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晶(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团体标准是社会团体为了满足社会创新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与各类市场主体协商之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标准[1]。如今,团体标准是标准化改革的重要切入口和有力抓手,也是标准化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高质量发展对于团体标准的需求,结合我国团体标准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即发展方式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产业体系由“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如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至关重要。
高标准保证高质量。只有提高标准供给质量,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才能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驱动下,不但要求提高生产与服务全过程的标准,还需加强行业监管,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团体标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截至2022年2月28日,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共注册5900多家社会团体,累计公布35456项团体标准。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看,全面覆盖国民经济19个行业。制造业标准共有14000多条,占比高达39.89%。注册团体标准社会组织覆盖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31个省(区、市),注册组织最多的广东省达846家,占所有注册组织的14.3%[5]。
团体标准作为我国标准体系的“新兵”,虽已被立法确认,但市场主体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接受。有些社会团体并未认识到团体标准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团体标准的制定。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浓厚的发展团体标准的氛围,缺乏塑造标准品牌的先进意识,社会团体之间缺少良性的战略互动,相互监督协调的作用目前还未能得到发挥[6]。
我国团体标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行业协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标准研发资金不多等原因,高质量的团体标准仍然较少。团体标准存在制定的标准不够规范、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团体标准的评估是团体标准监督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当前的评价侧重于规范性的评价,对于标准本身的技术先进性、创新性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不足。不能通过评价,甄选出高质量标准;也不能有效把握实施标准取得的效果,无法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建议各级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官方网站、主流媒体、公益性培训等广泛宣传,并制定切实有效的资金奖励等相关扶持政策。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以及相关活动,从多个角度、不同途径宣传已经发布的团体标准,提高团体标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8],鼓励部门及地方在开展产品风险监测等工作中优先采用团体标准,将团体标准纳入政府各级奖项评选范围之中,进一步结合政府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团体标准先进性、灵活性、高要求的特点,打造良好的团体标准培育环境,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在行业、国家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资金、标准化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行业协会支持和帮助,指导协会做好团体标准体系运行及团体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引导各个地区不同部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研究机构向社会团体广泛提供编制标准、培训专业人才、技术咨询等服务,增强社会团体标准化能力。注重团体标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专业水平,使得团体标准进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阶段。
为了更好地实施团体标准并发挥作用,需要对团体标准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评价机制。鼓励资质达到相关要求的第三方机构对团体标准以及相关社会团体进行评价。评价内容需要涉及制定的标准质量以及实施效果等多个方面,以更好地促进科创工作和团体标准的融合。行业协会可建立团体标准合格评价制度,制定有关合格评价或评价指标,组织开展行业内团体标准合格评定,对评价合格的企业予以合格性认定,提升团体标准品牌价值,有效促进组织的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在制定团体标准的过程中,政府相关机构需要从适应性、先进性、合规性、原则性等多个方面加强监管。可采取多种监管手段,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政府部门应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对外发布团体标准监督管理的有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