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龙,杨建
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兖州区人民医院),山东济宁 272100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同时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需对该疾病做出积极防治。 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发病数量已超过10 亿, 而我国患者发病数量近2.5 亿,且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占比将近68%,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1]。 虽然现阶段该疾病的诊治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该群体普遍存在疾病知识认知度不足、血压指标控制率差、疾病治疗率低等情况,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该群体血压达标率也明显更低。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治疗依从性差、认知度不足、自我健康管理的参与度及关注度低等。健康管理是对群体或个体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然后做出科学评估,并进行恰当、合理的限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再加上慢性病关口前移的现实背景,高血压防控重点人群已逐渐转变为中青年群体。 本文为对中青年高血压防控工作提出参考性建议,专门展开如下总结。
目前中青年在不同的地区及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层标准,一般将青年定义为年龄≤44 岁的成年人; 将中年定义为年龄≥45 岁且≤60 岁的成年人。 在我国, 一般将中青年划分为年龄≥19 岁且≤60 岁的成年人。 2017 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临界值从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 90 mmHg 下调到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0 mmHg。 另有报道显示,若将调整后的高血压临界值作为是否患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则该疾病的发病率将会从25%升高至50%左右, 但是其中有90%左右的患者收缩压在130~139 mmHg 之间、舒张压在80~89 mmHg 之间,且无需接受药物治疗[2]。因此我国在2018 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并未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做出调整,仍然以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为临界值。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十分重要,目前最常见的干预内容如下:学会计算自身体质量,并对该指标做出有效控制,对钠盐的摄入加以限制,戒烟限酒,并远离二手烟,保持自身心态能够处在平和状态,尽量缓解自身精神压力, 定期开展科学且规律性的运动,若有严重不良心态,可向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咨询[3]。国外关于心血管疾病临床预防指南中有一项显示,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而言,生活行为干预特别关键,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能够确保患者血压指标得到良好控制,并延缓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4]。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体能训练时能够采取更高强度的运动形式,并保持较长时间,因此在促进机体健康方面更具重要意义,确保患者精神健康、心肺功能得到提升。 另有研究学者认为,通过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其健康管理参与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度。 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了定期检测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并具体实施了控烟限酒、饮食调节、运动指导、血压指标监测等,最终结果显示,患者在干预后对自身情况更加了解,因此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为理想。
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而言,用药依从性方面的健康管理非常关键,同时该项工作内容也是对健康管理效果做出评价的重要指标。一般常见的健康管理手段包括用药指导、随访、生活方式指导、病情监测等[5]。有研究报道显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率已经超过半数,不过血压控制率依然处在较低水平[6]。影响健康管理率上升的原因主要为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但是在健康管理质量及规范性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有学者研究发现,现阶段成年人降压药的用药依从性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约为40%,发达国家占比约为50%[7]。 而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占比在20%~45%, 其中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占比不足22%。 另有学者针对影响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展开总结分析,并认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心、机体未产生临床症状、对治疗好处和有效性存疑、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度不足、 缺少对患者良好的随访服务、缺少治疗动机等均为主要影响因素[8]。
作为慢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对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积极防治高血压疾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有学者专门针对社区卫生工作者展开了全面的访谈及调查工作,发现其同高血压患者以合作状态维持密切联系后,能够在提升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另有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向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并采取定期随访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遵医行为[9]。 有资料显示,在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针对性运动指导、科学化膳食搭配、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规范化随访等健康管理工作,能够使患者在遵医用药、规律锻炼、科学饮食等多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并且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传统管理方法更高[10]。 上述内容均能够看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接受社区健康管理后,能够得到确切的干预效果。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大部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不显著,且以原发性1、2 级高血压为主,其在社区健康管理参与度方面仍处在较低水平,而对于3 级或急症高血压患者而言,其往往在发病后会前往三级医院就诊,因此在落实双向转诊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另外,大部分中青年群体具有较大的生存压力以及工作竞争压力,因此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在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存在短时间难以突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健康意识也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 现已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接受了健康管理理念,这也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随着移动技术的逐步发展, 采取移动健康管理也将成为现实。相关报道认为,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约有70%以上的群体在接受健康信息时,是通过网络获取,该方式更加有助于促进其自我健康素养的提升。另有研究学者在其报道中, 专门使用了APP 管理系统以及远程血压监控系统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展开健康管理,最终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且血压达标率出现了大幅提升[11]。 也有学者采取了系统评价的方式展开研究,最终发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广泛的医疗干预措施之后,其用药依从性会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国外有报道认为,使用以移动医疗为基础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更加有助于提升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移动系统的个性化及灵活性特点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且与相关医护人员构建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彼此间的沟通更加高效。 同时,移动系统还具有线上奖励及自动反馈等功能, 在促进其提高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同样具有一定优势。根据上述内容可看出,患者在使用线上平台后,不会被空间或时间所约束,并在其日常生活中可随时展开医疗保健咨询,并对自身健康资料进行查阅。同时,该平台还能够为患者提供预约医疗服务等多项内容,极大程度上提升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并使其自我健康管理参与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我国,医联体是完善分类治疗体系、推动医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织形态,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双向转诊速度快、 患者治疗动态性、连贯性强等,目前该模式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防治及管理工作中也产生了很多积极成效。有一项研究报道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应用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之后, 可以有效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并使患者拥有更为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 对促进生活质量、用药依从性的提升带来很多积极意义。 另有学者研究显示,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在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血压指标有效调控等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12]。 由此可以看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是未来构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线下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
根据大量国内外研究报道显示,在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以后, 其更加容易得到来自家属、病友、医护人员的关心与呵护,因此会显著提升其生活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 有学者研究报道显示,在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全面健康管理之后, 其疾病控制率、高血压治疗率、自我效能等均有显著提升[13]。 同时在本项研究中,还对患者实施了长时间的随访管理,最终发现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接受常规管理的患者相比明显更低。 上述结果也能够进一步看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促进及健康风险评估干预之后,会产生更为理想的预后效果。
目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致残率、脑出血发生率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会遗留残疾。一旦患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我感受负担,在健康行为、家庭支持之间产生中介效应,特别是在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产生变化。当患者出现自我感受负担以后, 会改变其与家庭成员之间固有的情感平衡、家庭贡献平衡等各类均衡关系,致使家庭系统被严重破坏,甚至会对家庭功能造成损害。相关报道显示,家庭功能值为患者自身及其家庭提供精神支持,是稳定物质基础的关键,因此若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则不但会有助于其血压指标的良好控制,同时也会有效保护其家庭功能[14]。
通过将健康管理应用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群体中,能够进一步加强其血压控制效果,减少其在医疗方面的经济支出,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 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不管患者具有何种经济状况或所处在哪一个地理位置,有效的健康管理都能够在付出最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更大收益[15]。 而采取科学的健康管理模式,则能够保障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血压管理行为,并实现有效控制血压指标的最终目的,使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控制,进一步推动公共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 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施以健康管理,可通过多种模式展开干预,并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也能够使患者拥有更加科学、精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保障其健康行为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