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霞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其一,一些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二,课堂教学存在抬头率、参与率低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其三,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不强,不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首次开设于2004年。这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以及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大学四年的课程根本无法涉及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更别提将专业知识全部掌握。综合这些现实困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既定模式可循,只能借鉴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其他专业办学的成功经验。相比其他传统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伴随着全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生的,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比较高的。较为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路径,就是将项目式教学运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去习得具有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行业需求。刘丰波等人通过市场、学校、专业等多方面调研,认为从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来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生应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良好匹配。
项目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皮亚杰最早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可以通过学习将外部信息吸收进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当外部环境改变了,儿童的认知结构可以发生重组和改造。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和灌输,学生并不能内化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也就谈不上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了。项目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内化、应用,这些过程帮助他们建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心理特征,不采用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方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锻炼。其次,以产出为导向。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落到实处,教有所成,学有所获。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都围绕产出而展开。再次,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是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的。通过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项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等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项目式教学可以通过真实或者虚拟的项目,创设一个个与专业相关的背景或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真正实现“做中学”,提高应用能力。当然,项目式教学对项目的具体情境是有要求的,必须要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这一块多下功夫,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项目。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该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有6届毕业生。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师团队通过与兄弟院校专业的交流、人才市场的调研,最终确定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为“文产专业”,而非“文管专业”,专业核心能力为创意策划能力。这就决定了文产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借鉴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等,必须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采用项目式教学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意策划为核心能力的人才。创意策划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习得,并不能仅依靠教师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得来。因此,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项目式教学的基础是项目,对于文产学生来说,大量真实的项目和案例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对项目背景、理念、策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与参与、讨论与反思,学生能够在创意思维、策划能力和产业化思维等多方面得到提升。
(1)项目式教学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项目式教学应当以育人为先,将专业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使命相结合。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应当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家、社会动态,在创意策划时必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导向,将中华优秀的文化进行创意设计、产业策划,在项目实践中综合考虑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另外,要着重选择成功的、经典的、有正面社会效应的项目,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正面的专业导向,将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真正做到溶盐于水。例如,在年画的创意策划项目中,市面上存在不少西方文化元素如圣诞老人、米老鼠等随意拼接在年画中的粗制滥造的例子。从市场认可度、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项目分析后,学生们才能够明白,这样的创意是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经济回报了。
(2)以项目为线,将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要点串联起来。一般而言,课程设置往往把理论课、基础课开在大一、大二,而把实践类课程放在大三、大四。这一思路主要考虑到认知规律、学习难度等,无疑是合理的。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缓慢且效果难以显现。若将课程体系割裂为纯理论或者纯实践课程,势必造成课程之间的脱节,不符合本科教育的特点。因而,即使是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应当设计部分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思维。
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学可以及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划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们从思维上、意识上进行启发,进而在能力培养上循序渐进。以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与之相应的是,大四第一学期有中国民族艺术创意策划课程。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拓展和延伸,看上去在前者教学中只涉及理论知识,后者指导创意策划实践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发现学生大一学习理论时难以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不知道中国民族民间的习俗、生活、艺术等与文化产业有什么关系,学习这些该怎么运用。而大四进行民族艺术创意策划的训练时,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和策划能力尚未具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经过反复探索,课程组将项目式教学用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对真实项目的案例分析、对虚拟项目的创意策划训练等,这样将纷繁复杂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与文化产业开发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快速进入专业学习领域,及早培养专业应用思维。例如,在讲授传统节日习俗时,将节日活动策划的项目介绍与分析进行拓展。成人礼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媒体策划、校园策划有哪些特点和不同,传统礼俗与新式活动如何呈现,这些都通过项目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意策划思维,甚至引导学生在现有项目策划的基础进行改良和完善。
(3)将项目教学贯穿至大学四年,而不是某一门课、某一个学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跨学科、重实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目标,则容易显得课程设置过于散乱,变得“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项目教学以项目为切入点,可以将专业实践中需要具备的各方面能力都综合起来。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修的专业基础课有文化产业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西方文化概论、项目文案写作、文化经济学、创意学等,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大三、大四则选修旅游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民族艺术产业创意与策划、影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等,旨在培养文化创意策划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样的设置看上去泾渭分明,却容易造成文化产业多个领域之间的割裂,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往往体量大,耗资多,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山水实景演出的经典项目就是《印象·刘三姐》,涵盖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多门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学、舞台演出等。通过对该项目的理念、策划、实施甚至走向衰落的分析,学生们能够对不同课程的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对创意策划有更明晰的认识,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所了解。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困惑并不来自某门课程的知识学习,而是这门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在很多专业都会开设,甚至被设为全校通识课,但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怎样才算学好了这门课,学生们比较困惑。这样的困惑并不能够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介绍就可以消除的。最好的办法是在项目教学中将创意思维、产业思维、营销思维的训练贯穿其中。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内容涉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其中不少列入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受到工业文化、商业经济以及网络技术的冲击,这些文化事项总体来说走向衰落,远离大众生活。对于学生们而言,学习这些文化知识尚且一知半解,比如传统的年画、民族刺绣、皮影戏等,从专业角度来思考这些文化事项的创意设计、产业策划就更难了。教学团队从学生学习的现实困难出发,将项目教学及早用于课程实践教学。例如,传统木板年画的创意策划涉及民间工艺、艺术收藏、数字媒体、影视作品、旅游景点开发等多个领域。在年画教学中,将年画当下创意策划、产业开发的各类项目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眼界,有年画的材质、图画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创新,也有年画衍生产品的产业开发,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中的木版年画体验店,卡通人物图案的年画设计,具有收藏价值的年画纪念品等等。首先,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上感受到这些文化事项在创意设计上有哪些现行的思路和办法,以此拓展学生的专业思维。其次,引导学生对现有的真实项目进行背景、理念、思路、措施、效果甚至教训等多方面分析,加深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解,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
(4)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相结合,不断探寻项目的最优方案,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用于教学的项目与真实的项目并不能够完全画等号。真实的项目往往耗时数年,耗资巨大,需要多个团队合作方可完成。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因此,在创意策划实践教学中,过于追求项目的真实性并不现实。可以设置一些基于真实情境的虚拟项目,引导学生将创意设计和策划方案进行完善,启发学生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大胆的设想和探索。虚拟项目的好处是可以在真实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多种条件、情境,以供学生进行更加多元的分析和思考。另外,项目式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和项目的难度,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过大的项目耗时费力,难以抓住关键点,容易望而生畏,打击学习积极性。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太简单的项目不具备挑战性,达不到综合训练的效果。那么,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将真实项目进行简化或延伸,设计成更符合学情的虚拟项目,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学习的一些误区、盲点,设置一些虚拟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尝试,在研讨中去总结经验。例如,在讲授民间居住时,可以融入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如老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也可以设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概念策划项目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有创意策划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文化产业这一行业的庞杂,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难度可见一斑。项目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适合的真实项目或者虚拟项目,组织学生建立项目团队、科学分工、合作探究,完成创意策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项目,团队可以重新组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的锻炼,也是一种不错的挑战。学生们完成的优秀策划方案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纳入项目式教学中来,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