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钊,杨 鹏
(1.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井冈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网络文化在继承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文化乱象。这些文化乱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对社会各个群体的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此以往,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阻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
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出发,文化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上。网络文化则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与影响。网络文化在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随着外来不同社会思潮的诱导与冲击,一些文化乱象逐渐浮现于公众视野,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较大的影响。网络文化乱象是指有损网民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偏离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解构人本价值观的网络空间文化不良现象。当前,网络文化乱象大体归纳为以下五种:浅泛化文学、媚俗化直播、狂欢式视听、暴力性游戏和山寨化网络复制。
第一,浅泛化网络文学是消解正能量精神状态的根本原因。网络文学具体包含网络流行语、网络小说以及自媒体新闻快讯等。比较常见浅泛化的网络流行语如“有求必印”“鸭梨山大”“人艰不拆”“牛转乾坤”等,这些流行语尽管在表达某种诉求或者某种情感状态时别具一格,也充分突显其“形象”与“诙谐”特色,但是这种“张冠李戴”的表达方式与“现代通假字”往往对语文教育和语言应用产生一定的冲击。一些不良网络流行语表义晦涩、谐音乱用、低俗粗鄙,对现行规范的汉语语言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网络小说,在市场经济的孕育下遍地开花。有些是以黄色与暴力板块为主,给人以精神狂欢式的阅读,满足读者内心狭隘的欲求;有些网络文学是以连载式充值模式展开,不仅诱导读者耽误大量的时间去吸收毫无养分的情节、内容,还会消耗经济,不知不觉被带进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这些形形色色的浅泛化网络文学,无疑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正能量精神状态。
第二,媚俗化网络直播,是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罪魁祸首。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对五花八门的网络直播可谓是“久旱逢甘霖”。各种直播平台异军突起,同时网络直播也泥沙俱下,有些内容庸俗不堪,有些媚俗乃至色情直播却备受追捧。其中有些年轻女性主播故意显示暴露的衣着与不堪入目的动作去满足大量宅男的精神欲望。有些网民沉迷于对主播的巨额打赏而陷入巨额债务深渊,最终家破人亡。有些财迷心窍、利欲熏心的网红打造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粉墨登场,利用网民对财富的渴望与受人追捧的渴望,诱惑一些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倾囊而出,最终钱财学业皆丢。媚俗化的网络直播正是社会娱乐至死的欲望陷阱,也是弘扬社会正气与树立道德新风的严重障碍。
第三,狂欢式网络短视频是解构人本价值的精神流毒。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和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这匹冠有“流量之王”的黑马独树一帜,迅速闯入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短视频顾名思义特点是短,多以15秒为展示时间,呈现方式是以立体化视听模式展现给读者。因为耗时短,而且开机即视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因此让广大网民乐此不疲地刷新一个又一个短视频,公交、地铁、人行道刷抖音看快手的人群横跨各个年龄段和各个行业。视听短视频也随之成为网络文化的新生样态,借助大数据的精准推广,一些毫无价值的摆拍视听短视频深深吸引网民的精神注意力,一旦打开便难以自拔,有时一刷就是几个小时。这些狂欢式短视频凸显出的文化乱象透视着个别网络群体生活的颓废和对事业的“躺平”。
第四,暴力性网络游戏是精神迷失方向的直接导因。借助社交网络展开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是疫情期间增长最快的两款手游。游戏中虚幻场景下的舞刀弄枪与对战击杀不乏血腥暴力场景,许多游戏用户沉浸在击杀对方游戏角色的精神愉悦中,其精神追求与社会价值脱节,游戏中的暴力个性最终会慢慢被放逐到现实生活,对现实中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此外,有些游戏在开发设计上与传统历史文化相背离,以《王者荣耀》为例,何谓王者?这是来自历史的拷问,王者当有缔造盛世之宏愿、君临天下之气度。“王者荣耀”里的召唤师角色大都以混充游戏角色为主,甚至丑化历史人物形象,扁鹊本是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在《王者荣耀》里幻化成以投毒为主要攻击力的召唤师角色,这对广大青少年认知历史东趋西步。人民网点名批评,“作为一款手游,它的成功毋庸置疑,而面向社会,它却不停地在传播负能量”[2]。暴力性的网络游戏容易让人精神成瘾,引发的社会行为暴力与言语暴力发人深省,是人们精神迷失方向的直接诱因。
第五,山寨化网络复制是抑制文化创新的晦暗空间。网络本该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发扬革命文化与新时代先进文化的精神窗口和沉淀空间,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为网络抄袭的藏污纳垢之地。2019年的“翟天临学术门事件”把学术不端的舆论推向风口,虽然相关部门和学校也在规范引导学术科研并严惩学术不端等行为,但时至今日,学术不端、数据造假、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出现。大量的文艺作品和科技作品被偷梁换柱式地复制窃取,阻碍了网络空间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阻滞了创造性潜能的激发,导致文化作品创造力与思考力缺失,也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学术不端、山寨品牌、盗版复制等都是以压缩思考时间追名逐利的现实表现,皆是抑制文化创新的晦暗空间。
网民数量的急剧扩张和网络空间文化需求的日趋多元化给网络空间文化建设带来新的严峻考验。网络空间交互性、渗透性、非中心化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网民参与网络文化生产的热情,同时也加速了网络空间文化的内生力。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大众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但也必须时刻警觉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所折射的现实隐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是内在统一相互联系的,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上,借助网络空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繁荣发展网络空间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为了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号召,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网络空间许多自媒体乘势崛起,有力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但是仍有些缺乏规范管制和自我约束的自媒体在利益的驱逐下为追求流量财富而道德沦丧,为吸引访客与满足网民的好奇心,时常发布夸大化新闻甚至虚假信息而引发了不必要的社会混乱与恐慌。网络文化乱象当中形成的异生品对网民的理性思维和现实行为带来极大冲击,使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缺乏着力点,致使公众舆论的引导发生危机,不利于良好网络生态格局的建立。
被时尚潮流裹挟的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是文化失序的直接表现,在网络空间如果没有掌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话语权、缺乏主流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那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失语现象便会接踵而至,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思潮便有了可乘之机。长期受网络空间文化乱象的影响,网民容易出现“双重人格”,甚至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现实生活,致使精神沙化,网民自身的道德约束力下降,思想行为与道德约束出现对立冲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网络文化所秉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承继和映射,网络意识形态基于生活又影响生活。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失落必然造成网民网络空间文化认知与现实社会文化熏陶的价值偏差,逐步形成人格扭曲、价值取向异化。
网络空间赋予网民极大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但在网络空间过度自由地放纵发展,会导致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层出不穷,进而反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导致责任感的缺失。种种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时常夹杂着良莠不齐的商业广告,精准的推广与无缝衔接的商业广告快速地形成了网络营销“一条龙”服务。大数据互联网能够“读懂”广大网民的喜好,网民偏爱的信息内容便会不停推送、接踵而至。然而有些读物本身毫无正能量传递,这种快速化、碎片化的视听阅读让广大读者对事物的认识永远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有些视听读物呈现出的内容光怪陆离、文笔粗糙、格调不高,有些缺乏文字底蕴、滥竽充数。浅尝辄止式的感性阅读让越来越多的阅读者失去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有的盲目跟风引发“吃瓜”现象。视听感官的娱乐至上瓦解了人对事物理性认识的探求,也不断曲解了现实生活的社会责任与网络中的规约。
文化自信体现了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呼应的文化软实力,旨在提升本国国民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文化感染力、制度感召力、价值引领力等诸多精神要素。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亟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如何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旋律。网络空间低俗文化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规制,主流文化没有得到弘扬,各种文化乱象则会泛滥成灾,就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文化是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累积的价值积淀,求真务实是文化的根本属性,然而文化乱象中的网络文学、直播、短视频、游戏、复制抄袭等都是借助华丽的“外衣”袍笏登场,进行美化、夸大乃至制造一个虚幻的精神空间,进行移花接木、偷天换日式的包装,求真务实在网络空间文化乱象中荡然无存。网络空间肆意滋长的文化乱象是彰显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内在悖结,在真假难辨、虚假信息横飞的虚拟空间,就会引发社会心理失衡、道德行为失范与求真务实品格的缺失。
数字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凸显为网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侧与网络空间优质文化内容供给侧之间的矛盾。层见叠出的网络空间文化乱象让网络文化一度陷入道德与法律难以治理的困境,各种价值失衡、行为失范的社会负面效应泥沙俱下,网络空间文化乱象的治理路径亟待探索。
网络文化乱象是基于网络特殊空间的异样文化呈现,也是我国关于网络建设相关规定的空间错位警示。政府应当积极发挥政治引领的主导地位,鼓励出台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有力措施,建设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应增强网络文化的质量与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扫除网络空间文化建设灰色地带,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阵地的感召力与引领力。政府在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提高网络先进文化活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全民监督作用,提升网民对网络文化的真假甄别能力。网络空间文化并非文化建设盲区,要从根本上厘清网络文化的社会引领、商业路径、娱乐性质、公益启发等板块界限。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通过法律规定、道德引领、社会组织等多渠道、多角度展开多维协同,坚守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治理的底线和红线,引导网络平台发布正能量社会话题,杜绝降低政府公信力、歪曲事实、丑化历史等吸引公众眼球、博取流量财富且引起社会恐慌的负面话题,规范引导话题制作者、平台发布者、信息传播者体悟三个原则,即引导什么,发布什么,抵制什么。
网络空间是丰富广大网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聚集地,清朗的网络空间有助于高雅文化的健康发展。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亟须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及时出台适时适事的监管条例,强化责任规制,建构高雅文化网络平台。首先,要唤醒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其弘扬先进文化的价值指向功能。网民道德自律的缺失和伦理自觉的淡化,会引发网络空间的失序与网民的行为失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的网络领域里的意识形态斗争,主流媒体应勇担社会之责,不断提升自媒体从业者的伦理自觉和道德自律,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及其责任意识,在网络空间文化的发展上发挥高雅文化的“领跑者”和“把关人”作用。其次,要建立网络技术人才库,打造高水平网络人才队伍。尤其加强网络法律从业人员和高水平网络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网络法律制度,提高法律制度在网络执法的适用性,同时借助网络技术让网络安全技术性与网络法律制约性双管齐下,从源头上扼制一些网络文化乱象的产生,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塑造高雅文化的平台。
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中,一些反华辱华、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实言论总是不断从网络空间散播,有些网民由于认知受限,缺乏实践考证,盲目跟风,导致网络不良舆论泛滥。网络舆论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与感染性,本来波澜不惊的社会事件有时会随着网民不负责任的点赞、评论、转发,迅速发酵,进而发展成为引起社会轰动的舆论事件,在信息社会这样的实例层见叠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言论发布者社会责任感不强,为获得高转发高评论而夸大甚至捏造事实,引起社会恐慌,有些参与者盲目跟风,导致不实与负面言论占据网络舆论阵地。 “舆论导向问题事关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舆论导向能够成风化人,塑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群体形象,能够增进广大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4]。因此,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亟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舆论引领力。针对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流动性快、传播性高、开放性广、虚拟性强等特性,应及时做好事前安全预警、事中专业处理、事后完善提高三个环节工作,要从源头上切断不实言论的发布者信息,建立舆论风险预判与引导机制,积极借助网络技术守护好网络舆论阵地,推进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5]大力弘扬先进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这种载有提振中国人民的精神志气烙印的精神基因一旦形成,文化自信就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在网络空间应不断增进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网络主流媒体要积极发挥筹划、组建、引领功能,不断加快先进优秀文化的建设步伐,在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所能触及的各个领域,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充分发挥文化兼容并蓄的内在要求,用正能量元素的文化寓教于乐,不断更新社会话题来引导、溶解和改造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广大网民在阅读视听读物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应深入了解当下社会热点新闻的真实性,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与网络文化的理性认知。此外,网络文学作品、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应适时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人物传记、专题报道、视听展示等方式与社会新闻相呼应,发挥传统优秀文化感召力,不断赓续红色基因,用正能量精神基因增进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文化拥有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在加强网络空间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时刻警惕网络文化乱象的甚嚣尘上,加强网络空间的文化治理。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建设好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迎接文化在网络空间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化“危”为“机”。