定难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人类就开始研究仿真系统、解决作战问题,虚拟仿真技术也可以帮助指挥员预测评估作战方案、完善作战计划、体验对抗博弈,它的训练效费比非常之高。自从虚拟仿真技术问世,“战争从实验室打响”这句话和这个行动就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成为指挥人员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
运用大数据模拟分析、云平台、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科技+”、“网络+”训练模式,可以模拟未来的作战环境,模拟未来新型武器装备的作战效果,还可以嵌入新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帮助受训者在虚拟世界中对接真实的战场,研究未来战争中可能发生的事件进程和结果,评估是否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作战目标,是否会产生超过预期的附带损伤,是否会产生不愿意看到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甚至是人道主义危机。
虚拟仿真技术提供“身临其境”的环境,让指挥人员进入“沉浸式学习”,对于复杂的作战指挥训练而言,具有独特的效果。当前,虚拟仿真与分布式计算、混合现实等技术相结合,在新型指挥人才培养上承担了更新更多的使命任务。仿真推演中,既可以使受训人员独立于仿真系统之外,也可以使受训人员陷入仿真系统之中,还可以将虚拟仿真、实兵演习结合起来,先以虚拟仿真评估作战构想,之后以实兵演练来验证作战计划,两种方式相得益彰,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受训人员的指挥能力。
进入21 世纪以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联的网络,智能驾驶等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认知。与此同时,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军事领域,将推动指挥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模拟人类的智能,对指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智能化作战场景和按需提供训练环境等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可以建立以受训者为中心的无人化、自主化的组训模式,可以根据训练组织者的需要,对作战场景和作战力量进行组合调整,为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训练环境,包括作战对手、武器装备、战场环境以及行为模式和战术战法。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智能对手”,为受训指挥人员提供了高逼真度、低成本的训练场景,可以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越来越多进入指挥人才培养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还推动了作战的无人化趋势。当前无人装备的发展呈现出井喷之势,无人集成作战和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将成为未来主要的作战形式,为受训者提供无人智能作战系统。研究无人作战的特点规律,学会指挥无人作战,也是指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不紧跟时代,那么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综合运用运筹规划、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提高指挥人才培养的效能,是科技赋能的有效措施。
应进一步探索科技赋能的科学内涵,拓展更有效的培养方式,聚焦指挥人才的培养,将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作为科技赋能的关注焦点,推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科学技术作为人才培养提供高效率的手段支撑,人才培养为科学技术提供方位性的创新牵引,构建以训练者、受训者、训练手段为主体的和谐生态体系,为科技赋能不断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政策机制。
未来战争最大胜势并不在于武器装备的升级和作战概念的开发,而在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这正是指挥院校的根本职能使命。
科技赋能是创新指挥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理念,需要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原则,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加强交流协作,推动形成指挥人才培养新局面,推进多方合作育人是科技赋能指挥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虚拟现实、智能科技等研究成果的涌现,科技赋能现代教育在逐步推进,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中心、打造沉浸式的教学场景、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网上流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等创新理念进入实践。
前期已探索了思想互动、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合作的方法途径,未来还将继续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科技赋能教育培养的新理念新思想,共同创新有效支撑指挥人才培养的新方案新课程,大力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加强与外军指挥院校交流是科技赋能指挥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面临同样的高新技术挑战,世界各国军事指挥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军队注重与各国开展深入友好的交流活动,空军指挥学院已经将先进的教学训练系统用于对外军事指挥教育。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还利用网络与海外友好国家军官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推进指挥人才培养。
孙弘院长强调,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国际军事合作文化,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采取高峰论坛、联合办学、讲学互访、网络演习等合作方式,实现中外指挥人员的思维交互、观点碰撞,拓展全球视野,提升科技素养,共享赋能理念,提高培养质量,打造互信合作的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孙弘院长总结到,“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空军指挥学院将紧盯时代前沿、科技前沿、战争前沿,秉持科技赋能和开放包容理念,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与外军指挥院校共享育人,不断开创培养指挥人才的新局面。共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职责,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塞尔日大校很荣幸能够就非洲的国际合作和反恐问题进行交流。
发言的主题是如何在非洲开展国际合作,以打击恐怖主义。以萨赫勒以及西非地区的情况为例,整个非洲大陆正在经历一场由恐怖反动势力所造成的悲剧,从东非的索马里到南非的莫桑比克,从中非的喀麦隆到西非的马格里布,所有地区都受到影响。政府军为消除这一现象,采取了各种手段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当地人民遭受了巨大痛苦而且反恐成效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其殷切期许。
为什么得到了国际军事合作支持,政府军仍然无法有效控制非洲的恐怖主义?可以采取哪些途径取得更好的成效?
塞尔日大校主要从三个重要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分别是反恐战略、国际合作的局限性以及可以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反应对策。
他指出,一个重要问题是战略问题。首先,需要认识敌人,有什么敌人?在这方面目前有些新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写到,“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一个问题”。斐迪南·福煦元帅也曾说过,“所有战争的根本问题都是:战争是什么?”只要这个核心问题在开始军事行动之前没有解释清楚,失败的风险就永不会消失。在萨赫勒地区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应该打击什么样的势力,这一势力的规模和影响是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支持和援助等。
从以上问题的答案中,即可以制定将要采取的战略计划,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外部支持,包括友好国家、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不幸的是,当2012 年萨赫勒突然爆发恐怖主义活动时,执政者们选择将其视为一场常规战争,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和行动都是针对传统战争的,反恐斗争因此被视为一个纯军事问题并完全依赖于武装部队。然而,敌人的作战方式完全是非对称且非常规的,他们采取的是武装叛乱。
塞尔日大校强调,必须运用大卫·加卢拉的《反叛乱理论》来分析战略计划、军事行动和战术方面的所有后果。该理论突出“军事活动只占所需采取行动总量的40%,其余的则是其他方面的活动,特别是政治领域的”。此外,在萨赫勒地区反恐战略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无法执行行动计划,因为这些计划是在没有考虑到可用资源的情况下制定的,这些可用资源包括人员、作战单位、装备、物资、后勤等。
在萨赫勒地区,大多数反恐战略行动计划的执行主要依靠国际支持,而其中很多的行动计划只是空谈,因为不仅是非洲国家自身没有足以应对长期战争行动的方法,国际社会往往也只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计划提供支援。事实上,萨赫勒地区需要大规模预算支持以有效应对恐怖组织,这些组织有着秘密资助的巨额收入,以及通过走私、贩毒和绑架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得的巨额财富。阿尔及利亚、马里和毛里塔尼亚的恐怖分子头目一直在走私,恐怖分子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战。那么,关于国际合作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任何地方的恐怖主义都是国际性的,没有孤立的恐怖主义。非洲的大多数恐怖组织都是圣战组织,这些组织是激进的伊斯兰运动拥护者,他们鼓吹把国家变成哈里发王朝来树立伊斯兰教教法,这些组织都隶属于两个主要的全球恐怖组织——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他们听从这两个组织的命令,遵循其指导方针,并且从其处获得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没有一个恐怖组织是独立的,来自叙利亚或阿富汗的战斗人员经常帮助他们的非洲兄弟,一些恐怖组织甚至在发动圣战、建立穆斯林制度方面得到某些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反映国际合作局限性的一个例子,即在萨赫勒地区存在着过多的行动者以及协调问题,国际社会在萨赫勒地区反恐斗争的军事派遣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参与者过多。
如果以2021 年马里反恐联合部队为例,发现有联合国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MINUSMA)(15743 人,26 个国家派人参加,得到61 个国家支持)、萨赫勒五国集团的军队和法国(G5 SAHEL)欧盟军事训练部队(EUTM,700 人,25 个欧盟国家)、巴尔坎部队(BARKANE,4500 人,法国)、塔布卡特遣部队(TTD=F,900 人,13 个国家)、“军刀行动”(OPERATION SABRE,400 人,法国)这些军事力量同时在马里和萨赫勒地区执行任务,因此在协调任务目标以及行动和战略优先事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军事力量外,地区各国还分别与第三国,特别是一些强国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和双边军事合作。例如:美国非洲司令部指挥的“跨撒哈拉反恐伙伴关系”是支持非洲对抗恐怖主义的重要项目。
众所周知,马里也有俄罗斯人,自独立以来,两国的双边关系是悠久的。俄罗斯一直在西非、特别是萨赫勒地区和马里,都是以瓦格纳安全公司的形式存在。国际合作面临的一项挑战是授权效力弱和参与不够,马里和萨赫勒地区驻扎了约数千人的反恐部队,这样的人数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够在几个月内用武力战胜这些恐怖组织,对于军人来说耗时过长的时间是难以理解的。
事实上,法国军队于2013 年在马里发起的“薮猫行动”,几周内摧毁了该国几乎所有的恐怖分子基地。奇怪的是,虽然10 年后的军事资源已提高到原来的4~5 倍,但是这样的胜利却难以复制。战区军事部队的不尽人意也来源于他们获得的授权和任务,其重点在于监督《和平协定》的执行,而不是消灭恐怖分子。
塞尔日大校还指出,尽管萨赫勒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多国部队,但外部合作伙伴的支持并不是一贯的,只需要看看近3 个月支持乌克兰的战争资源的爆炸性增长就远远超过了10 年来对萨赫勒地区的所有支持,这二者是不能相比的。
从反恐国际合作可以汲取哪些经验呢?
首先是重新审视各种战略和行动计划。考虑到恐怖主义的性质并不是一场常规战争,而是一场武装叛乱。国家力量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人民之上,也必须特别强调发展社会经济以维持安全、和平与发展的连续性。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说道“兵者,国之大事”,必须使整个民族、统治者及所有个体都参与战争,这不仅仅是战争和军队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进来,不应该只是军队参战。
第二个可行办法是支持政府军,即国际合作应当支持政府军。具体做法是什么?首先,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培训和装备政府军使其成为反恐斗争的主力。其次,应当向政府军提供情报(卫星、信号拦截和通信窃听等情报对于政府军来说十分重要,他们本身没有这样的手段),还需要帮助军队招募、培训和指导本国志愿者参与战争,也需要派遣特种部队执行打击恐怖主义敌人的任务,尽可能地打击恐怖主义。此外,国际军事力量也应该与政府军开展打击恐怖主义团队的联合行动。认真考虑政府军的行动目标也是需要的,即参与军事合作的国际部队,必须考虑到政府军确定的行动目标。
最后,中国在反恐国际合作方面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首先,有着在人民战争中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经验,中国可以成为萨赫勒地区反恐斗争的重要合作伙伴。解放军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协助训练各国特种部队打击武装叛乱。西非军队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情报、航空、无人机、爆炸装备检测和销毁设备、机动车辆等领域。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能力提供帮助。此外,军事合作的关键领域之一(军事工程或任何其他工程)是可以让遭受恐怖主义迫害的人民快速受益的项目,这也是反叛斗争的一部分。
同样,中国与萨赫勒地区国家的合作最好是在双边框架内进行,某些如萨赫勒五国集团、西共体(CEDEAO)或非洲联盟(AU)提供的支持很难成功。在另一方面,美国通过非洲特遣队训练计划(ACOTA)项目(装备、部队训练),在西非部队的培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如果也这样做,那么中国对维和行动的支持将会受到更多欢迎。如果中国希望帮助一些国家建立反恐部队,中国也完全可以通过派遣一些为期数周的教官小分队来完成训练。
最后,作为大国,中国也可以采取外交行动在联合国争取到对萨赫勒地区国家有利的投票。例如,至今尚未取得联合国授权的五国集团无法再召集,萨赫勒地区交战国的政府军无法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援。
塞尔日大校总结时强调,在非洲,特别是在萨赫勒地区,反恐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军比以前更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因为恐怖主义是跨领域和跨国的。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
高松院士首先就中山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和近年来的办学成效和大家展开交流。
中山大学是由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前身可以追溯到1866 年的博济医学堂和1888 年的格致学院,经1952 年院系调整及2001年与中山大学医科大学合并,现已成为一所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大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以“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办学目标,加快“双一流”建设,通过补短板、强优势,加速文理医工农艺学科全面发展。
学校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珠海、深圳3 座核心城市5 个校园办学,建有69 个院系和10 家附属医院,校园总面积14000 多亩,在校学生60000 多人。“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共同支撑了学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广州校区,学校保持文、史、哲、数、理、化、生、医等传统学科优势,着重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在珠海校区,学校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构建大海洋学科群,加强建设海洋学科、海洋工程、大气、地质、核科学、物理与天文、化工、土木工程、测绘、微电子、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在深圳校区,学校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通信、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工程、先进能源与先进制造等工科,并扩展医科发展空间,新建药学院(深圳)、公共卫生学院(深圳)以及附属第七、第八医院等,切实服务国家和深圳健康事业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走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之路;二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
在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下,学校取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稳居国内高校前列,若干指标已经进入国内高校的第一方阵。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共有10 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11 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72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点,位居全国前列。近5 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6 万余名毕业生,其中2800 多人参军、服务基层和赴西部就业。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紧紧围绕“推动一级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群形成”这样一个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在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学校有11 个学科继续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 年7月ESI 统计显示,学校目前有20 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7 个学科领域进入ESI 世界前0.1%。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努力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4600 多人,专业技术人员900 多人,其中两院院士22 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2021 年科研项目进账的总经费达到40 亿元。“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8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 项。
在重大平台建设方面,学校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了一批重大的平台和研究机构,目前共有国家级研究机构35 个,省部级研究机构223 个,地方研究院10 家。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主机“天河二号”是世界超算TOP500 榜单六连冠系统;“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有6800 多吨,技术量最先进的综合科考实习船,已于2021 年正式投入使用;“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级别最高的破冰船之一,具备抵达北极点开展科考作业能力。这两艘船推动中山大学形成覆盖深海—极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进一步服务国家的海洋战略。还有一些重大的平台或者设施,包括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天津中心质子谱仪等等。中山大学在优势领域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研究成果也逐步运用到实际当中,例如,飞行人员脊柱伤病位居医学停飞疾病谱首位,已成为影响飞行人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构建脊椎伤病多维度功能评估标准和脊椎伤病风险预测体系,建设智能化康复与训练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帮助飞行员减少脊柱伤病的影响。
高松院士最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各项事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山大学将持续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全面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汇聚资源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继续推进学部制改革,打破学科专业院系的壁垒,推动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汇聚世界一流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大学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队伍建设为核心,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院系建设为基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扎实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陆军指挥学院教务处处长黄建明大校
“变”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战争形态也不例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战争形态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不同的只是急缓有别、强弱不同。今天,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战争形态发生着剧烈的、前所未有的甚至是颠覆性变化。对传统的军事理论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把握战争致胜之道,应准确识变、主动求变、从容应变。黄建明大校重点围绕“深刻把握战争形态演变之要,着力提升陆域中级指挥人才培养质效”这个主题做了发言。
主要“变”在三个方面:
战争形态变化对各级成员指挥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对于陆域中级指挥员来说,主要“新”在四个方面:
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联合作战从低层次“军种联合”向高层次“跨域协同”、“多域融合”跃升,指挥能力也要随之递进。指挥员不仅要有“联”的意识、“合”的技能,更要有“跨”的能力、“融”的水平,能够科学筹划、合理运用不同域的作战力量,善于组织多域作战力量,动态协调配合,达成优势互补、体系聚能、一体联动、合力制敌的目的。
打胜仗是指挥人才能力培养的根本指向,“仗”变了,能力指向自然发生变化,培养的着力点也要随之调整。
三是强化开放融合式培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深度走开军民融合培养之路。依托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培育战略眼光、丰富科技知识、提升联合素养。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开放的胸襟,加强与外军同行交流互学,通过出国考察、联演联训等实践锤炼,让未来的指挥员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军同台竞技,取长补短,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联合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94816 部队张学忠上校
张学忠上校围绕“战争形态演变对空军指挥人才培养的挑战和对策”专题,着重就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指挥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迫使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作战样式正朝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转变,未来战争中指挥人才素质和军队的科技含量将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和探索信息化战争对指挥人才能力素质需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指挥人才队伍,对于抓好作战准备,赢得未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意图,战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需要。未来战争中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不会界限分明,战争的战略目的与战役、战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一场小的战斗可能就是国家战略企图的直接体现。因此,各级指挥人员必须能够着眼全局判断情况、形成构想和制定作战计划,确保作战行动紧密服从于战略需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作战企图。中国人有句古话叫“不谋全局,不落一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往今来,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无不是指挥人员基于战场态势的正确判断,合理运用谋略的结果。当前,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与世界强国军队相比,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武器装备的弱势地位;而合理的谋划、出奇制胜的谋略恰恰是武器装备“硬件”不足的有效补充。因此指挥人员不仅要能谋,更要善谋、深谋,要在熟悉和掌握传统谋略手段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准有利于己方的战场缝隙,在合理的时机、特定的地域、有利的方向,发挥己方最大潜能,创造性地取得作战胜利。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争是最需要创新的实践活动,每一场战争都不是上一场的翻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作战方式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如果不善于推陈出新、灵活运用战术战法,创造性地实施作战活动,那么部队就会因为指挥员少了“灵性”而缺乏“灵气”,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必然难以掌握主动,处处受制于人,作战效能也必然大大降低。因此,一名优秀的指挥人员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指导和带动部队创新战法、创造制胜条件,确保作战最终胜利。
信息化作战进程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指挥人员对指挥信息的依赖程度急剧提升,指挥班子必须通过战场感知系统获取大量的战场信息。比如双方的参战单位、战场地域的力量配置、作战兵力的实时动向、主要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后勤供给能力以及战场自然环境、天气条件等各种要素,通过有效的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梳理和分析归类,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重点突出”,从而对战场态势做出正确判断,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为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创造有利条件。
现代战争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参战力量构成复杂,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和作战方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指挥人员必须“一专多能”,既要精通本职岗位,又要掌握与作战需求相关的专业理论;既要重视本军兵种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其他军兵种理论学习,熟悉各军兵种作战的特点、使用原则和协同方法;既要懂指挥,又要懂技术,熟悉各类主战装备的性能和使用特点,以求达到灵活运用。
三是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院校设置教学内容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受训对象将来跟什么样的作战对手打仗、在哪里打仗、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打仗,以及指挥作战过程中用于作战的力量手段有哪些、可提供支援和作战协同的力量有哪些,据此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军事理论教学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指挥信息系统的智能自主识别判断、自主规划决策等功能,开展分析判断情况、确定战斗构想、定下作战决心、拟制作战方案、实施指挥控制等方面的训练,并借助仿真系统进行情景导入,让指挥人才“身临其境”组织指挥。同时,在组织指挥演练过程中尽可能让受训指挥人员扮演指挥班子中的多个角色,并掌握每个角色的工作流程。
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代冀阳
代翼阳副校长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强国的崛起,无不是因为有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作为重要支撑。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为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创造了科技动力;“工业革命之父”瓦特发明并改良了蒸汽机,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市场经济机制由此提出,形成了一个思想的“发动机”,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意义,为世界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敬教劝学,国之大本;兴贤育才,政之先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培养人才第一资源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紧密结合,先后部署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 年)》等战略性指导文件,推动新时代科教事业、知识产权事业和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党中央再次提出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足以表明人才培养和人才支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
代翼阳副校长强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南昌航空大学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英雄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学校成立于1952 年,诞生于抗美援朝战争烽火中,是一所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依托行业发展,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行业特色高校。
建校70 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服务面向,以航空国防需求为导向,积极服务国家航空工业和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航空、国防类及相关专业28 个,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技术、航空维修、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等航空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成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贡献彰显”的航空特色高校。
在70 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特别是近10 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重德育、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有潜质”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工作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特色,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强,适应航空国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加强德智体教育的同时,加强美育和劳动教育,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视为学校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使之成为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以适应社会对新技术、新产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对标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新增建设了一批对接新兴产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工科专业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飞行器适航技术等航空特色专业,努力提升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贡献度。淘汰了教育技术学等10 个师资力量薄弱、就业前景差、专业综合评价排名靠后的专业。结合学校专业实际,精心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21 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8 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了全校85%的本科专业。学校持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全校5 个专业已通过工程认证,4个专业待公布,8 个专业已受理。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培养方案规定的本科实验课程以外,增加了开放型实验教学,选课学生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步推进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验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等。在加强校内工程训练、大学物理实验等公共教学实践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校外航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全校共建立实践基地254 个,平均每年派出1500 余名学生到航空企业实习实训。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引入中国知网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和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过程线上管理及查重检测。
学校坚守教学质量底线,强化过程管理,通过评专业、评课程、评教、评学、评管理,构建任务明确、责权清晰、高效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完善教育教学达成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监控—改进”的思路构建循环闭合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充分发挥系部和教师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各二级学院和专业探索构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进入了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地方、行业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外部支持,也是需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不断衍生新技术、新的研究领域,对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紧跟形势、契合发展要求、服务产业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学校如何发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支撑作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从“紧跟国家战略、紧扣行业需求、紧贴企业实践”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代翼阳副校长最后总结时强调,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使命光荣。2022 年是南昌航空大学建校70 周年,11 月19 日,学校举行建校70 周年庆祝大会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全面总结70 年的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经验,欢迎在座各位今后抽空前往英雄城南昌,来校共商合作,增进友谊。
中国人民解放军95072 部队吴洪伟大校
作为一名空军指挥军官,吴洪伟大校围绕“空天战场之变对空军指挥人才的需求和对策”进行交流发言。
当前,在人工智能、自主系统、无人系统以及高超声速等技术推动下,空天战场正发生深刻变革,呈现出以下趋势:
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空天战场之变,对空军指挥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对人才队伍培养带来严峻考验。
面对空军指挥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紧盯时代之新、空天之变,着力培养驾驭未来战场、适应现代战争的新型空军指挥人才。
(一)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空军指挥人才,必须加强战略筹划、宏观调控、顶层设计,按照人才成长基本规律,制定科学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选才用才机制是重点,精准把控指挥人才推荐选拔、培训锻炼、检验考核、调整使用等环节,走开全过程精细化培养空军指挥人才的路子;三位一体融合是抓手,深化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效;加强法规建设是保障,针对空军指挥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构建覆盖全面、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的配套法规制度体系。
(二)创新优化培养模式。以广阔视野拓展能力培养边界,不断提升胜任能力。深化国际交流协作,积极参加人道救援、反恐维和等国际援助活动,创设国际竞赛对抗平台,互派空军指挥人员交流培训和驻训见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借鉴人才培养的成熟经验。深化军种联合锻炼,在抓实部队自身指挥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军种岗位轮换锻炼,施行交叉任职、交叉培训;注重联合演训任务牵引,加大实兵对抗训练力度,提高联合作战协调控制能力。深化资源融合培训,在管理理念创新、科学技术应用、武器装备研制等方面,有效利用各类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三)强化实战综合素养。作为空军优秀指挥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养。认知素养是根本,注重认知能力培育,紧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形势变化,不断提升指挥人才判断、感知、决策能力。科技素养是关键,注重向科技要战斗力,深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掌握,把科技运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创新素养是核心,注重坚持创新驱动,积极鼓励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推动人才队伍的思维理念创新。联合素养是基础,注重联合文化熏陶,聚焦确立联合价值观念,积极营造联合文化氛围,使联合文化融入指挥人员血脉。
国内外27 位代表主题发言后,卢旺达共和国驻华国防武官约翰·T·卡朗瓦上校代表卢旺达、博茨瓦纳、巴基斯坦等15 个国家的驻华武官向大会致答谢辞。
卡朗瓦上校对中国空军的诚挚邀请表示感谢,并对克服所有困难而成功举办该次盛会的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表示敬意。本次盛会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极大成功,加深了各方交流,搭建了友好平台,是一次互利共赢、安全和谐的重要会议。
卡朗瓦上校是卢旺达共和国驻华国防武官,在任当前职务之前,曾担任演习指挥参谋,在卢旺达国防军担任过多个指挥和参谋职务,包括步兵营营长、反情报部门主任以及总部作战部门主任等。卡朗瓦上校还担任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UNMIS)的卢旺达特遣队指挥官、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特派团(UNAMID)南部分战区行动负责人和UNAMID 分战区副指挥官兼参谋长。
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尹伟少将做大会总结
最后,中国空军副参谋长尹伟少将做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是在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的,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了参加这次交流活动,国内外嘉宾和社会各界朋友都付出了艰辛努力。“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大家对本次会议的用心付出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本次会议的关心、支持,对合作交流的坚定执着和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借这个机会,尹伟少将代表中国空军向各位嘉宾,向参加会议筹备和保障的航空工业洪都、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表示敬意和真挚感谢。
本次会议围绕“人才、创新、合作、发展”的主题,围绕三个专题展开交流。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马来西亚、博茨瓦纳、突尼斯、秘鲁、布基纳法索、卢旺达6 个国家的军队同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智库的专家,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国防大学、陆军指挥学院和航空工业洪都、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7 个单位的领导,空军参谋部、相关突防基地、航空兵师旅团、空军院校12 个单位的代表分别做了交流。
参与发言的各位代表、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言站位高、角度新、内容实,交流了科技创新引领空军防务建设的新理念,分享了飞行教育训练和航空装备发展的新思路,探讨了提高飞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家普遍认为会议为世界各国空军军事飞行训练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随着现代军事科技快速发展,空军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对于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人才体系、装备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空军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才、动力是创新,必须紧紧抓住核心军事能力提升这个根本,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飞行人才,积极推进建设更加高效、开放的军事飞行训练教育体系。希望世界各国空军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互信、互学、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优秀军事飞行人才,合理应对新军事变革对军事飞行训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同在一片蓝天下,中国空军一贯秉承友好合作的发展理念,本着广交朋友的初心,将继续搭建好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暨珠海论坛这个平台,随世界各国空军同行一道加强合作、增进友谊,为丰富发展军事飞行训练携手努力,为推动建设持久的互利共赢,安全、和谐空天环境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即将开幕,这是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空军与世界各国空军,中国空军与军队友好单位的重要聚会。希望在航展期间继续加强交流、探讨合作,取得成功。
“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自2010 年以来,到2022 年已成功举办7 届,在国内外空军同行、社会各界朋友的指导关注和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满怀热情、创新实践,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一批军事飞行教育训练优秀成果,为世界各国空军飞行教育训练建设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