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晓鹏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应当重视1+X证书制度在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明确了1+X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所谓1+X证书制度,就是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有效结合起来,用一张学历证书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用X张技能等级证书为学生的就业谋取更多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率,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我国整体职业教育水平。1+X证书制度下,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共同构建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证书体系,因此,在基于1+X证书制度来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时,必须以课证融合的理念为核心,将学生的学历证书以及技能等级证书同教学课程联系起来,使得教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真正为学生就业而服务,促进证书培训体系同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相融,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进度,将教学与考试所需的评价标准与考试标准统一起来,逐步建立起现代化职业人才教育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发展的重点专业,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具备颇为重要的研究意义[1]。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之所以进行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当从实际意义出发,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上。
总的来说,目前移动通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五个,即基站设备安装员、基站管理维护员、基站设计员、移动终端设备销售服务人员以及移动业务员。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我国移动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少部分进入了安装员、业务员的岗位,还有一些则加入到了管理维护员、设计员的行列。据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时,也应当以这几个就业方向为基础,设置多元化目标,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升学生同岗位的适配度,从而促进学生就业。
要想基于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和理念来推动移动通信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协调好课、证之间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不论是1+X制度,还是课证融合理念,都对专业课程与技能证书之间的统一性做了强调,即专业课程同技能证书应当具备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及实践意义,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衔接人才需求市场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手段。2006年,深圳职院移动通信专业就提出了“课证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证的共生共长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并取得了极为不错的成效,在此种模式下,该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颇受招聘单位青睐,相较于同期毕业生,工作收入明显更高。可见,把握住课证融合的关键,协调好课证之间的关系,以市场需求来制定课程与教学活动,以用人标准来划分多级技能证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才可真正发挥1+X证书制度的作用,将专业同市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输送道路。
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学团队的支持,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是保证教学改革推行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1+X证书制度下,移动通信专业的课证融合更是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
未来的移动通信专业教师当以“双师型”为主,即教师既要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也要拥有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工作的能力。基于1+X证书的移动通信专业要想进一步实现课证融合,应当采用1对3的教师团队构建模式。所谓1对3教师团队构建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为每门专业课程均安排三位教师,其中两位是本专业教师,另外一位则必须是具备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又提升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促使课堂同实际工作岗位形成了有效衔接,避免了学校教育同实际人才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在三位教师组成的移动通信专业教学团队中,专业人才对课证融合的影响是最大的,优秀的一线企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架起走向现实工作岗位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状态,掌握工作必备技能,提升学生的人才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使得职业院校同用人企业获得良性互动,实现双赢。据此,在组建教学团队时,必须综合考虑教师的选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从而确保教师能够有效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建教学团队后,还应当通过培训、进修、集体研学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在课证融合理念下所进行的移动通信专业教学改革,应当首先从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入手。
在教学模式方面,移动通信专业要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兴技术,构建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为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此外,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教学专用APP,例如智慧树、学习通等,这些教学APP同样是开展多元化教学的关键,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也应当有所把握。整体来看,在移动通信专业课堂教学中,具备良好适用性的教学模式有项目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等,当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模式都会被投入到每一堂课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实际环境及学生需求来选择采用哪一个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想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作用,真正推动课证融合,就必须以学生的意愿及需求为主,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性[2]。
受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评价机制也应当以多元化评价模式为主,因此,可以采用学分制度来完成教学评价任务。专业应当充分参考人才市场需求、企业招聘要求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意愿,制定出相应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将专业各类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融入到学分计算标准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来获得学分,还可以通过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和获得实训结训证书等方式来获得学分,一方面增强了教学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励学生考证及参加实训活动,侧面推动了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合的落实。总之,在基于1+X证书制度来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时,必须以课证融和的理念为核心,将学生的学历证书以及技能等级证书同教学课程联系起来,使得教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可以真正为学生就业而服务,促进证书培训体系同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相融,以确保移动通信专业教学同移动通信产业的有效联系。
前文也提到过,1+X证书制度实施及课证融合的推进,均离不开实践,换句话说,只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1+X证书制度的效用,并成功实现移动通信专业的课证融合,据此,必须对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进行强化。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强化移动通信专业教学活动实践性的最佳方式,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学训兼顾的双管教学机制,所以,应当关注到企业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建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等方式,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同实际工作环境的接触概率,让学生可以在毕业前掌握实际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3]。
除了安排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机制而进入实际工作环境以获得实践经验外,专业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构建实训教室,并在教室中安设实际工作设备及工作模拟软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探索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优化学生在实训、实习活动中的表现——当学生利用实训教室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后,其在实训、实习活动中的表现就会越好,这对提升企业满意度和促进校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实训教室可以看做是一个试错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除了可以运用所学到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而进行创新性活动,所以,实训教室也是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而创新意识,始终是学生在学习与就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从前文论述来看,校企合作已成移动通信专业1+X证书制度及课证融和的关键因素,而优秀的教学团队也应当以“双师型”为主,采用1+3的教师团队构建模式,据此,移动通信专业教学团队的未来发展必定以校企双行为主要趋势,简单来说,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既要在学校任职,又要在企业担任相关要职或具备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
为了构建校企双行的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应当创建“聘、引、培”三阶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要有针对性地招聘教学人才,着重强调应聘者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逐步推动专业教学团队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将招聘得到的人才组建成教学团队后,应当引导教学团队不断进步,并通过培训的方式持续增强教学团队在教学、课程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导师制度下的梯度成长型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在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时,要尤其注意奖惩机制和多元化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的运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学团队的成长灌入活力[4]。
要想构建校企双行的专业教学团队,其次还应当关注到培训活动的成效。在获得应聘人才以后,专业教学团队的成长基本有赖于培训活动的开展,所以,培训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1+X证书制度及课证融合的实施效果,据此,必须尽可能提升培训活动成效,以确保教学团队始终具备应有的教学素养和工作能力。专业可以基于需要,聘请移动通信产业的尖端人才、著名大师等参加培训活动,利用名人效应激发教学团队的培训参与积极性,从容提升培训成效。不仅如此,专业还可以利用分类培训模式,为团队每个人分配不同的培训任务,减少团队成员偷懒的可能,将培训活动同工作责任有效衔接起来,增强教学团队对培训活动的重视。在分类培训模式中,教学团队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培训负责人,例如某个团队成员想要增强项目实践能力,则应当选择项目负责人所主持的培训活动;而某个团队成员倘若想要增强教学能力,则应当选择课程负责人所主持的培训活动,等等。总的来说,分类培训模式实际上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师个性化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关于培训活动成效的评价,则应当以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为主,尽可能保证评价的准确,从而通过评价活动来进一步激发教学团队参与培训活动的热情[5]。
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我国推出了1+X证书制度,并积极推动各个高职院校将1+X证书制度同课证融合理念结合起来,以期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作为颇受重视的高职院校专业,移动通信专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就必须利用好当下机遇,有效发挥1+X证书制度同课证融合的作用,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可行性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增强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率,增进校企沟通与交流,逐步建立良好的校企长久合作机制,强化专业在整个移动通信产业中的影响力,达成产学融合发展。事实上,基于1+X证书的移动通信专业课证融和的教学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优化移动通信专业对社会的服务性,即专业同岗位之间的有效衔接程度,据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因通信专业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专业成长和学校成长,也有利于企业壮大,更有利于行业发展,具备颇为深远的实际意义,必须予以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后的教学改革活动中,移动通信专业当继续沿着高科技技术道路前进,或许在未来,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活动将实现自动化模式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